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关键技术

2014-04-29刘海鹰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樟子松

刘海鹰

摘 要:介绍了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环境和樟子松生物特性,并从乔灌混交、苗木选择与规格要求、混交密度确定、造林整地与换土、栽植、复水压膜和套笼、林间管理等方面对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护林建设提供技术与经验。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114-02

毛乌素沙地防沙造林工程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无论是各级政府、人民,还是企业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常年不懈地坚持下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目前,在毛乌素沙地已经种植了大面积的樟子松绿树成荫,经过植树造林、土壤改良、沙漠改造、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防风固沙效果显著,营造的成片防护林形成了绵延的防护林带,荒漠化现象有所逆转,周围地区的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等问题都有所好转。下面结合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抗旱造林的经验介绍关键的技术。

1 毛乌素沙地与樟子松

1.1 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环境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4大沙地之一,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内蒙古西南部、陕西北部和宁夏东北部,在鄂尔多斯市、榆林市、盐城县一带,面积约为4万km2,地势较高,海拔一般在1 100~1 300m,有的地方可高达1 500m以上。此地区水土流失、沙漠化较为严重,固定和半固定沙丘面积较大,易发生旱灾、多暴雨雹灾、环境恶劣、生态问题较为突出,但是此地区年均温较低为6~8℃,1月均温为-10~-12℃,7月均温22~24℃,降水量,300~400mm,所以可以种植抗寒性植物,以促进地区环境改善。

1.2 樟子松的生物特性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又名海拉尔松、蒙古赤松、西伯利亚松、黑河赤松,欧洲赤松的变种,属于松科大乔木、阳性树种。树形粗壮高大、树干通直、树冠稀疏、针叶稀少,枝叶繁茂、树皮粗糙为黑褐色,表面有不规则裂纹,木质紧实、纹理清晰均匀、年轮明显、树脂道在肉眼下呈点状或孔状可减少地上部分的蒸腾。1a生树枝呈淡黄色,时间越长颜色越发深灰;雄球花为圆柱状卵圆形,长5~10mm,聚生新枝下部,长约3~6cm;雌球花有短梗,淡紫褐色,小球果长约1cm,下垂;主根旺盛可深达4m,侧根不断向四周伸展扩散。此树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易存活、抗旱耐风沙对水分要求较少,耐寒性强可承受-40℃的低温,喜光耐酸,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强、生长速度快、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长达百年以上,6a就可进入高生长旺盛期,适宜栽种在沙地、山脊、丘顶、石砾砂土、土壤瘠薄等地区,是三北防护林植树造林的重要树种。同时樟子松还属于防腐木、木质坚硬、纹理美观,可用于建筑、装修、家具等方面;树干可割树脂,提取松梨及松节油,树皮可提取拷胶,具有一定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

2 造林关键技术

过去我区用于造林的樟子松苗多为3a生苗木,由于苗木树小体弱,难以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所以造林成活率达不到要求,收效甚微。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近年来,采用移植后2~3a,苗高为50cm以上的带母土或营养钵大苗造林,这样尽管造林成本增大,但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通常采用“六位一体”造林技术,即搭设障蔽、大苗带土、壮苗深栽、浇水覆膜、套笼三防、生物治虫。这种造林方法是榆林沙区林业技术人员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不仅可以实现保水保墒、防晒防虫、避免鼠兔危害,而且还可使樟子松在干旱地区一次性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保存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了栽一株活一株的预期目标,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造林地选择 我区沙地多为流动、半固定及固定沙地3种。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大,风蚀沙埋轻微,但其沙地土壤含水量低于流动沙地,土壤干旱缺水和其它植被与幼苗争夺水份,不利于幼苗成活。对此要采取提前清除植树穴周围植被,提前整地打坑,使其充分蓄水,方可保证成活。对于没有固定的沙地,植被稀少,土壤水分,条件优于固定沙地,但风蚀沙埋严重,造林前需采用搭设障蔽的方式,首先进行固定。一般采用稻草、沙篙、沙柳或其它农作物秸秆均可,搭行或网格障蔽。搭设1m×lm的网格障蔽,效果最佳,既能很好地固定风沙流动,又有利于造林施工,更能提高造林质量。

