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分析
2014-05-02王露瑶程金龙周瑞雪李小龙
王露瑶,程金龙,,周瑞雪,李小龙
(河南大学 a.旅游学系;b.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分析
王露瑶a,程金龙a,b,周瑞雪a,李小龙b
(河南大学 a.旅游学系;b.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入境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表现出了特定的时空特征.运用旅游重心、标准差、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了2000-2012年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得出如下结论: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西北部城市入境旅游发展更快;入境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城市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有显著的缩小趋势,但此趋势较为平缓,需要经过长期的过程才能真正缩小河南省内各城市的差距.据此提出缩小河南省各地市入境旅游经济地区差异、促进各地区入境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
入境旅游经济;时空演变;河南省
0 引言
近些年来,因为旅游资源赋存、社会经济发展、区位交通情况、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中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均衡性[1],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关注,学界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了国家、区域及省际以及地市各级尺度,多使用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统计方法,如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这些研究对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减小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8].
河南省地处中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2012年河南省国内游客36 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 254 800万元;年接待入境游客191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13.4%,旅游外汇收入61 141美元,较2011年增长11.1%.尽管河南省的旅游市场已初具规模,但入境旅游的发展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而言还不算靠前,在全国共32个省市地区的入境旅游收入排名中,长期位于第20名左右.入境旅游的发展水平的高低,是量度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度的首要标志[9],入境游游客分布的空间区位特征对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9],因此,笔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从而对河南省入境旅游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数据说明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说明
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差异进行测度,都是基于一定指标的,这些指标必须能够反应各区域旅游经济总体状况[10].从图1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入境旅游指标在2000年至2012年的12年间,除了2003年由于“非典”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下滑外,其余年份都呈上升趋势;2003年之后,二者的上升趋势越来越明显,说明河南省近几年的入境旅游较之前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另外,两条曲线有很高的耦合程度,2003年以前几乎一致,2005年之后略有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由此可看出河南省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的增加有很大的相关性.
中国有较完善的入境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河南省各地区的统计口径也比较一致,能较好地反映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采用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河南省各城市的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2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1.2.1 旅游重心
重心的演变轨迹能反映区域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重心也被称为加权平均中心 (Weighted Mean Center).假设某一地区共有n个次级区域,其中第j个次级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坐标为 (xj,yj),mj为j次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量值,求其重心,则该区域要素重心的计算为[11]:
图1 2000-2012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年度变化
(xj,yj)代表各次级行政单元首府的坐标;mj可以为不同的属性值,mj表示河南省各市人均旅游外汇收入,通过研究人均旅游外汇收入重心的变化,进而分析河南省入境旅游的空间差异变化特征.
1.2.2 标准差
标准差即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利用标准差来反映河南省内各城市之间的绝对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t为标准差;Ytj表示第j市第t年的旅游外汇收入,Yt为各城市第t年平均旅游外汇收入,n是河南省城市数量.
1.2.3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等于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可以用来衡量各地区经济相对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Vt为离散系数,其他字母含义同(2)式.
1.2.4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g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入境游客的城市分布状况,当g值越接近100时,该城市的游客越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反之,g值越小,游客就越分散.计算公式如下[12]:
式中:Ptj表示第t年第j市入境旅游人数,Pt表示第t年河南省总入境旅游人数.
2 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1 入境旅游重心向西北部转移
旅游重心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可以反映区域旅游空间分布差异的动态演化过程.根据式(1)分别计算2000-2012年以来的河南省区域旅游重心,可得出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时间演变的总体移动趋势,结果如图2.
旅游重心的计算结果(图2)显示:
1)2000-2012年以来河南省旅游重心一直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距离河南省几何重心(113°40'E,34°19'N)较远.表明河南省各地市入境旅游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省域范围内西北部的入境旅游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区的郑州、洛阳、开封等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较早,致使其旅游外汇收入位居省内前列,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而河南省中部、东部、南部地区的旅游城市如许昌、信阳等,其旅游业发展比较落后,旅游相关服务设施不健全,因此出现了西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状况在研究期内领先于东南地区的现象.
