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炒对白术挥发油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2014-05-02陈鸿平刘友平

中国药业 2014年14期
关键词:心土生品挥发油

王 琦 ,陈鸿平 ,刘友平 ,陈 林

(1.广东省江门市药品检验所,广东 江门 529030; 2.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0075)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 Atractylodes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 根茎,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1]。《本草真经》

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06B024;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项目编号:ZRYB200933,ZRYB201022。谓:“白术为脾脏第一要药也。”白术为土炒代表药物之一,传统理论认为,白术土炒后健脾止泻作用增强,从古至今一直在临床广泛使用[2]。关于白术土炒的炮制机理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炮制前后成分的含量变化[3-5]。挥发油为白术的主要有效成分,同时也被认为是白术产生副作用的刺激性成分或“燥性”成分[6]。虽然关于白术炮制前后挥发油含量和组成变化的研究不乏文献报道[7-10],但现有研究无法说明这些改变到底是加热引起的,还是辅料引起的,抑或是加热和辅料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中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ⅩD]挥发油测定甲法测定白术挥发油含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白术中挥发油组分,并进一步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研究辅料土对挥发油成分的吸附作用,通过土炒白术与生白术、清炒白术、炒灶心土等之间的比较,探讨辅料土在白术炮制过程中对挥发油成分的实质影响,为阐明白术土炒炮制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HP 6890/5973型 GC-MS气质联用仪,HP-Innowax石英毛细管柱(30 m ×0.25 mm ×0.25μm);岛津 LC-20ATVP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检测器、岛津工作站(日本岛津仪器公司);BP211D型(十万分之一)、BP121S型(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BUG25-12型超声波清洗机(25kHz,500W,上海必能信超声波有限公司);Raystzoxbap非接触测温仪(北京雷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可调温式电炉(重庆家旺家用电器厂)。薄层层析用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香草醛(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甲醇、乙腈(色谱纯,美国Fisher公司);水为超纯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成都科龙化工有限公司)。白术药材于2010年2月购于西南药都,经成都中医药大学卢先明教授鉴定为菊科植物白术 Atractylodes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经检验质量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白术项下规定。灶心土采自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龙正镇冲天村5社某农家,经粉碎过80目筛后备用。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炮制

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白术项下土白术的制备方法[1],结合老药工的经验,固定各工艺参数,制备各炮制品。

白术:将白术药材片净选,筛去泥沙即得。

土炒白术:调节电炉为1 200W档,预热至锅中心温度达210℃时,加入灶心土炒4 min(锅中心温度达350℃),此时加入白术片,翻炒6 min,筛去多余的土,即得。每100 g白术片,用土25 g,土不重复使用。按此条件制备10批土炒白术。

清炒白术:调节电炉为1 200W档,当预热至锅中心温度达350℃时,加入白术片,翻炒6min,即得。按此条件制备10批清炒白术。

2.2 挥发油成分及含量的比较

2.2.1 白术挥发油提取

取白术生品及清炒、土炒炮制品粉末(过二号筛)约100 g,精密称定,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ⅩD挥发油测定甲法测定,蒸馏得挥发油,待冷却至室温,读数并记录结果。生品、清炒品、土炒品所得挥发油的颜色逐渐由淡黄色至黄棕色加深,收集挥发油并低温保存,备用。挥发油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白术生品、土炒品、清炒品挥发油测定结果(n=3,以干燥品计)

2.2.2 挥发油成分分析与比较

GC-MS条件:载气为氦气,流速 1.0 mL/min。进样量为1μL,分流比为10∶1。气化室温度260℃,接口温度270℃;程序升温,初始温度60℃,以10℃ /min的速率升至120℃,以5℃ /min的速率升至220℃,以10℃ /min的速率升至270℃。

质谱条件: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电离方式为电子电离(EI)方式,电子能量 70 eV,扫描范围 20~450 m/z。

成分分析结果:将各挥发油样品按上述条件进行GC-MS测定,由色谱图可知,生品、清炒品和土炒品挥发油峰形基本一致,表明三者在成分组成上无大的差异,且均分离出29个成分,经与标准谱库检索并与文献标准谱图对照,鉴定了26个成分。但从各成分相对含量来看,生品和清炒品接近,而土炒品与两者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土炒后苍术酮、香叶烯B相对含量明显降低,γ-榄香烯、棕榈酸、亚油酸等成分含量明显升高。鉴定结果及相对百分含量见表2。

