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情感教育,生动语文课堂

2014-04-29刘道彬

卷宗 2014年3期
关键词:重视生动情感教育

摘 要:重视情感教育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必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缺失,学生主体的客观需求,语文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从五方面生动语文课堂:在“动”听中激发,在美看中生发,在诵读中品味,在想象中放飞,在语境中激发。

关键词:重视;情感教育;生动;语文课堂

1 重视情感教育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必需

1.1 情感教育,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缺失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感情和高尚风格的美育工作者”,这简单明了地指出了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北大语言家陆俭明说,语文是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的。然而,当今学校教育仍在应试教育的光环下受到束缚,一味将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引向功利主义,在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情感”的倾向比较突出。由于教育功利性,于是我们的教学中出现了诸如此类现象:由于诵读不足,学生不能凭借自己的感知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由于咀嚼不足,学生难以联系生活体验去感受、品味和吸收,个人情思无法加入;由于讨论不足,本来能引人入胜的思考和情感交流,在教师裁定或给出“正确结论”后了事;由于欣赏不足,不能在阅读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境。而教师却从中挑出一些知识点,诸如修辞、表达方式、语法结构等,就如把一幅名画大戏卸八块再来欣赏一样……

1.2 情感教育,是学生主体的客观需求

“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霍姆林斯基语),“人人都有感情,但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蔡元培语),“用情感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梁启超语)。看来,情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造成了他们个性上许多缺陷甚至情感的缺陷。学生能否成才,情感因素占主导地位,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思想、身心健康。另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情绪易被感染,情感波动大,如果不正确引导他们去感悟美好的情感生活,就无从形成健全的人格,无从激起学生对善良事物的崇敬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感情。培养情感,形成学生健康的情趣,高尚的情操,是学生接受美的教育的需求。”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情感这一无形的教育力量使情感教育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

1.3 情感教育,语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蕴涵着一个“情”字。新教材本身已颇具情感性,那些美文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无不是“文质兼美”、形神俱佳、“情感”的喷涌结晶。这些美文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中学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文中倾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那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的、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鲜活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了。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能挖掘出教材中内在的人文思想,达到与作者同步思维的境地,和作者一样“发诸真情,出于自然”,并把每一个学生带入“角色”,让他们跟一个个伟大的形象接触,跟种种高尚的思想交流,使之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受到熏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语文教育如同美育:寓教于美的形象性,寓教于乐的感染性,寓教于情的感动性,整个过程充满着情感的作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也可以是情的教育。

2 激情动心,生动语文课堂

1、情感,在“动”听中激发。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根据不同的作品,恰到好处地创设情景,为“激”情准备条件,让学生在听中“激”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春》时,配合播放相关的音乐,学生静静地听着泉水的叮咚声,小鸟的宛转的歌声,牧童的短笛声……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热爱生活与大自然的感情便油然而生。在配乐诵读中体验情感,语文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现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中,更能激发心中沉睡的情感。

2、情感,在美看中生发。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把“绘画”渗透到课堂中来,景中有情,让学生面临实景似的感知形象美。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有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如教学《沁园春·雪》时,为了使学生感知“北国风光”之美,可播放投影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雄伟的长城、起伏的山峦、滔滔的黄河、广袤的高原等,使学生感知了美的画面,为进一步领会诗人抒发的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奠定了基础。

3、情感,在诵读中品味。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已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充分调动目、耳、口、心,做到目观其文,耳闻其音,口诵其声,心通其意,真正做到“口而诵,心而惟”的境界,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复杂情感。例如,朗读《荷塘月色》,要求学生要调动有关知识(社会背景、写景状物的要求、江南的采莲等),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心领神会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当学生通过涵咏、朗读,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4、情感,在想象中放飞。鉴赏美须凭借想象,创造美也离不开想象。而情感就像想象力的发酵剂,像托起想象力的风,只有让学生在想象中倾注情感,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极为典型,此曲前三句用名词点出多种景物,如何把几种景物组成有机画面,从而领悟其中的意境呢?就得运用联想了。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在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暧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在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处。联想和想象中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就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

5、情感,在语境中激发。“感人心者,莫先夫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动情的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可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进入情景并为之动情。如教学《曹刿论战》时,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作导语:“同学们,远离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怎能带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是公元前584年的一天,鲁国上下阴云密布……”这样有效地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文中,达到最佳效果。

语文教育,是情与美的教育。我们真诚地希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中,让情感教育在语文课中放飞,让学生从语文中真正寻找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郑蓉芬《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2]张宏伟〈〈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3]陈 柯《语文课中的激情教学艺术》

作者简介

刘道彬(1972—),男,汉族,四川射洪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四川省射洪县柳树中学校,课堂教学艺术。

猜你喜欢

重视生动情感教育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谈如何克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倦怠现象
试谈大理白族自治州对“教育”思想灌输的重视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