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愧对洛阳

2014-04-29阚则思

牡丹 2014年4期
关键词:河洛洛河古都

阚则思,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杂文学会副秘书长。曾任大学教师,现任大河报作文工作室主任、主任编辑。二十年来,在全国各大报刊和杂志上发表散文、随笔、评论和新闻作品数百篇,部分被收入《2006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等各种选本,主编出版过《大河新命题作文大赛作品选》。

“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祠祭大泽,倏忽南临。洛滨醊祷,色连三光。”

传说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洛河边修建祠堂,亲自祭祷而写下的《祠洛水歌》。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在洛河边长大的“外乡人”,我第一次从历史书中读到《古今乐录》记载的这首由帝王为洛河写的诗时,已经人到中年了。从小到大,无数次在洛河岸边悠游嬉戏,无忧无虑。而在此刻,心中突然对这片故土充满愧意,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溯,思绪万千,却不知从何说起,着实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感受。

前不久,一位好友的女儿从洛阳带给我一本七旬老人李龙城手写小册子的复印件《洛阳怀旧》,不仅心中一惊。轻轻地翻开老人一笔一划写成的文稿,让人真切感受到一片落叶即将离开大树时的那份不舍与留恋。老人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写下《洛阳怀旧》一书,扉页中这样写道:“本人生于洛阳,长于洛阳,现年七十有半。自幼看着洛阳的发展至今,可谓沧桑在目。回想幼时之洛阳,仅四关之内就有古庙宇三千余座,再加上钟鼓楼、古遗址、古牌坊、古建筑等二十余处,真可说是古香古色,别有一番景致。今老矣,仅把我所能忆起之几处写将出来,以供后辈人作精神旅游。” 这位可敬的老人不无感慨地说:“有一天我们老了,老城的记忆就埋入黄土了,我要从记忆中抢救老城文化。”老人家的心声代表了老一代洛阳人对古都的一砖一瓦深深的眷恋之情。而在洛阳,热爱古城几千年辉煌文化的,岂止是老一辈呢?哪一个生活在洛阳的人不被打上河洛文化的烙印呢?在我曾经走过的中外古城中,很少有哪个城市的人像洛阳人那样对曾经辉煌数千年的河洛文化那样眷恋,那样痴迷,那样惋惜,九朝古都许许多多已经消逝的遗迹一直在历史的天空上闪烁,洛浦秋风、天津晓月、铜驼暮雨……数千年来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笔,培育了多少风流人物。然而,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地位远远高于西安,而存留于今的可视历史古迹却远远逊色于西安,洛阳屡遭劫难,绝代风华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怎能不让酷爱古都的洛阳人耿耿于怀呢?

新中国成立后,成千上万的“外乡人”参加了新洛阳的建设,古都洛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孩子对洛阳古老文化的感知从童年时的无知,到青年时的轻率,直至人到中年才发现,人最痛苦的莫过于找不到故乡。短短几十年,洛阳原本遗存不多的庙宇、古街被一片片高楼取代,如今仅剩的老城也已经被大片地拆迁。别人都在拼命争夺“卧龙岗”在南阳还是在襄樊,“杜康酒”在伊川还是汝阳时,古都洛阳却轻易地放弃了自己拥有的那么多的历史古迹,城隍庙、九龙台、火神庙、泰山庙、董公祠等许多古迹只能作为一张记忆的古画,残留在一些老人的心中,而生活在那些高楼大厦里的人们早已不知自己脚下的土地曾为何物。就连我这个小时候就来洛阳生活的“外乡人”,如今每次回家都不知身在何处。洛阳的确现代了,洋气了,可我们童年时那座古香古色、充满温馨气息的古城呢?那随处可见的石狮和飞檐呢?作为一个在洛阳长大的人,自己为保护这座养育过自己的古城做过什么吗?惭愧之心溢于言表。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随父母从漫天飘雪的牡丹江来到满城飞花的洛阳城时刚刚六岁,那时家就住在洛河附近。我经常和一群来自东北的小伙伴在洛河边拾麦子,挖红薯,没心没肺地戏水疯玩。偶尔一抬头,看到落日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涌起一河金色的波浪,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洛河显得格外辽阔、幽远,仿佛蕴含着一股神秘的力量。那时我们懵懵懂懂,对它一无所知。从小学到中学,千百次在洛河边玩耍、徜徉,常常凝望默默东去的河水,却从不知道洛河曾经拥有那么辉煌的人文历史,它的夜空曾经那样星汉灿烂。