2)2000-2012年来河南省旅游重心从113°9′E,34°35′N迁移到113°1′E,34°37′N,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趋势,迁移距离约12.21 km.在东西方向上,向西移动0.13°,年均移动0.010 25°,约12.21 km;在南北方向上,向北移动0.03°,年均移动0.002 56°,约3.64 km,移动速度东西方向上要缓慢一些,这说明河南省旅游发展程度上南部与北部差距较小,东部与西部差距较大.不过东西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有缩小趋势,这是由于平顶山、驻马店等豫中、豫西传统旅游城市认识到旅游发展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不断加大投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旅游客源国宣传促销,积极培育新的旅游资源,从而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一些新兴的旅游城市如焦作、新乡等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及区内旅游资源条件迅速崛起,致使河南省入境旅游重心向西部及北部地区转移.
2.2 总体分布不平衡,区域差异稳中有降
图2 河南省入境旅游重心迁移轨迹
图3 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总体变化过程
从图3、表1可知:2000-2012年河南城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标准差除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外,总体呈现出扩大趋势,标准差从2000年的1 482.141增加到2012年的5 450.794,13年间增长了368%,年均增长率28%,城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由2000年的12 390.00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61 141.28万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7%.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2.236下降至2012年的1.605,区域内差异化仍比较明显,郑州、开封、洛阳、焦作四个城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旅游外汇收入的82.98%以上,河南城市入境旅游发展仍处于不平衡状态.但变异系数的降低,表明了河南省旅游业整理经济的相对差异在逐渐减小.
2.3 入境旅游集聚度高,梯度差异显著
河南省入境旅游地理集中度值较高,g值(地理集中指数)最高达55.791,最低为44.280(表1).由此得出,河南省的入境旅游经济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如郑州、洛阳、开封和焦作,其他城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普遍较低.但是g值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图4),2000-2003年期间地理集中指数一直稳定在55.2左右,居高不下,说明在这期间旅游差异程度并没有产生较显著的变化.2004-2012年期间,地理集中指数有所下降,最近三年稳定在44.3左右,说明在这期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减小,但减小的趋势并不明显.郑州、洛阳、开封、焦作与其他中小旅游城市入境旅游经济的差距虽然有所减小,但旅游经济的聚集现象仍然较为明显.
表1 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总体差异
图4 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总体规模演变
表2 各市历年旅游外汇收入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比值R
表2显示,2000年郑州、洛阳、开封三地区的人均旅游外汇收入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郑州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16倍,而洛阳为 4.01倍,开封为2.00倍,其他城市除濮阳外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郑州下降至5.26倍,焦作升至4.07倍,开封为1.95倍,洛阳为4.41倍.2012年焦作增至5.14倍,超过了郑州的3.68倍、洛阳的4.50倍和开封的2.06倍.
河南省各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郑州、开封、洛阳和焦作几个城市的入境旅游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三门峡等城市的比值虽然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相对于郑州、开封、洛阳和焦作几个城市而言,其经济规模仍然不能与之相比(图5、图6、图7).郑汴洛焦四个城市2012年和焦作,焦作近几年入境旅游发展趋势良好,从2004年至今已连续9年超过开封成为第三位,虽然二者与位于第一等级的郑州、洛阳相比,其入境旅游经济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二者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小,并且有减小的趋势;其他旅游欠发达城市虽然位序起伏变化较大,但是规模变化却并不显著,其中安阳、三门峡、新乡等西部和北部城市位次则处于前列,落后地区依然是东南部城市.旅游外汇收入之和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5.37倍,而其他城市之中比值最高的三门峡也未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发展水平最低信阳市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7%.2012年差值最大的为焦作和信阳两地,差值为5.10,相对于2000年的最大差值7.14有所降低.
虽然各城市入境旅游经济有较大的高低跨度,但城市之间的差异在逐渐减小;省内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性,但还不够均衡.
