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洛城赏牡丹
2014-04-29吴涛
吴涛,商丘日报社要闻编辑部主任,主任编辑。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商丘市杂文学会副秘书长,商丘市侨联常委。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长期担任报纸新闻及评论版的编辑工作,共发表各类新闻作品千余篇。出版有个人杂文集《涛声》。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提起牡丹,脑海中总会自然而然地萦绕出蒋大为《牡丹之歌》的旋律。对于牡丹的最初印象,就是歌中唱的“娇媚”、“富贵”、“鲜艳”等。
说起牡丹,当数洛阳。
我曾经几次到过洛阳,虽然季节不同,但对洛阳“满城皆开牡丹花”、“满城尽闻牡丹香”的感受却一次胜于一次。每次行走于洛阳各处,且不说在老城聆听十三朝古都厚重历史的足音,也不说在新城感受现代化洛阳飞速发展的脚步;无论是龙门石窟中精妙佛教艺术之巧夺天工和白马寺那佛教故事之奇异传神,还是到鸡冠洞、重渡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到老君山体味老子哲学思想之道法自然……最让我魂牵梦萦的,还得数那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花。
癸巳年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又连着去了两次洛阳。虽然秋日里看不到盛开牡丹的鲜艳,但美丽洛阳城里牡丹的气息却时时刻刻就在身边,让人感觉在秋日里分明仍赏到了牡丹之富贵、娇媚。
诗云:“阳春三月,牡丹花开满城香。”在盛花期的阳春,遍布洛阳城各个角落的娇艳的牡丹千朵万朵地纵情怒放,绽放的花朵如火似荼、娇艳欲滴,象征花开富贵,展现国色春梦,会透出种种言说不尽的绝美。但在败花期呢?当娇艳鲜嫩的牡丹花整朵整朵地渐次坠地时,美丽似乎只能遗憾地留在人们的印象中,难怪苏轼写下“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的诗句,表达对凋谢牡丹的惋惜之情。今天,聪慧的洛阳人用智慧和巧手做到了让牡丹永不凋谢——中秋洛阳行,在大唐官窑博物馆,我看到了娇艳的牡丹在瓷器上“盛开”。这就是传说中的“盛唐牡丹瓷”,不但美轮美奂、惟妙惟肖,而且永远不会凋谢。
洛阳大唐官窑博物馆是目前国内采用唐代官窑的白瓷技艺烧制牡丹的首个私人博物馆。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年轻的洛阳盛唐牡丹瓷创始人、70后的洛阳盛唐牡丹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宋胜利。据介绍,白瓷技艺传人宋胜利经过潜心研究与探索,用高岭土做原料,以生态牡丹为原型,汲取圆雕塑型、镂空捏花、装饰刻印、多彩釉色等诸多工艺,成功研制出洛阳“盛唐牡丹瓷”。
博物馆里专门辟有一个展示现场制作流程的开放式的大厅。在参观者照相机快门的“喀嚓”声中,可以看到盛唐牡丹瓷制作的全过程。首先是托盘编制。工艺师将一块调配好的瓷土放入机器,压制成宽窄不一的瓷条,然后按照模具的纹路将瓷条由内而外进行编织,线条疏密结合、粗细均匀、搭配有致,编织三四层后就成了美观大方的托盘。其次是捏塑花、叶。工艺师完全凭脑子里对牡丹花形态的记忆,结合实际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将花瓣、花蕊、茎、叶等进行不同形式的搭配,丰富牡丹造型,再经过揉、搓、捏,一会儿工夫,一片“牡丹花瓣”就做好了。随后,再把“花瓣”一片片捏到一起,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便“盛开”了。这两个步骤完成之后,才只是半成品,颜色还是瓷土的原色,要使这些半成品成型,还必须送到窑里烧制——只有经历了火的煅烧,美丽才能真正“绽放”。
移步盛唐牡丹瓷成品展厅,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小的牡丹园:大大小小托盘里的牡丹瓷颜色各异、花朵硕大、花瓣肥厚,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简直太逼真了,一样的娇媚,一样的富贵,一样的鲜艳!朵朵逼真的花瓣,娇艳得像少女细腻的嫩肤,让人有触摸一下的冲动。然,怎敢触摸?不忍触摸!
再一次与牡丹“亲密接触”,是在白马寺对面的洛阳神州牡丹园。
这个园子好大,据说有600多亩。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热闹景象。但我并没有白来。在这里,我向中国最大的汉白玉欧阳修雕像深鞠一躬──据说,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长诗中吟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他还在著名的《洛阳牡丹记》中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从此,“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便流传于世了。看来,欧阳修可算得上给洛阳牡丹做了个大大的广告!
带我们转悠的是一个健谈幽默的小伙子,从他的口中,我们知道了这里竟然汇集了国内外400多个牡丹品种,姚黄、魏紫、洛阳红、蓝田玉、墨撒金、酒醉杨妃、冠世墨玉……仅从这些名字中,就能体味到牡丹的雍容华贵、芬芳娇媚。热情的小伙子还带我们看了牡丹的嫁接过程,观赏了冷库里仍然盛开的盆栽牡丹花。说起与牡丹有关的种种,他神态飞扬,眉宇间将洛阳人那种对牡丹的热爱和以牡丹为荣的情感展露无遗。这,感染了我。我想,虽是秋日,从洛阳人对牡丹的无限热爱中,同样能够读到牡丹的美艳娇媚!
不是吗?借双慧眼看世界,大地无处不开花;只要美丽在心中,即使秋日也如春。
责任编辑 杨丽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