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前分秦汉
2014-04-29袁正建
袁正建,现任《商丘日报》主任编辑、商丘市杂文学会秘书长。
去年秋天,我去三门峡的灵宝市参加一个小型会议,趁会议的间隙参观了函谷关。得知它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同行者无不为它险要的地理位置和种种神奇的传说所折服。近日,我参加“河南杂文名家写洛阳笔会”活动,来到了新安县,才知道新安也有一座函谷关,称汉函谷关。那么两座函谷关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灵宝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记载,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后来,“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等,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此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文化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道。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这座名关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诗文。这里所说的函谷关,是故函谷关,也叫秦函谷关。
来到新安以后,才知道新安县的函谷关被称作汉函谷关,又名新函谷关,此关为汉武帝时的楼船将军杨仆所建。传说在秦朝和西汉时期,称函谷关以东地区为关东。汉武帝为拉拢人心,把关中的土地分给了当朝有功之臣,唯独没有楼船将军杨仆的份。汉武帝对他说,关内的土地分完了,你就做一个关外侯吧。老家在新安的杨仆并不情愿做一个让人耻笑的“关外侯”。他上书汉武帝,要求将函谷关东移至今新安县境。为扩大关中地盘,加强对关东的控制,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带领他的部下及门人,将函谷关东移至三百里外的今新安县境,称其为新关。
我们一行人一边听着新安县委宣传部负责人的讲解,一边从新修建的汉函谷关大门进入。沿着涧河西上,脚下凹凸不平的石头上,似有古人遗留下来的足迹。导游说,这里就是古代运兵运粮的通道,那深深浅浅的车辙记载着历史的沧桑。西行一两公里,见一处关楼巍然耸立。同行的新安县文物部门的负责人给我们介绍说,这就是当年的汉函谷关关楼。
站在关楼西望,一条狭窄的通道向西延伸,两侧是陡峭的山丘和茂密的树林。关楼的南边是车辆川流不息的310国道,北边则是车声隆隆的陇海铁路,两条东西大动脉把沿海、中原与祖国的大西北连在一起。在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的今天,哪里能够再分得清关里关外?只有当年的封建帝王将相才有那些狭隘的地域观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无论是秦时的函谷关,还是汉代的函谷关,都是当年的统治者出于维护他们统治的需要而修筑的工事。但是,就像那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样,再坚固的堡垒也比不过人心。历史的烟云飘散,太阳的光辉今朝更明。在汉函谷关古道,我随手捡起一块石头,仔细端详它被岁月冲刷的一道道纹理,仿佛要读出历史的兴衰更替。
责任编辑 婧 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