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述评
2014-04-30杨季兵
杨季兵
摘要: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涌现出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涵盖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和任务等,研究的焦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未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17-05
校园文化(本研究将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视为同义)自1986年首次提出以来,已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精彩纷呈。作为校园文化研究的分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建设方法与途径和任务等,其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研究观点主要有两种:结构层次论和模型论。其中,结构层次论的文献较多,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认为高职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构成;第二类,认为高职校园文化“主要由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亚文化”构成。多数研究者倾向于第一类的高职校园文化内涵。运用模型研究高职校园文化内涵的,只有楚金华等人,他们借鉴企业文化的概念模型来研究高职校园文化,认为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陀螺型”的文化模型,“具体包括学校发展愿景与使命(陀螺的动力来源)、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内核)、企业仿真实训文化、就业导向的质量文化及行业内主流企业的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从受惠主体的角度划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个体功能、学校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既有对学生个体的功能,也有对教师个体的功能,但研究者多数偏向于研究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体的功能。概而言之,主要有“导向、约束、凝聚与激励”功能、“娱乐功能”、“心理功能”等。其中,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功能则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也有少数研究者注意到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本身的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认识不清。将高职校园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单纯的文体活动,同思想政治工作相混淆。(2)定位不准。如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带有一般性、模仿性,缺乏个性和适用性;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了市场经济行为;盲目将高职校园文化定位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3)思路不明。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却缺乏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导致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重技能训练,轻人文熏陶;重学生参与,轻教师引导;重制度建设,轻校外影响。(4)丧失特色。校园文化丧失特色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通病。具体而言,就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脱离本校实际,模仿本科高校以及其他学校,缺乏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和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研究者们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原则、具体内容以及载体等方面开展研究。
(一)建设原则
早在2005年,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组专家温景文就提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要全员、全面、全程建设;三要坚持常抓不懈。后来的研究者将其进一步深化,形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两大基本原则:凸显特色与全面、全员、全程建设原则。
凸显特色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凸显特色,这是研究者们的共识。具体而言,就是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特色,又要体现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高等教育特色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所在。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在其“职业”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扣这个核心,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以及专业文化融入其中,这既是职业特色的内容,又是职业特色的依托。同时,高职院校是时代的产物,应社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而生。在研究者们看来,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支点之一。
全面、全员、全程 “全面”是指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坚持全面性原则,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构建文化体系。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既要考虑校内因素,也要考虑校外因素;既要有整体要求,又要有本校、地域等个性要求。“全员”是指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应包括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应重视校长文化、 教师文化、 学生文化的互动发展。但不同的研究者关注点有所不同。“全程”是就校园文化建设的时间性和过程性而言,应持续一贯,在校园建设初始阶段就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科学规划,关键在于坚持和积累。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方面内容,其中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是体现,精神文化是核心。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重点。精神文化主要有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包括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中观层面包括大学精神,微观层面包括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班风、作风、职业道德等。其中,微观层面的精神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和重要载体,是研究的重点,而如何将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精神文化融入微观层面的精神文化则是研究的主题。在研究者们看来,微观层面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办学理念,渗透于校风、校训、教风等具有本校特色的具体细节之中,影响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至于如何建设精神文化,相关研究不多,概括起来有三种途径:一是树立科学正确的办学理念,侧重于将大学精神、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以及专业精神融入其中;二是加强思想教育,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三是立足于时代,挖掘学校的办学传统,抓精神传承,以教风、学风、班风、作风为落实基点。
物质文化 研究者们认为,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载体,已得到各校的重视。它主要包括环境文化和器物文化,关键是在建设过程中要融入、体现精神文化,彰显本校特色,其灵魂应是学校的精神文化。但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导致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模仿、简单化等一些不良现象。
制度文化 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体现的是用机制管人管事。制度文化建设重在规范师生行为,规范校园秩序,贯彻学校办学理念,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但制度文化建设应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有研究者根据本校的特点提出按照职业标准,创新制度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研究者另辟蹊径,提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含有三方面的内容: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企业仿真的实训文化和就业导向的质量文化,其中,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三)校园文化的载体
校园文化除了物质文化这一基础载体之外,研究者们对学生社团、图书馆以及课程等三种载体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学生社团 研究者们认为,学生社团具有“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供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法则,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服务社会意识”的功能,主张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与指导,使社团活动长期化、规范化,注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图书馆 有研究者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从物质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和制度文化层面对校园文化发挥引领作用,呼吁重视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图书馆建设。
课程 课程是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但并未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从现有文献看,只有两篇文献将课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其中之一就是李训贵、赵小段等人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展示了以国学教育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另一篇文献是刘玉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该文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在和谐校园文化构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视角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如有的研究者从管理学的视角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分为4个阶段(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8个步骤(找问题、找原因、找要因、订计划、执行、检查、总结、找出新问题)。有的研究者从组织文化视角出发,提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行“企业化建构”,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按照现代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求,实施旨在凝聚学校精神与理念、构建整体运作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性举措。有研究者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如郭沙针从校园文化的多元文化主体冲突的现实出发,提出重塑校园文化的文化认同观,构建多元文化融合;刘明新、蔡敏燕等人则强调加强多元融合,认为多元融合是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彰显校园文化特色的需要,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研究者从企业化的视角探索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主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企业化的教育教学管理;营造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准职业人的职业素质;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高职院校毕竟不是在真空中存在,其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考虑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主要是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关系。
