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博物考察
2014-05-04龚依文
摘/龚依文
妙趣横生的博物考察
摘/龚依文
衣、食、住、行,看似平常事,却又不普通,有史以来缓慢发展变化,其间发生了许多极具代表性的有趣故事……
法国大革命之前,世界各地都有着关于着装的规定,服装的面料和颜色必须与所属的阶级地位相配。在欧洲,紫红色标志着贵族的特权;在中国,明亮的黄色专属于皇帝。在漫长的中世纪,只有亮丽的颜色才被认为是漂亮的,这是因为亮丽纯正的色彩其染料价格昂贵,有的需要从国外进口,生产和印染工艺繁复,只有权贵阶层才穿得起。
如今再没有一种颜色代表着阶级特权了,不过有一种颜色却具有了性别意味,那就是粉色!提到粉色,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到童话中的公主和芭比娃娃,如今地球人都知道,粉色丝带是女人的象征。不过很多人却并不知道,粉色并不总是如此女人气十足,它曾经是中性的,甚至还有雄赳赳的男子气的一面。
贵族男人的颜色
从乔托画于1365年的《奥尼桑蒂圣母子》到17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巴托洛米·埃斯特班·牟利罗(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1682)的《圣家族》,童年的耶稣都穿粉色的衣服。从某种意义上说,耶稣的形象也展示了历史上儿童的形象,告诉我们当时很多贵族的男孩都穿粉色的外衣。当时是没有儿童服装这一说的,儿童服装就是成人服装的缩小版,所以这也说明,在古代年龄较大的男性也穿粉红色的衣服。粉红色服装不但和性别无关,而且和年龄也无关。
因为法国皇帝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妇、社交名媛蓬帕杜夫人喜欢这种颜色,粉色还一度成为流行时尚。年轻时的蓬帕杜夫人就喜欢粉色,“她或者穿着浅蓝色的衣服、坐着粉红色的马车,或者穿着粉红色的衣服、坐着浅蓝色的马车”,停在国王的必经之路上,终于引起了国王的注意。
作为路易十五时期历时二十余年的法国实际皇后,再加上对美丽事物的天然敏感和擅长色彩搭配,蓬帕杜夫人成了当时时尚的引领者和洛可可风尚当之无愧的主导者与推动者,要知道洛可可彩粉画中的粉红色和薄荷色是蓬帕杜夫人最喜欢的颜色。她把塞夫勒瓷器变成写字桌上的流行饰品,其中一款经典粉红因此被称作蓬帕杜玫瑰红。
洛可可时代,粉红色成为了礼拜仪式的色彩,这是粉红色作为男性象征色的一个特别表现。当时,富裕的贵族捐献出他们弃置的衣服给教会,这些衣服可以修改为做礼拜的长袍和装饰帏帘。但教会根本无法利用这些粉红色的面料,因为只有白色、红色、黑色、紫色才是属于教会的色彩。对此教会找出了解决之道:粉红色在1729年被宣布为礼拜仪式的色彩。自此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在基督降临节期间的第三个星期日和斋期的第三个星期日可以穿粉红色。
在古代,服装的颜色没有性别之分只有阶级之别,高阶神职人员和贵族显贵拥有缤纷的色彩,而农民、平民买不起那些色彩艳丽持久的衣服。他们的衬衫、马甲、长袜这些衣服通常是植物染料染成的灰色、褐色,而且很容易褪色。色彩突出表现了古代人的财富和地位,用来阐释权力和身份,炫耀财富和地位。
中世纪的人们最爱艳丽的颜色,对色彩的狂热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为这种狂热激起了穷人的嫉妒和不满。中世纪的乡村和城镇都是一片灰蒙蒙、阴沉沉的,与某个19世纪制造业城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一来一位身穿猩红色或紫色斗篷,骑着马穿过大街小巷的贵族就很招人羡慕嫉妒恨了。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这个古代印染艺术的中心。一些手工业者逃亡他乡。印染的秘方随着这些工匠传到了各处。很快世界各地都能印染人们需求的颜色了。印染从一种神秘的技艺发展成为手工业,印染方法更加简单化,有光泽的色彩和深颜色在价格上的区别开始缩小。
到了19世纪,德国化学家首先发现了苯胺染料,这种合成染料因为价格便宜、不易褪色很快风靡世界,这也导致曾经稀罕的色彩的普及和平民化。1877年,比利时法语作家德科斯特在他的《淘气包梯尔》一书中描写了一次穿越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旅行,所到之处,主人公无不为色彩的民主化感到吃惊,他看到大街小巷里的人们都穿着色彩缤纷的衣服。主人公终于明白了像紫色这样曾经尊贵的色彩不再是财富和华贵的象征,因而当然无法再赋予穿着者显赫的地位和身份。
栏目主持人: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