2.4 首位城市交替变化,其余城市波动发展
以历年旅游入境收入为指标对河南省各城市进行排序(图8、图9),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2年这一时期,郑州与洛阳规模最靠前,洛阳近几年来旅游外汇收入发展迅速,超过郑州成为第一位,而且二者之间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居于第二等级的为开封
图5 2000年各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对比
图6 2006年各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对比
图7 2012年各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对比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1)河南省的入境旅游重心一直位于西北部,偏离河南省几何重心(113°40′E,34°19′N)显著.2000-2012年来河南省入境旅游重心向西部及北部地区转移,这表明河南省旅游发展,南部与北部差距小,东部与西部差距较为明显,东西走向上的旅游发展的不平衡呈现出正在缩小的趋势.
2)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郑州、开封、洛阳、焦作四个城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旅游外汇收入的82.98%以上.
3)河南省各城市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有显著的缩小趋势,但此趋势较为平缓,需要经过长期的过程才能真正缩小河南省内各城市的差距.
图8 河南省各城市入境旅游规模变化(2000-2012)
图9 河南省各城市旅游规模位序变化
4)入境旅游欠发达的城市分布比较广泛,虽然位序起伏变化较大,但是规模变化却并不显著.
3.2 对策
合理地看待省内各地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是促进省域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适度的非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会有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根据不同城市的入境旅游规模位序不同,处于不同等级的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处于第一等级的城市如郑州、洛阳,入境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设立旅游集散中心,推动省内各城市间客源互送、景点互联,带动其他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处于第二等级的城市如开封、焦作,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景区景点联合打造,进行整体促销,把握国际市场细分,强化特色,从而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处于第三等级的城市,如安阳、平顶山、许昌等,应改善城市与景区的交通、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将城市特色品牌化,进行优惠促销吸引入境游客.
为了促进南省入境旅游的全面发展,应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职能,加强国际旅游业的基本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将河南特色的 “生态”、“山水”、“古都”、“文化”四张名片[13]推向国际客源市场,将“古都文化”、“山水度假”、“少林功夫”、“寻根祭祖”等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有针对性的营销推广;依托郑州航空港,促成更多境外游客实现入境旅游,比如对入境游客实施景区门票优惠政策等;在郑州、洛阳等重点旅游城市设立旅游集散中心,建立全面的省内旅游集散服务网络;完善旅游公交服务体系,实现旅游集散地、交通节点与旅游目的地、旅游集聚区、景区的无缝畅通对接,同时加强管理,促进省内各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1]张凌云.中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南开经济研究,1998,(2):69-72.
[2]陈晓,王丹,张耀光,等.辽宁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1):147-152.
[3]齐邦锋,江冲,刘兆德.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5):98-102.
[4]林明水,谢红彬,陈文虹.近十年来福建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1):39-45.
[5]谢守红,何家凤.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0):4-8.
[6]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91-95.
[7]李红波,曾文,周叶青,等.中国沿海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5):150-153.
[8]郭金海,韩雪,罗浩,等.省域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5):131-135.
[9]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10]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11]李在军,管卫华,蒲英霞,等.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探究[J].经济地理,2013,33(7):176-181.
[12]保继刚,甘萌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3):365-370.
[13]程金龙.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2,(1):171-175.
(责任编辑 李健飞)
An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Inbound Tourism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WANG Lu-yaoa,CHENG Jin-longa,b,ZHOU Rui-xuea,LI Xiao-longb
(a.Dept.of Tourism Management;b.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Henan University,Kaifeng,Hunan 475001,China)
Since the new century,the inbound tourism of Henan Province has been amply augmented,showing a specific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Using tourist gravity center,standard deviation,coefficient of variation,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metho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inbound tourism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in 2000-201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The inbound tourism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moves to northwest,indicating the northwestern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develop faster than other cities.There exist regional imbalances in Henan Province;however,the imbalance is decreasing though the trend is gentle,and it will take a long time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cities here.Accordingly,the paper gives suggestions to reduc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promote coordinate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areas.
inbound tourism economy;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Henan Province
F592.3
:A
:1673-1972(2014)06-0068-07
2014-05-2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JJD790005);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B63001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3GH260、2012GH022);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项目(2012YBRW002)
王露瑶(1992-),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