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及现实基础

2014-05-02李铁青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李铁青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文化、自觉、自信是三个极富意蕴的范畴,孕育着无穷的学术宝藏,其中每一个范畴的展开都将是一个饶有意义的学术课题。在时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已成为学术热词、广大学者倾力研究的背景下,将三者加以组合,深入探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及如何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则更具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不断发展、国家文化政策的推动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时代的到来,都为高校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阵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要引领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而,以高校为例进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问题研究,探寻高校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及现实基础,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高校进一步成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发挥好高校的文化创新功能,而且也必将对高校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校的文化建设等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高校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具体来说,高校提升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就是高校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高度的觉悟和清醒的认识,理性对待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主动担当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大责任,充分调动高校提升文化自觉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高校真正成为文化自觉的先行者。而高校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就是高校对中国文化的价值、作用等拥有充分的肯定和认同,坚信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充分发挥高校所具有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功能以及更重要的功能—助力文化传承创新,促进文化发展,充分调动高校提升文化自觉主体的文化自信力、民族文化自豪感、文化传承创新力,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重要源泉的平台效能,使高校真正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引领者。总之,要开掘高校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及现实基础,就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进行分析。

二、高校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一)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在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突出的表现为:一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艺、科技等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与日俱增;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逐步得到突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城市化的进程突飞猛进;四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然而,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社会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例如道德下滑、缺乏诚信、贪污腐败、拜金主义、人格扭曲、食品药品安全频出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由此,如何正确解决上述问题,合理认识、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成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所必须共同面对而又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在党的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很好的回答。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就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重视文化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由此,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

(二)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应然表达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至今,对于文化的求索和创新从未止步。从《周易》中所说的“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到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仁者爱人”、“天下大同”以及道家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都显示出古代先哲对于文化发展的自觉探索和价值认同。其后中华文明虽经历无数朝代更替、战争频发等,但中华文化发展与进步的主线却从未中断,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公元16世纪开始,中国文化发展在与西学的碰撞下,促使人们对传统与现实、中西方文化的发展、矛盾、融合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产生了“一是国粹主义的;二是全盘西化论;三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持调和折中立场的;四是主张发扬民族的主体精神,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的中国文化”[1]的四种类型的文化论争。时至近代,西学东渐与中体西用等问题的争论更是此起彼伏,许多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进行过诸多反思,使人们逐步从自负、自大、自卑中走出来,开始以自觉的姿态和自信的心态去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中国文化,显示出一种初步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正如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所指出的“精神生活之光耀,将愈兴起而发扬欤?成然以觉,出客观梦幻之世界,而主观与自觉之生活,将由是而益张欤……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翁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2]

只有内接续传统,外与时俱进,广大国人的文化自觉得以显现,国家才可凝聚人心,繁荣强大。时至今日,人们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已逐步认识到坚持中国特色、接续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和最大保障,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与自信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3]。因而,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反映了中国新时期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是广大人民期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然表达。

(三)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必然诉求

在中国社会持续发展和中国文化不断进步的良好形势下,为了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创造中国先进文化,正确认识文化交流与融合,实现由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只有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高度的觉悟和清醒的认识,理性对待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正确把握文化发展的机遇、挑战和规律,主动担当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大责任,“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才可落到实处;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有充分的肯定和认同,以开放、包容、共赢的文化心态融入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大潮之中,坚信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盲目、不悲观、不自负、不自大、不自卑,“文化强国”的美丽中国梦才能指引广大人民共建人类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创新功能的本然体现

高校是集智慧、德行、灵性于一体的沃土,是文化精神的家园,是承担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其本质来说,“大学是知识的共同体、学术的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道德的共同体”[4];就其作用来说,高校不仅进行知识的传授,承载着思想、文化、学术的积淀与传承,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传递,在积淀的基础上,创造新思想和新文化等。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本应担负的文化使命和责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高校是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理想场所和主要阵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的社会责任和重大功能,决定了:大学是一个思想交流、传承文明的场所,是一个培养人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场所,是一个知识分子云集的场所,是一个探究学问、寻求真理的场所,是一个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的场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出台的 《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第149条中所明确指出的:“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各方面必须参与的行动的目标是要把每一所高等院校变成:一个注重质量和知识的学术机构……一个以博大精深的批判精神提出和讨论地方、地区、国家和国际上的重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地方;一个鼓励群众积极参加有关社会、文化和知识发展等问题的辩论的地方;一个能让政府和其他国家机构获得各种决策愈来愈需要的可靠和科学情报的地方。一个促进公众参与决策的地方;一个汇集了坚决遵守学术自由的原则的人的地方……一个置身于世界各种挑战和各种机遇之中的机构,一个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适应每个地区和每个国家的不同特点的机构”[5]。

高校是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先行者与引领者。梅贻琦在1931年12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上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之大,就在于它拥有一大批知识渊博、道德高尚、勇于探索的“大师”带领着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大学生”研究学问,创造财富,引领人类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张岂之在论述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时就说:“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联结,需要有一个飞跃,这就是从个人认识扩展到社会群体对文化的认识和创造。这一飞跃的中介无疑是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大学应当成为文化自觉的先行者、倡导者和传播者”[6]。

三、高校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一)基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在整个人口中,若18-22岁年龄段中超过15%的人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便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低于15%则处于‘精英阶段’;超过50%则可视为达到了‘普及阶段’”[7]。而我国于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招生人数和高校数量随之呈逐年增长趋势,到2002年,毛入学率已达15.3%,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截至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毛入学率都有了飞速发展(详见下表,表中所列数据参见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2012年)。

