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2014-05-01孙丽丽陈兴中
孙丽丽,陈兴中,冯 博
(1.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太谷030801;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晋中市分行,山西晋中030600;3.山西农业大学档案馆,山西太谷030801)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单元,促进县域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是保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使得我国虽有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百强县存在,但更多的是欠发达、甚至是非常落后的县域存在。
笔者通过对山西省太谷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图找出其发展方面的不足,思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为加快太谷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提供参考。
1 太谷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太谷县一直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县、经济名县,是山西省商品粮基地县、农业“四化”示范县。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太谷县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近年来,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龙型化”(龙型经济是形象的说法,其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具有较长产业链、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好发展前景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发展思路,采取有力措施,聚集生产要素,在加快特色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蔬菜、养殖、林果、苗木花卉、酿酒葡萄五大特色产业[1]。正是这些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太谷县县域经济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太谷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产业结构逐渐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太谷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0∶34∶36,到2011年,太谷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32∶48,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稳步上升,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同时,也可以看出太谷县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调整过程,2000年以来着重发展第二产业,而2008年以来开始大力发挥第三产业的拉动能力,经济增长趋于合理。
表1 太谷县1996—2011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
太谷县域经济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容忽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谷经济发展的步伐开始相对滞后,在全国、全省,即使是在晋中市,都处于后进位次,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欠发达县。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0.56亿元,在全市12个县(区)中排名第6位,增幅8.9%,排名第8位。
2 太谷县域经济发展的不足
2.1 农业发展不足,竞争优势欠缺
太谷县农业分散经营比较严重,形不成规模经营,同时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深加工不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难以发挥,品牌优势少,形不成市场竞争优势。
太谷县虽然缺乏煤炭资源,但却拥有别的县市没有的比较优势,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和区位、农业优势。如龟龄集、定坤丹、安宫丸、太谷饼、太谷西瓜、壶瓶枣、玫瑰香葡萄、怡园干红、小常驴肉、北阳长山药、东庄酥梨等都是太谷特产,虽然太谷县也进行了开发生产,但规模小,效益低,没能形成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例不到2百分点。
2.2 工业基础薄弱,规模总量不大
太谷县工业发展后劲不足,规模不大,产业集约发展程度不高,初级化问题仍比较严重,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在工业化时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就意味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快速增长,意味着经济规模的加速扩张,同时意味着财政收入的总量增加。历史上太谷县工业发展不快,工业化水平低、工业主体地位不突出,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十大国有工业企业,如纺织、化工、玛钢、中药、农机等,到20世纪90年代大都停产、倒闭,几乎全军覆灭。虽然近年来太谷县委、县政府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培育新型产业,如焦化、中药、房地产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经济总量看,规模较小。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4.80亿元,在全市排名第8位。
2.3 城市发展滞后,拉动作用不足
太谷县在西汉时为阳邑县,属太原郡,原县治在今阳邑村,至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阳邑县移至白塔村,即今县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为太谷县,并一直沿用至今。从公元575—2012年,太谷县城已有1 437 a的历史,但发展到今天,太谷县城的城市化水平依然很低,县城建设规模小,城市建设严重滞后,基础设施配套差,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发展特色不突出。城市经济不发达,实力弱,缺乏特色产业支撑,没有形成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区域经济中心,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截至2011年底,太谷县城镇人口比例为39.82%,比晋中市平均水平低6百分点。城镇化率低成为制约太谷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2.4 财政增长乏力,发展瓶颈突出
