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田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4-05-01黄英华马永忠李明春万绪江唐远明王国莉

山西农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昌积温平均气温

黄英华 ,马永忠 ,李明春 ,万绪江 ,唐远明 ,王国莉

(1.建昌县气象局,辽宁建昌125300;2.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辽宁沈阳110000;3.辽宁省气象保障中心,辽宁沈阳110000;4.宽甸县气象局,辽宁宽甸118200)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1-2]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气温升高、热量资源增加是气候变暖的具体表现[3-6]。北方大田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影响着农作物布局和农业产业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粮食安全生产[7-11]。因此,探讨大田作物生长期的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作物合理布局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气候变暖大环境下,因受地理环境、地理位置的影响,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辽宁西部及建昌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与各地趋势基本一致,但也有该地区的特点[12-15]。

本研究通过对建昌地区1960—2012年53 a的大田作物生长季气温资料进行诊断分析,并探讨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旨在为深入了解建昌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规律,合理开发利用热量资源,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以及稳步丰产丰收提供决策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建昌地区位于辽宁省西部丘陵山区,隶属辽宁省葫芦岛市,地理坐标为 119°12′47″~120°17′46″E,40°24′30″~41°05′57″N之间。该区总面积 3181 km2,耕地面积约6万hm2;境内有松岭山脉贯穿东北—西南,最高峰大青山海拔为1 223m;主要河流有大凌河、六股河、青龙河、黑水河;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建昌县处于暖温季风气候带,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所以四季分明。春季雨少多大风,空气干燥,常有春寒和倒春寒出现;夏季多雨炎热,雨量比较集中;秋季雨少,气温下降迅速;冬季空气冷寒,降水量稀少。

1.2 资料来源

1960—2012年气温资料由葫芦岛市气象局资料室提供,包括逐日平均气温、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在逐日平均气温基础上分别统计出年、月平均气温、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并运用5 d滑动平均法确定≥10℃初终日期,计算≥10℃积温。大田作物生长季为4—9月。

1.3 分析方法

采用标准偏差方法[16]分析气象要素异常年,确定极端事件发生几率。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确定气候倾向率[17]。应用累积距平的最大值确定气温、积温、无霜期的气候突变点,使用信噪比(XZB)[18]对突变点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当XZB≥1.0时,认为存在明显气候突变;当1.0>XZB>0.6时,存在气候突变;当XZB≤0.6时,气候突变不明显。

2 结果与分析

2.1 作物生长季温度变化

1960—2012年建昌地区年平均气温为8.5℃,4—9月大田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为18.7℃,1994年最高,为20.4℃,1976年最低,为16.9℃。标准偏差为±0.7℃,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正常值在18.0~19.4℃之间,在近53 a里,异常偏高有9 a,几率为17.0%,均出现在1981年之后;异常偏低有7 a,几率为13.2%,均出现在1995年之前(图1)。

由图1-a可知,1960—2012年作物生长季气温序列出现3个明显跳跃阶段,即:1969—1980年(T1)为低温时段,平均为18.0℃;1981—1995年(T2)由低到高过渡,跳跃至平均为18.8℃;1997—2009年(T3)为高温时段,跳跃至平均为19.4℃;高低相差1.4℃。1960—2012年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总趋势呈波动升高,线性相关系数为0.399 7,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气候倾向率为0.19℃/10 a,平均每10 a作物生长季气温升高约0.2℃。

从年代际平均温度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18.1℃)最低,其次是60年代(18.4℃),80年代(18.7℃)与总平均值持平,而90年代(19.2℃)和21世纪10年代(19.1℃)较高,年代最大相差1.1℃。

由图1-b可知,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累积距平均小于0,在1980年累积距平绝对值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回升,这是由低到高的转折点,由此可假设1980,1981年存在气候突变。根据信噪比检验结果,XZB为0.74,突变较为显著,假设成立。说明从1981年开始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突变性升高,突变之前1960—1980年平均值为18.2℃,突变之后1981—2012年平均值为19.0℃,升高了0.8℃。

2.2 ≥10℃积温变化

建昌地区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平均在4月16日,终日平均在10月12日,≥10℃积温平均为3471℃·d,1998年最多,为 3863℃·d,1969年最少,为3031℃·d,极差为832℃·d。标准偏差为±191℃·d,≥10℃积温正常值在3 280~3662℃·d之间,积温异常偏多有10 a,均出现在1975年之后,几率为18.9%;积温异常偏少也有10 a,几率为18.9%,分布较为分散(图2)。

从图2-a可以看出,1960—2012年≥10℃积温年际变化呈波动性递增趋势,线性相关系数为0.400 6,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气候倾向率为49.98(℃·d)/10 a,平均每 10 a增加≥10℃积温约50.0℃·d。

从年代际平均值可知,20世纪70年代≥10℃积温(3339℃·d)最少,其次是60年代(3390℃·d),80年代(3470℃·d)居中与总平均值相近,90年代(3564℃·d)和 21世纪 10年代(3546℃·d)较多,年代际最大相差225℃·d。

由图2-b可知,≥10℃积温累积距平均小于0,在1996年累积距平绝对值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回升,这是由少到多的转折点,由此可假设1996,1997年存在气候突变。根据信噪比检验结果,XZB为0.64,突变较为显著,假设成立。说明从1997年开始≥10℃积温突变性增加,突变之前1960—1996年平均值为3410℃·d,突变之后1997—2012年平均值为3611℃·d,升高了201℃·d。