2002-2012年招生人数、毛入学率与高校数量表

因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外在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内在特征则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变革”[8]。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结果,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结果。可以说,高校的发展已经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密切相关,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引领社会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阵地,作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要引领者,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文化自信,继续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引领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促使不同国家、地区间的高校进一步加强了相互的文化沟通和学术交流,客观上为高校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如费孝通所说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现实基础。因为只有在一种开放、协作、平等的环境下,相互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落实实处,才能使处于不同文明程度、具有不同文化发展精神的高校对本民族文化、文明给予高度的欣赏和良好的继承(即“各美其美”),才能使高校在对本民族文化、文明欣赏和继承的基础上,继而以包容、博大的文化心态欣赏、吸纳不同民族的文化或别种“异质”文化以及文明,更重要的是“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9](即“美人之美”)。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出台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所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有助于缩小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宣传和平文化”。

(二)基于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的文化建设,对师生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来说,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高校的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的养成。无论是老师的教诲、课堂的学习,还是校园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其价值都在于促使师生实现各自的理想和价值追求。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风、校训、学风、教风等对人的影响,都旨在让生活其中的人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和理念,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高校文化建设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在继承和批判中前进,将高校的历史、现在及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思虑。对此,高文兵的《文化自觉自信的当代价值与大学的新担当》(《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23期)就认为,文化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现代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而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文化自信,必须要以大学文化创新来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郑克岭的《文化自觉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认为,文化自觉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应当“创新教育理念,回归文化自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升文化自觉……开放校园,加强文化交流,实践文化自觉”[10]。

高校在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育人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对其主体,即广大师生员工及社会其他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发挥的作用。郑永廷的《论高校文化发展与文化自觉》(《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1期(上)》)认为,高校所具有的文化传播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文化育人功能使得高校在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发展方面应当起到示范作用。由于“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而要传承优秀文化就必须 “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11]。“文化育人”就是要通过文化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将社会理想渗透到高校师生的灵魂之中,将人类伟大精神内化于心,进而实现人的自身超越;就是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注重人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使生活其中的人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文化理念和精神的引导。

(三)基于高校的崇高文化使命和根本文化特性

高校的文化使命,是指高校对自身在国家文化发展中所承担使命的深刻认识与自觉承担。

1.高校对崇高文化使命的深刻认识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高校文化使命的时代诉求。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文化传播和创新主阵地的高校自然义不容辞。同时,面对国际国内的文化发展形势的日新月异,建设文化强国也是势在必行,必须要与时俱进。而在当代中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这就是高校的文化使命。

(2)承续优秀文化传统是高校文化使命的内在要求。文化对于高校能产生影响,这要求高校必须深入挖掘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完成高校的文化使命。首先,文化对高校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对当代大学的价值观形成起着作用。西方文化中的节日如 “感恩节”、“圣诞节”等对大学生都有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的思想在当代大学中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缘起”、“心性和谐”、“众生平等” 等。其次,文化对高校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知识既是高校教育内容的直接来源,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限制着高校教育内容的选择。例如,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很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知识的讲授与领悟,而很少谈及科技方面的内容,而西方学校却较为重视科技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再次,文化对高校的管理体制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我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管理体制都采用的是官学一体,行政对教育的影响很大。直至今日,我国的文化教育体制依然如此,前几年呼声很高的高校去行政化、教授治校等,目前仍未得到真正的改革和落实。总之,高校作为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阵地,在接续优秀文化教育传统方面无可替代。究其原因就在于高校依托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科研院所等优势有实力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与创新,有能力对传统文化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吸纳,有魄力引领传统文化的当代化,有精力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与整合。

2.高校对崇高文化使命的自觉承担

(1)自觉承担文化的传播与整合,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高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和水平,要通过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特色优势,打造和传播文化品牌,自觉整合高校多学科文化资源,发挥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实现并促进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为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更好地完成高校在文化产业竞争时代下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2)自觉承担与共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评判标准的重任。面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及中西方文化竞争,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系统令人反思,高校应该更好地把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有机结合起来。

(3)自觉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导向主体。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地方就在于高校集高素养、科学的主流价值评判标准于一体,相比于社会其他组织、团体,高校引导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价值观以及传播成效等方面作用巨大。为此,高校应该发挥传播优势,引导学生、教师等的价值体系,主动承担起引领“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历史重任。

3.高校的根本文化特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 “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12]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根本文化特性就在于发现人,尊重人,涵养人。“人”既可指学生,也可指教师,泛指一切参与高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人。由于高校参与高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人以各自的文化实践丰富、创造了高校文化,同时,这种高校文化又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得到文化的熏陶和滋养。高校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要让高校的根本文化特性发挥应有的效能,使得人的精神和主体地位得到重视,使人经过文化的浸染而成为这样的人:“把智慧当做向导来跟随……让人用可朽的身体和不灭的精神制成;让他决定要追求真与善……让心灵知道真和假,不要被感觉支配;让理性成为生活的解释者、向导和监督;让欲望服从于理性。让心灵判断事物,不是基于意见而是根据深刻的理性,而精神追求善,也是根据理性而不是激情;让人凭借神的佳艺为自己赢得持久的声名;让他靠德性和坚持不懈来获得人的幸福”[13]。

综上所述,高校提升文化自觉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深入分析其现实基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有效推进,有助于充分认识高校在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的作用,最终实现如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至高文化发展境界。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5-256.

[2]鲁迅.鲁迅文集第1卷[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60.

[3]胡林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

[4]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06):38.

[5]http://dwb.hunnu.edu.cn/dwb_new/cviewtimews.asp?id=16.

[6]张岂之.关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6.

[7]陈国维.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36.

[8]潘懋元.潘懋元文集:卷三·问题研究(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60.

[9]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542.

[10]郑克岭,张庆霞,匡瑾璘.文化自觉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06(02):34.

[1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12][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3.

[13][意]维柯著,王楠译.论人文教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54.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