2.3 辅料土对成分的吸附作用初步研究

2.3.1 灶心土与白术 TLC比较

供试品溶液制备:取灶心土、药炒后灶心土、炒灶心土各20 g,置具塞锥形瓶中,加入正己烷25 mL,密塞,超声处理30 min,滤过,将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溶解即得。另取白术生品、清炒品、土炒品挥发油各0.1mL,加入乙酸乙酯1mL溶解即得。照TLC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新制备的6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醋酸乙酯(5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试剂,加热至斑点清晰。

结果:药炒后灶心土及白术不同土炮制品的挥发油在色谱相应位置显示相同斑点,可见桃红色的主斑点,而灶心土、炒灶心土在相应位置无此斑点,表明在白术土炒过程中,炒土吸附了挥发油成分。

2.3.2 灶心土与白术HPLC分析比较

采用白术HPLC指纹图谱色谱条件,比较生白术、清炒白术、土炒白术、灶心土、炒灶心土、药炒后灶心土各样品之间色谱图,明确辅料土对白术成分是否有吸附作用。

供试品溶液制备:取灶心土、药炒后灶心土、炒灶心土各20 g,各白术炮制样品粉末约1.0 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甲醇25 mL,超声提取30min,摇匀,滤过,即得。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 Hypersil BDSC18柱,(200mm ×4.6mm,5μm);流动相 A为乙腈,B为水,梯度洗脱,0~12 min时,5%A和 95%B,120~125min时,100%A;柱温 30℃;流速 0.8mL /min;波长 240 nm;分析时间125min。

测定法:分别吸取各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色谱图。

表2 白术生品、土炒品、清炒品挥发油GC-MS分析结果

结果:色谱图见图1。可见,药炒后灶心土提取液与灶心土和炒灶心土相比,色谱图具有明显差异,吸收峰数目明显增加;与白术各炮制品色谱图比较,也存在保留时间相同的色谱吸收峰。因此土炒过程中,灶心土对白术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产生了吸附作用。

3 讨论

对白术生品、土炒品和清炒品挥发油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白术经土炒炮制后挥发油含量有所降低,但清炒后含量却增高。结合挥发油提取过程中清炒品出油时间较快等现象,推测其原因:一方面白术经炒制后组织结构疏松,利于挥发油溢出,故清炒品挥发油含量升高;另一方面,通过对灶心土、药炒后灶心土、炒心土TLC及HPLC分析比较,证实在土炒过程中白术多个挥发油成分可被土吸附,挥发油含量降低,而清炒中挥发油则大多被吸附于饮片表面,故在提取中出油快且含量增高。

图1 高效液相色谱图

GC-MS分析结果表明,白术生品和清炒白术的挥发油组成成分和相对含量差异不大,而土炒品和生品、清炒品相比虽组成成分无差异,但相对含量则有较大差异,表明辅料土对白术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有实质作用。

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苍术酮为白术的“燥性”成分,土炒后白术挥发油含量、苍术酮相对含量降低,表明土炒能缓和白术刺激性,与传统中医药炮制理论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95-96.

[2]于永明,贾天柱,梁武学.白术炮制的历史沿革[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6):635-636.

[3]陈鸿平,刘友平,刘承萍,等.不同土炒白术中白术内酯Ⅲ和白术多糖的含量比较[J].中国药房,2010,21(9):3 680.

[4]段 启,许冬谨,谢 晨.HPLC法测定白术不同炮制品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J].中草药,2009,39(9):1 343-1 345.

[5]陈鸿平,张杰红,王晓宇,等.土炒对白术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的影响[J].中药材,2011,34(3):354-357.

[6]郝延军.白术的炮制原理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莫宁烨.白术炮制后挥发油变化的研究[J].广西医学,1999,21(2):217.

[8]贾天柱,王延年,许 明.白术炮制前后挥发油的薄层及气-质联用对比[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9):121.

[9]黄艳萍,袁 萍.白术不同炒制品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74-76.

[10]段 启,马兴田,李彩萍,等.麸炒白术炮制工艺优选[J].中草药,2008,39(10):1 504-1 506.

猜你喜欢

心土生品挥发油
苦参生品及其炮制品的2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抗菌药效研究
整合UFLC-Q-TOF-MS结果的蓬莪术生品及醋制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网络药理学研究
蛤蚧生品及不同炮制品对腺嘌呤致肾阳虚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比较
牛扁挥发油的提取
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不同产地泽泻盐炙前后水提液中成分及其利尿作用分析
艾叶挥发油对HBV的抑制作用
灶心土治胃病
基质对南洋楹组培苗移植成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