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务英语校内实训教学动态评价体系构建
2014-05-02王纯蕊
王纯蕊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州 510850)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目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都已设置并进行了专业实训教学,有校内综合模拟实训以及校外顶岗实训。其中,校内实训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实训室、实验室通过各种软件、项目或其他活动形式进行真实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训练和模拟仿真训练,它能够给学生以不同于课堂、也不同于社会真实岗位的体验。在当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健全高效的校外实训基地的现状下,校内实训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国际商务知识,是培养商务活动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静态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内实训体系已初步建立,但适应校内实训教学的评估体系并未同时建立,而只是照搬传统外语教学的静态评价方法。
静态评价体系(static assessment system)起源于Alfred Binet于1905年修订完成的智力测验量表,以心理计量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提供学生在单一时间点上的测验表现或成就的相应地位信息(Binet 1911,转引自 Haywood&Tzuriel 2002)[1]。静态评价体系虽然逻辑严谨、可量化统计、易于标准化,但应用到商英专业的校内实训中,却存在以下一系列缺陷:
1.操作主体:高职高专商英专业的实训教学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但其评价体系却以教师为操作主体,教师设计并给出问题,使用统一的标准化评价方式,记录并主观评价学生的反馈。整个评价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从评价的理念、标准、方法及内容等各个方面来说,学生是单一、被动的考核对象,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2.操作过程:当前高职高专商英专业的实训教学评估方式为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表现及完成效果给予学生实训成绩。该实训成绩只反映了学生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的现有成就以及现有发展水平,忽略了学生在整个实训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潜能,也影响了商英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效果。
3.评价结果:高职高专商英专业的校内实训,其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商务英语的实践能力,提高整个实训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校内实训的评价体系除了评价学生在商务英语方面的实践技能,也应该对实训教学是否有效、实训条件是否完善、实训师资是否成熟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优化商务英语实训体系,改进商务英语实训质量。但目前商英校内实训所采用的静态评价方法却止于结果,评价与教学脱离,缺乏后续利用,没有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后续发展意义。
针对以上所列各项问题,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有必要结合本专业特色,建立一套综合、科学、有效的评估模式,即动态评价。
二、动态评价理论介绍
与静态评价方法相对应的是动态评价理论(dynamic assessment system),推动这一评价体系真正发展的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指出:“在我们试图确定发展过程与教学可能性的真实关系时,我们不能只限于确定发展水平。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后者则由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中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2]
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动态评价体系在最近三十年成为教育测量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动态评价是指把测量和干预结合起来,通过提示、指导和反馈等手段让受试积极参与到测验活动之中,对其思维、认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习者未来的发展。[3]
动态评价的操作方式是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者和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在有经验的评价者帮助下,探索和发现学生的潜在发展能力。
动态评价的操作主体不局限于评价者的简单记录,而是强调评价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给出问题之后,并不是简单记录给出分数,而是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过程,必要情况下进行干预,评价学生如何克服学生障碍,克服学习障碍后能达到何种水平。
从操作过程来看,动态评价认为认知过程是习得的,通过评价者的干预以及与被评价者的互动,可以挖掘出被评价者的认知潜能。动态评价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其中,“发展”指从学生现有水平到学生潜在水平的一个跨越。所谓现有水平,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评测任务;而学生的潜在水平,是指那些尚处在形成状态,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但在教师的干预下,通过训练和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动态评价的关注点不是被评者的现有水平,而是其认知潜力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动态评价跨越多个时间点观察评估学生的进步与改变情形,了解学生在教师干预前后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改变,对被评价者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反馈。
动态评价体系不止步于结果。从受评者角度来看,动态评价的评价结果体现的是每一位受评者的潜在发展,它的意义在于“人文发展”,而非“优劣选拔”。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动态评价将教学与评价相结合,针对学生在评测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者所产生的问题,评测者在互动的过程中给予干预。这一评测方式有利于评价者对于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自身及硬件环境对于教学的影响,进一步促进教学的良性改革和发展。
三、动态评价在商务英语校内实训环节的构建
在动态评价的几种模式中,比较适合商务英语校内实训教学的是由J.C.Campione和A.L.Brown提出的渐进提示评价模式 (Graduated Prompting Evaluation or Assessment)。[4]这一模式认为动态评价不仅可以测量与评价学生过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且可以在渐进提示的学习过程中评估学生的成长、认知改变的可能,以及学习和迁移距离。渐进提示评价模式采用“前测——学习或训练——迁移——后测”这四个阶段的基本程序来了解学生学习和迁移的能力。其中,在学习训练以及迁移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因人而异地施以多种层次的教学介入与训练,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评估学生的迁移成效。[5]
商务英语专业同时具备职业性和应用性,其实训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从事外事、外贸、翻译等领域实际工作的商务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英语的综合交际能力是基础,商务的专业知识是载体。[6]针对商务英语校内实训教学,可按照渐进提示评价模式,从基础语言能力和商务专业知识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具体操作如下:
1.前测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现有的商务英语知识水平进行结论性评价,在测验过程中不介入、不协助,以完全中立的立场记录学生对于测题的反馈,从而获得学生在商务英语方面的现有水平。在这一阶段,可利用标准量化表进行静态评价。
表1 前测阶段
通过前测阶段得到学生现有水平之后,根据学生水平,设计相应的学习训练阶段以及迁移阶段。
2.学习或训练阶段:该环节实行平行式的任务模块训练(零迁移)。在零迁移中,中介介入的提示协助系统与学生已有水平呈平行关系(难易程度相当),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如何达到目前水平,为何只达到目前水平,需要如何介入才能达到更高水平。教师按照实训目标和实训模块设计教学过程,针对学生在前测阶段所反馈出的商务英语现有水平设计相应的提示协助系统,执行训练环节。根据学生在学习训练阶段的表现,分析学生获得现有水平的原因。
3.迁移阶段:在此阶段中,继续就具体的实训内容,以教师介入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介入提示,并观察记录学生对于介入提示的反馈。介入提示设计为三个层次,具体如下:
(1)近迁移:教师设计的训练任务难度稍高于学生目前水平。
(2)远迁移:教师设计的训练任务难度相较于学生目前水平有大幅提升。
(3)极迁移:教师设计的训练任务难度完全超出学生目前水平,学生需“触类旁通”方能完成迁移。
通过以上三种迁移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评估学生的迁移效果。针对学生迁移效果的检测,通过提示量多少进行核算。提示量越多,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越低(或迁移能力越低)。反之,提示量越少,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越高(或迁移能力越高)。[5]
表2 学习训练及迁移阶段
4.后测阶段:教师针对学生迁移后的商务英语水平再次进行测验,了解学生在前测、后测中的水平变化。
表3 后测阶段
四、结语
笔者试以渐进提示评价模式为基础来构建科学有效的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在该套评价体系中,教师将迁移阶段分为四个层次,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相对客观精准,有利于教师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强调与学科领域相结合,易于实施推广。当然,如何在教师的提示介入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达到平衡,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研究。
[1]Haywood,H.&D.Tzuriel.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in Dynamic Assessment[J].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2002(77):40-63。
[2]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00-402.
[3]韩宝成.动态评价理论、模式及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9(6).
[4]J.C.Campione&A.L.Brown.Linking Dynamic Assessment with School Achievement.In C.S.Lidz(Ed),Dynamic Assessment: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Evaluation Learning Potential.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8,82.
[5]黄光扬.动态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模式及可用性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
[6]杨璘璘.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