APP下载

《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

2014-05-04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先师守则社会科学

于 湘

提起清华,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它与北大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并驾齐驱的影响力,是清华同学中出了多少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许还会想到它的理工科在中国科技界的强悍实力。而夏晓红、吴令华所编的《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所呈现的,却与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清华不同:这是20世纪20年代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下,由“四大导师”带出的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精英,他们共同创造的成果,几乎已经成为学界仰之弥高的“神话”。读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清华曾经的文化底蕴,而且可以领略中华文明薪火传承的一段佳话。

当年的清华学校研究院,只有国学门招了四届学生(1925年至1929年),学制1年,由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任导师,毕业的计有70名学生。“四大导师”的学术造诣和社会声望,皆为一时之选,毋庸赘述。关于这70名“清华同学”,有两种说法可供我们窥见其风采神韵之一二。一是陈寅恪曾戏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的学生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南海圣人”指康有为,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故他们是康有为的“再传弟子”;王国维是宣统的老师,他们自然成了皇帝同学。二是学界曾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的学生为“先师派”。因为他们著书立说的时候,常称“先师”梁任公、“先师”王静安;他们在治学方面确实也有共同的特点,既重师承,又贵创新。这两种说法或为戏言,或只是一种学术层面的“门派”的区分,但足以表明这批“清华同学”是特别的一群人,是中国教育史、学术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今从事教育的人常常心存疑问,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经战乱和社会动荡,教学与治学条件相当艰苦,但北大、清华以及西南联大等高校仍然造就了大批栋梁之材,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更是丰硕,究竟有何奥妙?从著名的历史学、目录学家,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第一届学生姚名达1940年自订于江西泰和杏岭国立中正大学的一份守则中,我们可以找到某一方面的答案。这份有关教学、著述、待人的守则共9条:“(一)自早四时到六时,利用电灯,切实著书,绝不得浪费;(二)早六时登山,须成习惯,临睡跑步,尤宜实行;(三)白昼除上课、进餐及午睡外,完全用于著书;(四)回信以一纸为原则,极力从速;(五)不殷勤招待宾客,不访友,非要事不入城市;(六)力戒攻讦、讽刺、诽议及泄露机密;(七)处处节省,除进餐、饮牛奶、洗衣、理发、款客便饭、寄信、买书籍、杂志、报纸外,其余均须节省;(八)灌注精神,力求讲义及讲义的完善;(九)不以位低、禄薄、势弱为怀,自己有自己前途,不藉人提携,也不与人计较。”与当下高校教授们的浮躁比起来,这才叫立足岗位,甘于寂寞,为人师表啊。看了这份守则,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批“清华同学”,何以有近一半人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翘楚了。

夏晓红在本书的《缘起》中说:“编辑此书的过程,对于本人也是一次美好的、值得不断回味的记忆。发生在清华国学院师生之间的那一份温厚情谊,尽管人事代谢,生死存亡,八十多年来却始终不曾断绝。”对于笔者而言,读这本书何尝不是对于师生情、学术缘的非常深切的体验?只是篇幅所限,不能尽述了。

猜你喜欢

先师守则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云南文庙介绍
——保山县学官先师殿
先师(外三首)
森林守则
退休者七个理财守则
雾霾天健康守则
顾诚门下问学记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