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浦情思
2014-04-29黄秉忠
黄秉忠,笔名华实、何易。原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洛阳市杂文学会会长。曾任《洛阳日报》副总编、《牡丹》文学杂志主编。著有《澄心集》《丽物集》《余力集》《赵春娥的故事》等。
洛浦秋风古美景,空有其名历沧桑。
百姓叹息洛河哭,公仆闹心操劳忙。
绿色生态建公园,五十华里俏长廊。
草绿树青伴晨练,水碧波清氧吧房。
——题记
1954年秋天,我从南方来到洛阳,听人讲洛阳八景,心向往之。于是,结伴游龙门石窟,从古天津桥遗址踏石过洛河,触景生情,想到天津晓月。据说隋唐时这里天津桥穿河而过,两岸繁华异常,桥上车水马龙,景象迷人。有刘希夷诗为证: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花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可惜这已成为遥远的历史。眼前只能看到象征史实的一孔旧桥,桥上四角亭内竖有桥名石碑。桥亭南北,各有一截林森桥残段和数量不等、高矮不一的残缺桥墩,情境甚是凄凉。
联想到洛浦秋风,据说当年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风光如画,游人如织,盛夏凉风习习,似秋风扑面,成为胜景。那一天,我们放眼洛河内外,触目所见,河水几尽断流,干涸的河滩乱石嶙峋,杂草丛生,一片荒凉;两岸林木稀疏,人烟罕至,能望见的老城民居,也是低矮而破旧,见证着当年洛浦秋风佳话,已经成为一个远去的美丽传说。
后来听说民间把八景中的洛浦秋风改成洛河夜哭,开始百思不解。经过实地观察体验,找到了答案,原来老百姓长期目睹洛河风光不再,荒凉至极,恐怕连洛神也要为之哭泣了,故而因气而戏改美称了。虽然这是一己解读,还可以有多种说法,我想不至于毫无道理。
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来洛视察,问及洛阳公园情况,认为提供给市民消闲游玩的地方太少,建议建设洛浦公园。可惜当年洛阳市财力拮据,市政当局筹划再三,下不了决心,给胡耀邦写了报告,得到了个“有困难可以从缓”的批复。这一缓,一晃过去十几年。到了1986年,市财政有所充实,才把修建洛浦公园的事摆上日程。群策群力施工分段进行,1987年5月北岸西工段初具规模,市民欢欣鼓舞。而这时,胡耀邦同志已经与世长辞了。领导人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哪怕只是一个提议,人们总是永记不忘的。每当我步入洛浦公园,都会心存敬意地想起这位心系黎民百姓的前总书记。
如今的洛浦公园,已经建成为地跨洛河南北,两岸各长达二十余公里,面积四千多亩,河面清波荡漾,园林绿树葱茏,鸟语花香的绿色生态长廊。园内树阴花丛间,曲迳通幽,凉亭长廊,引人入胜。成组成套的丝绸之路、洛阳历史典故等景观,凸显着洛阳13朝古都深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底蕴。五级拦河橡胶坝,把洛河装点得波光粼粼,鸟集鱼翔,渔翁垂钓,游船如画。穿河而过的六座公路大桥,昼夜车流不息,繁华程度远非当年天津桥所能比拟。水边高楼林立,亭、阁、台、塔、画廊相间,白日气势非凡,夜晚灯光彩绘争辉,倒影入水,更显人间仙境。游人置身其间,人在画中,如醉如痴,美不胜收。我想,古人赞美洛浦景色,把它列入洛阳“八大美景”之一,只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思想文化条件而已,如果光阴可以倒流,把现今的洛浦公园置于当年文人墨客眼下,不知道会怎样惊讶自愧不如,而重新书写“洛浦美景今胜昔”的精美诗文。
责任编辑 婧 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