2.2 造林时间 一般为春季、秋季雨季造林。根据试验,樟子松在雨季后期即9月下旬造林成活率最高,因此期高温期已过,气候开始凉爽,土壤墒情好,是树高停止生长期,而根系生长仍很旺盛,此期距冬季土壤封冻还有40多d,幼苗有充分的生根时间与土壤密切结合。但近几年我区秋、冬季严重干旱,且风沙较大,土壤含水量相对减少,造成苗木抽干,越冬困难,成活率降低,因此,我区多采用春季造林。

2.3 苗木选择 用于造林的樟子松苗一般选择50cm以上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质大苗。造林密度多为5m×5m以上,即667m2植27株左右。同时应根据造林目的和要求具体确定。造林要做到随起苗、随包装、随运输、随栽、随浇水,同时要注意防止损伤苗木,裸根苗要带25~30cm以上见方的土球,保证根系完整。造林时将苗木营养钵轻轻撕去,挖45~50cm大小的穴,栽植后浇透水,然后覆0.7cm×0.7cm的塑料膜,起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温湿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造林成活率。

2.4 造林方式 由于毛乌素沙地的环境和自然状况等较为特殊,所以通常多为营造混交林,不仅可以实现种群关系稳定,而且还可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乔灌混交的品种大多为灌木、紫穗槐和沙蒿等,紫穗槐不仅可以预防金龟子类害虫吃食樟子松针叶和顶芽,同时在平茬后的枝梢还是优质的饲草,同时此类植物防沙固沙能力比较强,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利于樟子松的生长。

2.5 造林技术 榆林沙地樟子松造林多采取块状作业,大容器苗春季栽植,适地适树,适度深栽,用25~50mg/kg GGR溶液灌根,树盘覆膜,幼树套笼,幼苗期适当浇水是保障造林成效的关健技术。造林过程中要保证苗木根系土坨的完整、肥厚、含水量适中、而且直径要大,注意在运输过程中对苗木的保护与保湿。抗旱造林不需全面整地和挖大穴深栽,造林移栽的植株应在移栽当天充分浇灌。栽植时将营养袋或营养钵的部分撕开,把包装材料剔除,然后将苗木放入坑内培土踏实,浇透定根水。只要认真抓好其他技术环节,使各环节协调起来,就能克服土壤干旱的问题,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大幅度提高。

2.6 幼林抚育管护 “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如果管护不到位,即使成活率再高,也会导致造林失败。近年来我区野兔成灾,且危害性较大,所以,必须套笼防治。笼子一般采用沙柳枝条编织,笼子直径为50~60cm,高为60cm左右。套笼时间一般为栽植当年秋季。同时要注意落实防虫、浇水、锄草等抚育措施。在毛乌素沙地当地的人民养羊一般为散牧放养,这种模式不仅资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而且还造成林牧矛盾突出,因此为了避免林区遭受人畜危害,应特别注意封山禁牧、舍饲养羊,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小结

樟子松在榆林荒沙大面积造林是成功的,但也存在很多忧患。通过对榆林红石峡固沙实验林、七里沙等多块林地的观测分析,在干旱地区营造樟子松固沙林,应根据各地不同沙地水分条件,要因地制宜,确定各项造林技术措施。樟子松的世代周期很长,因此,要建成防止沙地水分条件恶化,又要成为稳定的沙地松林结构,决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怀彪,潘鹏,高保山.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抗旱造林关键技术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70-73.

[2]赵晓彬,刘光哲.沙地樟子松引种栽培及造林技术研究综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86-89.

[3]赵晓彬.榆林沙区樟子松造林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赵晓彬,苏世平,符亚儒.榆林沙区低效防风固沙林更新改造技术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1):104-106.

[5]段民福.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时空变异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樟子松
固沙树种樟子松的造林技术要点探究
陕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引种造林综合分析
樟子松树种播种育苗及营造林技术研究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冀北山地樟子松整地造林技术分析
初探北方樟子松栽培关键技术
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红花尔基樟子松天然林更新的影响
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及其管理管窥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的天然更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