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志汤的新粉彩瓷绘创作
2014-05-02景德镇陶瓷学院333403陶瓷工艺美院33300
(.景德镇陶瓷学院 333403;.陶瓷工艺美院 33300)
张志汤(一八九三——一九七一),斋名亦陶,江西婺源县人。一九〇一年入景德镇余立卿红店学绘粉彩,后被大官僚袁秋舫聘至南昌彩瓷。一九三五年入浮梁陶瓷职业学校任饰瓷教师,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四年创作极多,以山水瓷板为主,一九四五年后,先后任教于江西省立陶专、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了研究张志汤,笔者将张志汤现可找到的作品资料,根据题材和年代,做了一个数据统计。见下表:
1931鸳鸯 1941山水⋆2 1955 牧牛1932喜鹊 1942马、山水⋆3 1956 牧牛、山水1935山水 1943马 1958 山水1936山水 1944马⋆2、山水、菊1962 马1937山水⋆5、人物 1945马⋆2 1963 山水1938山水 1946山水⋆3 1964 山水1939山水 1948山水⋆6、马、十二生肖1940山水 1950山水
根据作品主题来看,山水毫无疑问是张志汤创作最多的主题,其次是马。创作题材也随着年代的变化而相应地有一些细微的变动,显示出了社会变迁给张志汤带来的改变。仔细归纳,张志汤的瓷绘主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
张志汤创作主题里最多的莫过于山水。山水自北宋以来,经过一批文人的倡导之后,千百年来便一直是文人画的创作主题。那么山水到底代表了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与“山水”这两个概念总是相伴相依的,“自然”亦指自然界,在中国人眼中,山水即是自然界本具属性、性质及其精神的完美范型,所以,在中国,山水文化和山水艺术以自然观念为核心,始终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中国人的直觉方式与理性思考一直是并行而又相互影响、相互超越的,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方面,山水之美使得人性的仁、智等道德价值得以开启;另一方面,之所以乐于山水,还是因为这个山水之间蕴藏着宇宙、天地、自然、人伦、德性等根源性存在的启示,也就是“道”。而这个“道”即是主体精神与宇宙、自然精神相契相参的所得。中国的山水艺术亦是在这个模式下建立的强大自然隐喻系统。一处令人赏心悦目的精致或者一幅出之于笔底、得之于心胸的山水画既是真实自然情感的内心表露,又载满了宇宙、自然之美妙奥义。
张志汤的山水主题正是这样对宇宙、自然无限眷恋的表现。另一方面,却又不只是山水,山水之中也一直都有人的存在。人不光寄情在山水之间,同时也生活于自然之中。图一的流水山水诗话瓷板,题词为:“水秀山明景色幽;岚光晴楼映清流;堤遥归客情何急;停看雅舟泛渡。”画面有山有水,山峰在雾气中略显迷蒙,柳树、梅树、松树斜立在岸边的岩间,江上有小桥、渔船,岸边有人家,打渔、砍樵的人们一片安居乐业,码头边有远眺的主客。
图一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几近溢于言表。在张志汤的笔下,自然山水充满了人性,对人世的眷顾。是画家最深内心的真实自然观表露。在他的绘画中,人的介入更加剧了画面的自然情感色彩,他们的“动”与自然的“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家的无限深情游走于这个山水灵境之间,赋予物象以生命和精神,正是对“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
二、志士
骏马是张志汤瓷画中的另一大主角,这位亦陶斋的主人对马有着别样的热爱。马的形象在诗词、绘画中都十分常见,沉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画家爱马,曹霸、韩干等人均以画马出神名扬于世。雕塑艺术家爱马,如始皇陵的马俑,汉代的青玉马首、铜鎏马,东汉的马超龙雀,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唐三彩双马等,均成了稀世珍宝。古籍里还有许多关于马的传奇故事,为马增添了诸多灵性,寄托着人类对马的深厚情谊。张志汤笔下的马,正是对贤才志士的喻指。
张志汤从事瓷绘创作70年,从瓷绘技法成熟开始,画马的题材贯穿于他绘画生涯的始终。图四的单匹马代表着画家自身,风姿独特,安静的矗立在山林之际。图二的八匹驰骋在原野的骏马很有可能代表着“珠山八友”,姿态各异,各领风骚。“珠山八友”作为一个瓷画艺术团体,为景德镇艺术瓷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幅骏马驰骋图正是张志汤对“珠山八友”的赞颂和自豪之情。马就是张志汤笔下贤才志士的代表主题。
图二
三、富强
建国后,张志汤的创作主题除了延续山水之外,增加了一些民国时期没有的题材。如牧牛、麻雀、十二生肖等象征着富强的题材。这些作品不同于一般图式以应景了事或销售送人,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自己内心感情的真实写照,从不像一般瓷绘艺人那样画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统吉祥图式。那么为何在建国后出现了这样一些寓意富贵、富强的主题呢?
这恐怕与社会大背景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如图三的这件牧牛图赏瓶,与1955年创作的粉彩春郊放牧图瓶(图四),题词:“看我们社里的牛越来越多了”。画面中阳春三月,杨柳依依,桃花灼灼,飞燕呢喃。眼前嶙峋的山石边,平坦的草地上,散开着各色野花,两个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相对闲语。整个画面紧扣时代,构图严谨饱满,线条流畅细腻,特别是牛的体态饱满,体毛以丝毛之法绘出,显得浓密纤细,极富真实感。1955年的张志汤,已步入晚年,生活安定,被聘为景德镇工艺美术社陶瓷家,一个国家重点保护的景德镇陶瓷精英人才的国家组织。这一段时间是张志汤一生最为衣食无忧的时期,有固定的优越收入,有国家负责陶艺作品的销售,陶瓷艺人只管创作,这在民国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自然和社会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源于社会大背景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后的陶瓷艺术,在社会转型后,由分散无序的个体状态转变成集合规范的集体状态,这种新的国家组织生产,恢复瓷业,包产包收包销的政策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瓷绘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提高,生活衣食无忧,创作热情高涨。歌颂新生活,与时代同步,这一切使张志汤在瓷绘创作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刻画,技法的运用,意境的表达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与民国时期的创作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一个表现出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带有浓厚社会色彩的章节。
图三
图四
四、结语
本文从张志汤瓷绘创作的题材角度入手,分析传统瓷绘向现代瓷绘的题材、图像选择、表现艺术思想,深化主题融入时代等问题。得出张志汤既与珠山八友一样兼具中西技法,基本功底扎实的景德镇瓷绘艺人,但又不是曲迎奉和,只为生计的单纯工匠。他的作品渗透了他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性格特征,是一个颇具性情的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中国传统文人兼瓷绘艺术家,他是民国到新中国时期,景德镇一批瓷绘老艺人的缩影。张志汤反映了他们共同的精神风貌。又因他瓷绘时间跨度很大,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代社会变迁,新中国对清末民国传统老艺人的改造也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以上资料摘自张志汤于一九五六年撰写的《张志汤自传》档案底稿.
[2]徐桃生.《景德镇“珠山八友”后时代美术陶瓷》;《皇窑瓷典》.2013年8月第2期.
[3]周思中.《方云峰在新中国的瓷绘创作》;《皇窑瓷典》;2013年8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