县级财政是我国五级财政中最基层的两级财政之一,是国家财政极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县级财政建设直接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建设、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2011年,太谷县财政总收入60 088万元,在全市排名第10位。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以及近年农村税费改革,再加上县域经济不发达,缺乏稳定可靠的财源,县级财政运行困难问题日益凸显,赤字规模加大、债务负担沉重、财政收支不平衡,县级财政只能维持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本需求上,现有财力成了典型的“吃饭财政”,用于发展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5 发展定位偏失,发展活力不足
工业虽然是县域城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太谷县是山西省传统的教育强县和旅游大县,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不应偏失传统优势,但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教育和旅游优势重视不足。在《太谷:中专学校十年“逃亡”一空》[3]一文中提到,1994年,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迁往太原;1996年,山西省交通学校迁往太原;2000年,晋中卫生学校迁往榆次;2003年,太谷师范学校迁往榆次。太谷县不仅没能巩固加强自己的教育优势,反而让大量的教育资源外流,失去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4-5]。
同时,太谷县具有千年古城、百年大院(晋商大院都在300 a以上)两大历史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也是太谷的特色之一。但目前对其的认知、开发、宣传、利用不足,没能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 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突出农业科技,做强五大产业
太谷县作为晋中盆地的农业大县,农业生产条件好,依靠山西农业大学的资源优势,农民科技素质较高,农业产值一直排在全省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太谷县农业逐步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发展到粮、棉、油、菜、果、肉、蛋、奶等多元发展的大农业格局,特别是逐步形成了蔬菜、养殖、林果、苗木花卉、酿酒葡萄五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达到20.37万t,多次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蔬菜产业以绿色、有机为生产标准,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0.31万hm2,产值5.5亿元,占到蔬菜总产值的63%。苗木花卉形成了4大品系100多个品种0.67万hm2种植规模,成为山西最大的苗木供应基地。
2009年太谷县生猪存栏量为40.3万头,出栏62.5万头,生猪饲养量位居全省第2;鸡存栏量为505万只,出栏842万只,人均禽蛋产量位居全省第1;牛饲养量1.5万头,畜产品综合产量达9200万kg。红枣产业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质和效益显著提高。水果产业总面积达到0.82万hm2。围绕五大主导产业,近年来已完成畜产品无公害认证65万头(只),农产品无公害认证72个,形成了13个瓜菜畜产品批发市场、15个农业示范园区、230个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加快。
多年来,太谷县的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在全省、全市稳居前列,榜上有名。下一步要抓住在太谷县建设晋中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深入推进农业“四个一”工程(发展1万亩(666.7 hm2)设施农业、1万亩(666.7 hm2)干鲜果木,扶持10个养殖园区、10个龙头企业),全面做强五大产业[6-9]。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突出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打响太谷县农业品牌,打造全省领军的现代农业强县,使太谷县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城“菜篮子”、全国名优农产品基地。
3.2 发展公路交通,彰显区位优势
太谷县应以交通为突破口,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目前,太原环城高速太谷连接线、龙城高速、大西高铁三大交通途经太谷。太原环城高速太谷连接线,设计标准为一级公路,是太谷县直通太原的第一条公路,这条路从太谷县城出发,向北经徐沟、小店与太原龙城大道相接,33 km 20min的车程,实现了太谷与太原的直接对接;龙城高速公路途径太谷县城北10 km处,将使太谷融入高速发展快车道,解决过去虽有太长高速通过,但出口离县城较远的问题;大西(大同至西安)高速铁路,从太谷县城西北穿境而过并在太谷设站,从太谷到西安只用2 h车程。这3条路的建成实现了太谷南下北上、连通东西、走向全国的大开放格局,使太谷县真正跨入了大太原经济圈[10-11]。
另外,下一步太谷县的交通重点是打通西出口,连接208国道。有3条线路可考虑,一是从贾堡村北,向西经南六门村南、祁县晓义村南,到208国道,为北线;二是从太谷新建西路向西,经北付井村北、祁县张庄村北,到208国道,为中线;三是从白城村南循环线起点向西,经祁县永安村南,到208国道,为南线。这样,所有208国道的旅游车辆,都可以直达太谷县城,为太谷积聚人气、发展旅游提供了振兴之路。
最后,努力将108国道过城段向北改线。至此,太谷县的交通大动脉就基本完成阶段性任务,制约其发展的交通瓶颈亦基本解决,真正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它的区位优势才可以真正凸显。
3.3 挖掘晋商资源,打造旅游品牌
