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客专路基下沉原因分析与整治
2014-05-04朱俊勋邢介东孟陆波朱明磊
朱俊勋,邢介东,孟陆波,朱明磊
(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2.中铁济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22)
路基作为轨道的基础,它的高平顺性、高稳定性是确保轨道高平顺性的前提条件[1]。只有严格控制路基的沉降,才能保证客运专线轨道的高平顺性。路基沉降变形主要包括路基面的弹性变形、基床累积下沉(塑性变形)、路基本体填土及地基的压缩下沉[2]。路基下沉是我国铁路路基主要病害形式之一,也是客运专线路基工程重点研究的内容。造成路基下沉的因素很多,李景安[3]通过对某铁路线高路基下沉和溜塌现象进行研究发现降雨因素、路基填料、地形地貌和人为因素是造成该路基下沉的主要原因;李东侠等[4]分析某区段铁路路基下沉等路基病害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指出土质不良是产生病害的关键因素。
本文针对胶济客运专线K135区段路基下沉病害,以地质分析为基础,研究了该区段路基下沉病害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整治方案,最后通过监测数据分析验证整治效果。
1 工程概况
胶济客运专线东起青岛,西经潍坊、淄博至济南,设计客运专线正线长度362.5 km,较之现有铁路线缩短了21.5 km。其中新建客运专线173 km,利用胶济铁路电气化工程改造后的线路149 km。本研究区段范围内的线路自2011年9月份开始,发生较严重沉降,且变形速率加剧。下行线线路右侧为一废弃采石坑,长160 m,宽120 m,深约20~30 m,已蓄满水,水坑距线路右侧护栏最小距离仅为1.5 m。受列车振动及水的浸泡影响,临近铁路侧水坑岸坡不断向水坑内坍塌(见图1),同时该区段路基发生下沉,轨道几何尺寸变形严重,右侧路肩发生明显下沉,已严重危及铁路行车安全,必须及时整治。
图1 线路右侧废弃采石坑
该区段属于丘陵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据地面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显示:表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Qml4)、残坡积粉质黏土(Qel+dl4),下伏元古界荆山群片麻岩(Pt1j)。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为片麻岩风化层,钻孔水位埋深1.7~2.0 m,高程45.09~45.16 m,地下水自东南向西北径流。2011年雨季由于降水量大幅增加,当地地下水位及地表水位较往年急剧升高。该区段下行线路右侧采石坑基本无外部汇水,因此坑内的水位可以代表地下水位。
2 路基下沉病害成因分析
1)人工填土结构松散
据现场调查及钻探资料,该段铁路为2005修建的半路堑地段,左侧路堑基岩裸露,右侧为采石坑。区段K135+270—K135+340路基下及右侧水坑边分布人工填土,厚度7.5~9.6 m,主要为采石坑弃渣填土以及风化的片麻岩碎屑、碎块,多呈中粗砂状,结构松散,密实度差且不均匀。水的浸泡软化改变了土体结构的流塑性质,导致土体力学指标和地基承载力降低,在火车频繁动荷载的作用下易导致路基填土不断下沉。
2)降雨的影响
据邻近监测点的资料显示:2009~2011年雨季(6~9月)月平均降雨量为454.7 mm,其中2011年雨季月平均降雨量最大,达到1 063.1 mm,为2009—2011年雨季月平均降雨量的2.34倍。自2011年9月份以来,水坑内水较往年同期约抬高了2.14 m。路基土体被水浸泡软化,含水量增加,土体颗粒间的胶结作用随浸泡时间延长而不断降低,土体抗剪强度和黏聚力降低,从而使地基承载力下降,最终导致路基下沉速率加快。
3)水的渗流影响
一方面,本区段路基右侧水位高程45.03 m,左侧水位高程45.69 m,左侧水向右侧渗流;另一方面当地农户在春季抽水浇地时,右侧水坑内水位可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达8 m左右。水位升降变化产生渗透动水压力,而且水位下降越快,水力坡降越大,渗透流速越大。水的渗流不仅降低了填土路基的稳定性,同时还将路基下填土层内的粉粒、砂粒等细小颗粒挟带走,使路基填土密实度下降,沉降变形加速,并逐渐导致水坑岸坡的坍塌,破坏路基的稳定性。
4)坍岸影响
本区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雨水冲刷以及水坑内水位涨落为坍岸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水坑内水位涨落导致坍落土体被搬运,由于土体重力作用,上部土体在下部土体被搬运后,将顺着风化界面推移,并容易带动岸坡土体后缘拉裂,形成坍岸。坍岸造成水坑岸坡发生剧烈变形,土体侧向应力释放,路基土层地基承载力降低,破坏了既有坑岸的稳定性,进一步加速了路基下沉变形。
由上可知,降雨是该区段路基下沉失稳的主要诱因,而路基土体结构及其所处的地质环境是导致其下沉的根本原因。
3 稳定性评价
经现场勘探及调查,在区段K135+270—K135+340路基下及右侧水坑边主要为人工填土,主要成分为风化的片麻岩碎屑及残块,对该层进行动力触探测试,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2#孔测试数据绘制N63.5~h关系曲线,见图2。
图2 N63.5~h曲线
分析图2可知:在1.0~2.8 m深度范围,修正击数N63.5为1.5~9.0击,平均为3.2击;但在地下水位以下,贯入深度>3.4 m时,N63.5大多为0.5~3.0击。根据《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 10018—2003),按中粗砂类土查表可知该深度范围地基承载力<120 kPa时(3.0击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值为120 kPa),不能满足高速铁路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因此路基不稳定。