2.3 无霜期

建昌地区终霜日平均在4月22日,初霜日平均在10月8日,无霜期平均为168 d,2009年最长,为197 d,1979年最短,为142 d,极差为55 d。标准偏差为±10.3 d,无霜期正常在157.7~178.3 d之间,异常偏多有7 a,几率为13.2%,异常偏少有7 a,几率为 13.2%(图3)。

由图3-a可知,无霜期呈波动增加趋势,线性相关系数为0.387 6,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气候倾向率为2.44 d/10 a,平均每10 a无霜期延长约2.5 d。

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161 d)无霜期最短,其次是 60年代(164 d),80年代(172 d),90年代(173 d)和 21世纪 10年代(172 d)相接近,最大相差12 d。

由图3-b可知,无霜期累积距平绝对值在1984年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回升,这是由少到多的转折点,由此可假设1984,1985年存在气候突变。根据信噪比检验结果,XZB为0.62,突变较为显著,假设成立。说明从1985年开始无霜期突变性延长,突变之前1960—1984年平均值为163 d,突变之后1985—2012年平均值为173 d,无霜期延长了10 d。

3 结论

(1)建昌地区大田作物生长季在4—9月份,此时段气温高低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形成至关重要。分析结果与气候变暖相吻合,1960—2012年建昌地区作物生长季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这与马永忠等[1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平均每10 a升高约0.2℃,近20 a平均气温升高了1.0℃。在近53 a里,异常低温年有7 a,其中,有6 a发生在1985年之前,而近20 a里仅有一年发生在1995年,说明在近年代持续性低温年对农业生产影响概率较低。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在1981年突变性升高,突变之后气温平均升高了0.8℃。

(2)热量资源呈明显增加趋势,1960—2012年≥10℃积温平均每10 a增加约50℃·d,近10 a(2003—2012年)与前 10 a(1960—1969年)相比,≥10℃积温平均增加了180℃·d。≥10℃积温从1997年突变性增加,突变之后≥10℃积温平均增加了201℃·d。≥10℃积温异常偏少有10 a,且1985年之前有7 a,1986年之后有3 a,而最近的异常偏少发生在2007年。说明热量资源虽然增加显著,但还不稳定,这对农业生产及农作物生长还存在一定的影响。

(3)无霜期明显延长,每10 a平均延长2.5 d。在1985年无霜期突变性延长,突变之后无霜期平均延长约10 d。无霜期异常偏少有7 a,1979年之前有6 a,1980年之后仅有一年(2004年),说明近年代无霜期延长相对稳定。

4 讨论

气温升高、热量资源增加对农业生产存在2种不同的可能性。一方面是有利因素,当热量资源增加时,可改变栽培管理模式,更换作物品种品系和增加复种指数,使作物生育期延长或增加两茬栽培,以此提高生物产量或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气温升高使得作物蒸腾与地表面蒸发加大、加快,导致水资源短缺,造成作物水分供应不足,发生阶段性干旱[19-20]等,使农业生产环境进一步恶化。

依据以上分析结果,建昌地区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和无霜期稳步升高和延长,≥10℃积温增加虽然还不十分稳定,但该区域热量资源丰富[15],为开发利用热量资源,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因此,可研究引进培育新的栽培品种,调整农业布局,更加科学地利用热能资源,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1]李学勇,秦大河,李家祥,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秦大河,罗勇,陈振林.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6):311-314.

[3]刘允芬.现代气候变化对中国热量资源的影响 [J].自然资源学报,1993,8(2):166-174.

[4]韩奇,赵从举,黄秋如.1971—2011年海南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以海南省儋州市为例 [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2):45-49.

[5]刘德祥,董安祥,邓振镛.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19-125.

[6]张宏利,陈豫,任广鑫,等.近50年来渭河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2):106-109,113.

[7]王素梅,任晓颖,张超,等.辽首-花生15适宜播种期及热量指标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2):54-58.

[8]罗宪力,张国林.辽西地区无霜期变化特征与粮食生产安全[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353-355.

[9]梁群,张国林,刘月英,等.辽宁西部农村环境近50年最高最低气温变化[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 1):47-50.

[10]杨军,张少文,孙殊芹,等.赤峰地区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特点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5):88-89.

[11]肖志强,赵彦锋.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气候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7):716-719,722.

[12]米娜,纪瑞鹏,张玉书,等.辽宁省玉米适宜播种期的热量资源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29-334.

[13]姜晓艳,张菁,高杰,等.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2):19-24.

[14]周广学,张国林,戴海燕,等.辽西作物生长季光热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9):955-958.

[15]马永忠,李明春,黄英华,等.近50年建昌县热量资源特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49-15750,15722.

[16]安维默.用Excel管理和分析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08-263.

[17]杨永岐.农业气象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26-53.

[18]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 [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3-204.

[19]安昕,张国林.辽宁西部半干旱区近50年降水趋势及周期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5):214-220.

[20]马永忠,李明春,黄英华,等.辽宁建昌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对农业干旱程度的影响 [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27-16328,16331.

猜你喜欢

建昌积温平均气温
“V”字形‘早金酥’梨在辽宁建昌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论李氏朝鲜王朝末期文人李建昌对杜甫诗歌的接受
乌兰县近38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石河子地区近50年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960—2013年中国≥10 ℃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