其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是研究的重点,焦点是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在研究者们看来,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需要,不仅能够丰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而且能够弥补学生走向企业之后由于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的缺乏而显示的种种缺陷。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途径较多,如有研究者就提出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校园活动等方面融入企业文化;也有研究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校中厂建设、厂中校建设、党团组织共建、学生社团贴近企业的各项文化活动等途径和方式,逐步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征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通过“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价值文化、经营文化、发展文化和行为文化,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但也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不同,强调在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时以高职教育文化为主导,对企业文化要有选择,文化结合要有层次。
相对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的研究而言,关于行业文化、区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关系的研究并不多。有研究者认为,在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同时,吸纳行业文化精髓,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具体做法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行业技能与行业精神的双重建构;引导教师群体增强行业文化体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行业文化精髓”。也有研究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与行业文化融合,归根到底是与区域文化的对接和交融,区域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和最终归宿。”
评价与展望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需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
尽管当前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多数文献仍属于经验总结,若从研究和推广的角度看,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相关理论的研究更显不足,导致相关研究低层次重复,发展后劲不足。解决的根本措施就是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着重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其他类型学校的校园文化有什么本质性区别、为什么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怎样进行建设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妥善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高职院校有其特色之处,但与其他高校也有共同之处。具体而言,就是高职院校既有职业教育的特性,也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其中共性的东西是其存在的基础,而个性则是基础之上的提高。相应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其研究,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应有所涉及。但从现有文献来看,当前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存在侧重强调个性而忽视共性的现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要在未来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妥善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突出特色之时不妨将一些共性的东西考虑进来,如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设等。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首先需要得到高职院校自身的重视,进而推动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但从中文核心期刊文献搜索结果来看,共有83篇有效文献,文献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涉及全国16个省(市),且江苏、浙江、河北的高职院校占半数以上,其他省份的高职院校明显对这个研究主题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项研究的开展。其次,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促使研究主体多元化。尽管相对于以前而言,参与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人员数量以及研究成果都有大幅度提升,但主要是高职院校的教职工,而非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几乎不涉及该项研究,同中小学以及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研究人员的单一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项研究难以得到实质性、整体性的提高。再次,需要更多的、更高质量的社会支持资源。学术研究必须在交流、争论中才能取得长足发展,提供交流与争论的平台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当前有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并不令人满意,从文献统计资料来看,只有5种CSSCI的来源期刊零星刊载该项研究成果。目前,国内人文社科研究CSSCI的情结较重,如果某项主题的研究成果无法在CSSCI来源期刊刊载,势必会抑制更多的人参与该项主题的相关研究,导致该项研究的主体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项研究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波,辛香玲,高志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结构与功能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
[2]楚金华,刘兴民,杨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模型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
[3]马爱聪,王丽宏.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8中).
[4]张再丽.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0中).
[5]黄志坚.探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6(4).
[6]温景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2005(6).
[7]洪震.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5(20).
[8]周宏强.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2(7).
[9]杨银平,胡悦.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11).
[10]黄小林.对现阶段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5).
[11]胡艳芳,李国涛,张莹.浅析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12]杨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管见[J].教育与职业,2008(4中).
[13]孙季勤.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J].职教论坛,2011(2).
[14]张琦,王成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6).
[15]梅国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1(4).
[16]裴小鹏,高雅琪.构建高职院校主流价值观的校园文化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8中).
[17]章康龙,余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精神之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4).
[18]邓川.谈建设富有特色的西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J].教育探索,2011(8).
[19]朱发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20]李宗云.社团活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实施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21]王晓军.浅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22]管大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23]严薇.坚持以先进文化指导特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8中).
[24]彭芹.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简思[J].职教论坛,2012(15).
[25]刘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8中).
[26]李兰荣.从管理学视角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
[27]沈小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化构建的探索—基于组织文化视角的校企文化融合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28]郭沙.多元文化主体冲突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重构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7).
[29]刘明新,蔡敏燕.论多元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12下).
[30]俞立军.企业化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0(7).
[31]杨泉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校企联姻原理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9(9下).
[32]殷雄飞,钱彩琴.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三个对接[J].江苏高教,2012(3).
[33]曹雪明,周东华.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8中).
[34]桑雷,马蕾.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需求及特点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5).
[35]杨燕.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0(11).
[36]杨洁,韩继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合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
[37]承剑芬.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对接和交融[J].江苏高教,2010(1).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