此外,水坑内水位的升降变化也影响病害发育程度。一方面,春季浇地抽水等引起水坑水位骤然下降,岸坡土体的有效应力急剧增大,会使路基产生附加沉降。另一方面,当丰水期水位上升时,土体受水浸泡变软,力学指标降低,地基承载力下降,同样不利于路基的稳固。而水坑内的水位升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加强对该段路基的沉降监测,并尽快整治。
4 治理方案
4.1 治理原则
①提高路基填土强度;②防止水坑坍岸继续坍塌和采石坑的水继续浸泡软化路基;③治理方案应充分考虑既有线的场地条件,合理布局,方便施工。
4.2 整治措施
K135+260—K135+343段路基下人工填土结构松散,强度不足,应对该段路基进行注浆加固处理[5-6]。对下行线右侧水坑坍岸范围进行加固处理,且需形成防水帷幕以阻止水继续浸泡,软化路基。如果采用传统的注浆+抛片石帮宽防护,虽然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但片石方量很大,且水坑现已成为鱼塘,水下抛片石不可控因素太多,量的估算与实际也可能差别很大,因此,通过综合考虑经济、场地条件、技术可行性等因素,最终采用注浆+钻孔灌注桩挡墙[7]的整治方案。
4.2.1 注浆
注浆包括限界外注浆和基床探测注浆两部分,注浆孔平面布置见图3。K135+328处注浆孔断面形式见图4。
图3 注浆孔平面布置(单位:m)
图4 K135+328处注浆孔断面
1)限界外注浆。处理范围为K135+270—K135+343段。下行线右侧7.8 m布第1排孔,为竖直孔,与竖直方向成20°和40°交替布置斜孔,倾向铁路侧,孔距1.5 m;K135+270—K135+310范围第1排孔往外1.0 m布第2排孔,为竖直孔,孔距4.5 m,与第1排竖直孔呈梅花形布置。孔深至进入强风化岩不小于1.0 m。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浆,水灰比为0.6∶1~1∶1,注浆压力采用0~0.2 MPa。注浆压力达到0.2 MPa后持续10 min,持续注浆量不大于5 L/min时方可终止注浆。
2)基床探测注浆。处理范围为 K135+260—K135+340段。在距下行线左侧6.70 m、右侧2.68 m的基床范围内打注浆管,注浆管呈梅花形布置,纵向间距(顺线路方向)2.50 m、横向间距2.68 m,探测管径25 mm,打入深度不小于5 m。注浆材料及参数同上。
4.2.2 钻孔灌注桩挡墙
在钻孔灌注桩间布置旋喷桩形成帷幕挡墙,可有效防止采石坑内水对该段路基的浸泡软化。平面布置见图5,断面布置见图6。
图5 钻孔灌注桩挡墙平面布置(单位:m)
图6 K135+328处钻孔灌注桩挡墙
1)在线路右侧9.0~10.0 m折线形布置1排钻孔灌注桩做挡墙,桩长进入弱风化岩不小于3.0 m,桩径1.5 m,桩间距1.8 m。处理范围为K135+270—K135+343段。
2)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配筋:纵筋采用φ24螺纹钢;箍筋采用φ14圆钢,间距0.2 m;加强筋采用φ16圆钢,间距2.0 m;定位筋采用φ14圆钢,间距2.0 m。混凝土等级为C40。
3)钻孔灌注桩间布置旋喷桩。旋喷桩的主要材料为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取0.8~1.5,水泥掺入量每米不小于250 kg。
4)先施工钻孔灌注桩,待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70%后,再施工旋喷桩。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跳桩进行,桩身混凝土应及时连续不间断浇灌,避免形成相对软弱界面。
5)按照《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质量检测。
5 治理效果
路基下沉治理工程施工时间为2012年5月20日~10月30日。施工完成后进行沉降观测,选择其中4个代表性断面的观测数据,绘制沉降曲线如图7。由图7可知,沉降观测前60 d的路基沉降量最大,其中K135+320断面处60 d的沉降量最大,为1.7 mm,即10.2 mm/年(0.85 mm/月),小于20 mm/年,达到了客运专线的标准要求。观测90 d后,路基下沉已达到稳定,因此,该段路基的下沉趋势得到了良好控制。
图7 4个断面测点的沉降曲线
6 结语
1)该区段路基下沉失稳的主要诱因是降雨,而路基土体结构及其所处的地质环境是导致其下沉的根本原因。
2)采用注浆+钻孔灌注桩,并在钻孔灌注桩间布置旋喷桩的整治方案。该方案结合了钻孔灌注桩和旋喷桩的特点,具有沉降量小、稳定性高、受地下水位影响较小等优点。实践证明该方案效果显著,值得在类似工程中推广。
[1]周秋华.石太铁路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的施工控制与监测[J].铁道标准设计,2007(4):113-117.
[2]赵勇,陈占,徐红星.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沉降监测和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2(6):45-49.
[3]李景安.注浆处理铁路高路基下沉和溜坍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2008(2):83-85.
[4]李东侠,于剑青.吉图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铁道建筑,2012(12):72-74.
[5]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 10106—2010 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 10025—2006 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