太谷古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超过1 400 a的历史,高楼大院、青堂瓦舍遍布太谷城乡。在20世纪以前,晋中一带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金太谷”就是对太谷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赞誉。但是,对比南面灵石的王家大院、平遥古城、祁县的乔家大院,到北面榆次的常家大院、榆次老城,旅游业都开发得红红火火,而同为晋商发源地的太谷县,旅游发展严重滞后,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所以,太谷县应从旅游定位、开发定位、宣传定位入手,坚持修复与创新相结合,对境内三多堂、孔祥熙宅院、古城内东、西、南、北大街的临街商铺,以及城内尚存的8 000余间老宅,特别是150余处保存基本完好的四合院进行深度的宣传开发。通过大投入、大手笔、大整合,引入民营经济,开发商铺大院,修复古城旧貌,挖掘旅游文化,通过打造特色、提升名气,将太谷古城建设成为一个集旅游、影视、服务为一体的新景区。
3.4 传承农商文化,创新会展经济
太谷历史上商业发达,流传下了“赶会”的习俗,直到现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六月二十三、十月十三,从四邻八乡来的商家、买家,走亲访友的,包括祁县、清徐一带的人,都涌入太谷县城,采办买卖,亲友聚会,一派繁荣景象,成为太谷商业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不仅方便了群众、繁荣了市场、搞活了经济,更沉淀成为太谷的一种文化底蕴。
太谷县可以因势利导,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一商业文化形式,开发会展经济。具体思路:可以把太谷的农业优势和商业传统结合起来,发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在太谷的优势,吸取现代意义上的如广交会、世博会的内涵和形式,取代目前举办的科技节、红枣节。联合晋中市农业局,举办山西中部(晋中)春季农业展销会(时间定在农历春分,以展销种子、化肥、农药、农机、苗木等农资为主)、山西中部(晋中)秋季农业展销会(时间定在农历秋分,以农产品订货、展销为主)。这样,不但传承了太谷传统商业文化,还满足了人民群众需求,更主要的是搭建一个太谷经济发展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增强太谷经济辐射力、提升太谷知名度的平台,逐渐把太谷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西中部农业强县,为太谷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新特色[12]。
3.5 实施名校战略,建设教育强县
太谷的教育不但在晋中,在全省也很有名。一是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全有,大中专院校有山西农业大学、山西交通技工学校、山西兴华职业学院等,前几年还有晋中卫校、太谷师范;高中有太谷中学、太谷二中;职中有太谷职中;初中在县城内有三中、四中、五中,其他各乡镇都有初中,小学更是普及。二是高考,从恢复高考以来,该县每年的高考达线率都在晋中市名列前茅。所以,每年在太谷上高中、初中的外地学生都在万人以上。
所以,有教育专家形象地比喻说太谷是在给全省办教育,教育也成为了太谷县的一大品牌。在此基础上,太谷县应维护好、服务好现有学校,充分发挥县城教育成本较低的优势,吸引大中专院校落户,全力打造教育强县,力争将太谷县打造成为省高校新区之外的又一教育资源聚集地。
3.6 优化发展环境,建设特色城市
从2005年开始,太谷县开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首先从交通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切入。首先以打通太谷到太原的直达公路为突破口,争取到了总投资7亿元的太原环城高速太谷连接线、总投资10.5亿元的龙城高速和总投资16亿元的大西高铁3个项目途经太谷。这3条国省道路的规划建设,彻底解决了制约太谷多年的交通瓶颈问题,使太谷真正融入省城半小时经济圈,为建设太原卫星城,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创造了条件;为太谷站在更广阔的领域内谋划发展,构建大流通、大商贸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夯实了基础。
在城市建设上,围绕“拉大框架、完善功能、强化特色、提升品位”的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以“保护古城、另辟新城、规划滨河大学城”为目标,着力打造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现代新城的特色县城。首先打通了新建西路,开始了城区的西扩北进战略。其次,以108国道景观建设和改线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完成3座市场、3处广场、3个生态园建设。第三,加大旧城修复力度,完成了老城区的东西大街硬化和亮化改造工程、东门广场基础工程、城内16条小街小巷改造工程等等。这些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面貌。下一步要打通新建路铁路立交桥、西环中路铁路立交桥,进一步扩大城市辐射功能。力争通过连续几年的建设,使太谷山留住树、河留住水、城留住人,成为生态好、空气新、环境美、名气旺的宜居县域和休闲、旅游、度假的可选地[13-15]。
[1]山西省太谷县.太谷县政府[EB/OL].[2011-07-14].http://www.taigu.gov.
[2]太谷县统计局.太谷县统计年鉴 [M].太谷:太谷县统计局,1999—2012.
[3]山西新闻网.太谷:中专学校十年“逃亡”一空[EB/OL].[2007-01-17].http://www.daynews.com.cn/sxwb/97002.html.
[4]刘国斌,周修宇.成人教育是推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助力器[J].人口学刊,2008(5):43-47.
[5]金道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推进山西转型跨越[J].山西农经,2012(3):2-5.
[6]刘静,曾超.基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2):130-131.
[7]高洁.对县域经济和“三农”问题的几点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4,19(s1):116-120.
[8]蔡世忠.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5(9):8-11.
[9]程计则,张京社,扆锁成.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2,30(3):91-96.
[10]梁四宝,白建国.山西省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刍议[J].晋阳学刊,2007(3):65-69.
[11]王娟.发展产业集群 壮大县域经济 [J].河南农业科学,2006(8):13-15.
[12]贾静丽,孙文生.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1):144-148.
[13]张凤林,李红卫.发展县域经济要走“特色”之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8):46-47.
[14]马朝中.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J].山西政报,2007(5):35.
[15]张秀飞,阎永康.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