小时候常跟着大人到洛阳的东关、老城一带游玩,看着许多带有飞檐的古旧民房上长满了青草和野花儿,心中满是好奇。更令人惊异的是,田野里不远处就会发现一个个高大的土包,人说那是古坟,有时壮着胆子从裂缝中往里看,偶尔会发现一些石碑或白骨,不禁毛骨悚然。更令人不解的是,洛阳人盖房子之前先要用一种特别的铲子钻到地里探古墓(后来才知道叫洛阳铲),老人说洛阳没有卧牛之地,言下之意到处都是古坟和古物。因为年少无知,我对这些说法始终是一知半解,只晓得洛阳是活在课本里被时光遗忘的古城,从没体会过这个“古”字对于洛阳究竟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九朝古都”洛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曾经那样举足轻重,那样辉煌过,以至于考大学时一门心思想逃离这个饱经沧桑、又古又旧的城市。我和那个时代许多不谙世事的青年一样匆匆离去,忽略了这座与我们民族文化血脉相连的古城。

第一次让我回望洛阳的是在大学时读到曹植的《洛神赋》,在我们儿时玩耍戏闹的洛河中,竟然有那样“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的仙女。而走进中国历史,古代洛阳的辉煌更是令人震惊。在中国,很少有哪条河流能像洛河那样载满民族文化与历史的传说,温馨浪漫、多姿多彩。相传伏羲时,有龙马出现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现于洛水,背负“洛书”,伏羲氏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这就是后来的《周易》中所说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由此可见,河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在这里,班固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许慎著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张衡创制了铜铸浑天仪器和地动仪,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华佗研制了“麻沸散”,司马光著第一部中国通史《资治通鉴》,历代文人墨客描绘古代洛阳的诗词歌赋更是不可胜数……当我告别了青春的无知,开始抚摸其岁月痕迹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我为自己曾经身在洛阳十几年,而对她的了解却那样有限,理解得那样浅薄而感到惭愧。

2013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我回到洛阳。姐姐说,你到老城看看吧,咱们小时候常去玩的很多地方都在拆迁,听说要建一个新的“唐城”。我一听大惊失色,赶紧打车去老城,只见老城拆迁工地到处堆积着残砖废瓦,往日喧闹的老城孤寂而沉默,仿佛在月色下无奈地叹息。当洛阳真的要告别“古旧”,变得像国内许多城市那样“高大上”时,一种疼痛在内心深处蔓延。当我们蓦然回首,发现童年时的古旧房屋、年久失修的庙宇和一块块旧碑、一个个石狮被拆除,散落在风中的时候,曾经在洛阳生活多年的人心情难免沉重。面对老城的拆迁,很多洛阳人的心情是难舍与复杂的,改善居住环境固然是民生所需,但高楼大厦却难以寄托洛阳人浓厚的乡情,更无法安放洛阳人那热爱古老河洛文化的心灵。因为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外乡人”早已被古老的河洛文化融合了,古都洛阳成了他们的精神故乡;无数奔波在外辛勤谋生的洛阳人乡音不改,因为古老的河洛文化基因早已深深地根植在他们的血液中。

司马光曾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其实,湮没的河洛有待发掘,沉睡的河洛更待唤醒。对于洛河哺育长大的人来说,古都洛阳曾经的辉煌不只是用来怀念的,更是洛阳人永怀心间的乡愁。河洛文化有能力使浮躁的现代人重新找回精神自尊和文化自信,发展不必以毁灭为代价,重建未必能够唤回古老的文化,现代人应以前瞻、建设性的文化眼光去寻找、保护和发扬河洛文化的物质与精神。当我们怀着“愧对洛阳”的心情珍惜和保护好这座九朝古都时,后代子孙才不会为苦苦寻找“乡关何处”而发愁。

责任编辑 怡 然endprint

猜你喜欢

河洛洛河古都
古都
河洛释语·瓷板画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洛 河
洛河
从元符号看文化联想——论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的关系
关于大古都分布的宏观认识
彬长矿区白垩系洛河组不同层段水力联系的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