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与许昌的千年之缘

2014-04-29李俊瑶

牡丹 2014年4期
关键词:许昌曹丕杂文

李俊瑶,河南杂文学会理事,原任《许昌晨报》副总编,现任许昌市纪委处级干部、许昌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杂文随笔集《红茶坊》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有一个同事,安徽人,姓曹。在不少“外事活动”中,我常常这样介绍他:此人不凡啊,生于安徽,建功许昌,又姓曹……于是众人刮目,继而莞尔:这不是在介绍曹操吗?

是的,曹操是“生于安徽,建功许昌”最成功的名人,他是“三国”的符号,更是许昌的。许昌就是因为他的封号而又称“魏都”的。

但是,说起魏都,我们不能忽略另一个城市:洛阳。

三足鼎立时,魏、蜀、吴的“魏”,虽然源于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而曹操又成就霸业于许昌,使许昌成为名正言顺的魏都,但是,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当年十月在许昌“受禅台”受禅登基不久,就迁都洛阳,于是,魏又以洛阳为京师。

所以,作为一个许昌人,想写写洛阳的冲动,曾经源于曹操。因典故太多,史料太丰,不知从何处说起,就没有真正展卷。

今天之所以动笔,还是因为人的因素,不是一个,是一群。

谁呢?以《大河报》创始人、首任总编辑王继兴为会长的河南省杂文学会的作家们。

省杂文学会卧虎藏龙。2013年深秋,这群“龙虎之师”齐聚洛阳,以采风的形式召开年会,我也有幸被邀请前往。和诸位大家们边看、边说、边品洛阳之后,那些快要熄灭的创作念头,又重新复燃。于是,我用自己的浅薄理解,把难以察觉的两个城市之缘,给大家捋一捋。

最早为两个城市牵线结缘的,应该是曹操。曹操在许昌成就霸业,却于洛阳永辞人间。也就是说,曹操生于安徽,建功许昌,又卒于洛阳,这就是他的人生轨迹。

这不禁让人觉得蹊跷,曹操在最后的日子,怎么会离开许昌“落脚”洛阳呢?

说来话长。曹操祖籍虽然是安徽亳州,却跟随父亲曹嵩在东汉之都洛阳长大。曹嵩的养父曹腾是大太监,在宫中30多年,历事四帝,封费亭侯;曹嵩官至太尉,成为“三公”级别的最高官员。这种出身对曹操的仕途自然有利。20岁的时候,曹操便出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北区(今金村一带)公安分局局长。此后,曹操辗转各地任职,并在镇压黄巾军过程中多次升迁,36岁时已是中高级将领。后来,曹操“散家财,合义兵”,旗下聚集了不少天下英雄,渐成气候。

然而,使他终成大气候的地方,却是许昌。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从此,开始了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的政治、经济两大战略。之后,他广纳天下贤士,凭着独特的政治优势,还有他自身的运筹帷幄,先后打败袁绍、刘表等多路豪强,“招安”了黄巾军、黑山军余部,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于是,曹魏的地盘上,许昌成了当时的都城,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当时的洛阳,早在公元190年,就被董卓为了移师长安、阻挡追兵、坚壁清野,放了一把大火,“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廷,尽为焦土。”“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其惨烈程度不亚于汶川八级地震。曹操提起此事,也感伤不已:“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于是,曾经巍峨宫城、繁华街市、富商云集、蔚然王气200年的东汉之都洛阳,成了满目疮痍、人烟稀少、只有几只乌鸦在哀鸣的焦土、废墟!

那么,名义上“一人之下”、实际上“万人之上”的曹操,晚年不在许昌继续霸业,跑到一个废墟干什么?

史书上给出了答案:公元219年,65岁的曹操从许昌来到荒废已久的洛阳,此时的他步履蹒跚,垂垂老矣。然而他精神尚好、心中有“局”、且雷厉风行!下令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重建北部尉廨,兴修建始殿。更为重要的是,内城的整体设计,具有划时代意义:大胆采取了中轴线形式,从宫门到第一、第二道城门,都在一条中轴线上。这在中国城建史上,绝对称得上里程碑。因为曹魏之前,中国城市建设从来没有中轴线概念。显然,具有大智慧的曹操,是在用最后一点气力,做一件大事:复兴洛阳!

这是暮年的曹操,要对自己仕途的起点作一番纪念吗?绝非这么简单。

那么,他为什么要复兴洛阳?答案是,发扬光大他的霸业!

深谋远虑,是政治家必备的“基因”。身在许都的曹操,早就透析了天下大势:在许昌,虽然自己说一不二、俨然皇帝,但是,有汉献帝在,自己始终不能称帝,怕惹天下众怒。即使后来有孙权等人或真或假的拥戴,也要婉言谢绝。但曹操知道,他的基业最终要由其后代继承,而洛阳,恰恰是其后代称帝的最好地点。

果然,一年之后的公元220年10月,一代“巨星”曹操在洛阳陨落,继位的魏文帝曹丕在许昌受禅登基不久,就迁都洛阳。其中暗藏的“玄机”不难猜测——

首先,洛阳曾是东汉的首都,曹丕迁都于此自然表明,他才是重新统一天下的皇帝。其次,曹操终老之前,用尽最后一点气力复兴了洛阳,这是对魏国版图的深远布局,更是在为一个新王朝奠基。再次,经曹操这一重建,洛阳再度繁荣,适合当首都,且它位于魏国内部,便于军事防守。最后,东汉历代皇帝都居于洛阳,有“真龙之气”,曹丕当然要守住“龙脉”,成为真正“龙的传人”。

所以,洛阳成了曹操人生的终点,也成了一个新时代的起点。曹操之后,洛阳最终因曹丕迁都于此,再度繁荣。

那么,曹操之所以能在废墟上把洛阳再度复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在许昌的实力积累,愈做愈大。魏文帝曹丕迁都洛阳时,就留下了“魏基昌于许”的名言。毛泽东也曾这样评价曹操:他不仅是有着“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诗句的豪迈诗人,还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在许昌创立魏国,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推行法治,还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显然,正是有了在许昌的厚重积累,称霸一方,曹操才有实力“回归”洛阳、复兴洛阳,而这次复兴,则奠定了洛阳之后几百年成为帝都的历史地位。如果没有这次复兴,洛阳的历史将会怎样?后来的九朝古都,或十三朝古都,还会有吗?所以,一方面,许昌该感谢洛阳,因为正是从洛阳,走来了一个胸怀大志的“小”曹操;另一方面,洛阳更要感谢许昌,因为正是在许昌,成就了一个江山图治又能回报洛阳的“大”曹操!这种缘份的牵连,这种彼此的支撑,终让两个城市互相借力,各有辉煌。

历史的荡涤,永远不会抹灭这个缘份。

责任编辑 婧 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许昌曹丕杂文
初到许昌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画与理
许昌诗群
许昌青春诗会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