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苍保佑吃饱了饭的人民
2014-04-29黎江
先讲个单位的小故事。办公室主任有天晚上参加应酬喝多了,第二天硬撑着上班,员工拿文件来签字,看见他精神恍惚的样子,问您怎么啦?他的脸色苍白如纸,嘟哝着说不利索。作为副手,不能看领导如此难受,我照顾他躺沙发上休息,其余工作我帮着处理。下班后开车把他送到家。虽说躺了一天,其实根本缓不过劲来,下车时他走路双脚打飘,连连回头说谢谢啊,跟小品里的范伟似的。
这种业务性应酬和家庭朋友式聚会显然不同质,后者要的是自然和温情,前者不需多讲,大多以经营人脉找寻商机为出发点,吃饭已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遵循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律。虽然心灵意义上的交流乏善可陈,但它却是生存的需要。说到底,这取决于供需关系,双方为各自的生存而战,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个人的体会是,初入社会者不妨多参加些此类场合,这样容易客观对待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参与是主观的,形成主观需要诸多条件,它是建立在众多客观标准之上的判断。譬如酒场上本来没什么交情的人连声说“兄弟好啊再走一个唻加深感情啊”之类的话,多数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中国式酒局讲究各种规矩,且南北有差异,甚至同一个地区也有局部上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近的:简单回顾一下,国人从解决温饱到今天放肆无节制地吃喝姿态,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大都市还是小地方,消费和浪费程度令发达国家的人震惊。酒局同时衍生出许多门道,酒场似战场,喝酒顺理成章变形为拼酒甚至拼命。对许多官员或商人而言,酒局场面的好与坏,事关个人前程,于是如何融入,成了一门社交公关学。为了通过饭局得到所需的东西,自然就不在乎什么嘴脸了。
民以食为天,吃喝本是愉快的事,很多美食家就在此间诞生。日常生活中,我比较喜欢的是三两个好友时间长了见面聚一下。但最最喜欢的是自斟自饮,常常提醒自己:拖地、洗衣服等家务活儿男人抢着多做点,爱人就轻快点,因为劳动能产生一种满足之美;做饭、烹饪这些事男人多干些,更是好习惯,转转菜市场,居家炒个菜喝点小酒,比下馆子感觉好太多。总之,特厌烦那种目的性极强的吃喝,搞得身心疲惫。数年前,笔者曾有过几次在单位喝酒烂醉如泥的经历,出过不少洋相,耽误过不少正事。后来痛定思痛,发誓坚决不能这样下去。为了图个清静,尽量找理由避开种种大吃大喝的应酬,实在推不掉的场合,只适量喝一些,谁劝我也不从,爱咋咋的。后来还真的凭着毅力说到做到,这点上我觉得自己挺了不起。
我不习惯讲道理,理由很简单,如果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某种行为,就不需要论证它对还是不对,讲多了容易画蛇添足。再或者你以为道理是对的,其实未必,通常情况下修养不错的人会根据自身经验去归纳,假若你口若悬河讲了一堆绝对真理,等于啥都说了又啥都没说,还不如不说。我注意到身边有个别朋友产生厌倦各种圈子的心态,甚至心血来潮有效仿陶渊明式归隐的想法,企图以避世的姿态寻找精神归宿。事实上,没有人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所谓超越实用主义,强调返璞归真,更多是在内心有意识地去约束和修正。现代人跟古人相比,心灵程度没进化多少。坦白讲,我挺喜欢魏晋时代人们那种洒脱的酒风和气度,从品酒中感悟人生况味,情感的释放不受拘束,活泼自在。当时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大家可以在一起进行言之有物的争辩和讨论,各抒己见,摆观点讲理据,那氛围颇像今天的网络BBS主题论坛。
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不妨简单划分为适合交流的和不适合交流的、能用心合作的和无法一起共事的,也可以理解为是否有缘,遵循自己的内心就好。人际关系很微妙也很复杂,适当的保持距离不是坏事。我一直不太习惯熟人间的相互客套,话一多就难免有虚假成分,碰到这种时刻,我总是打个马虎眼一笑而过。熟人间的聚会很多时候也是各说各的,有时甚至成为批判大会,各种积怨大吐槽,最后大伙嘻嘻哈哈作鸟兽散。每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也因性格和阅历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处世态度。重要的还是看你从一场场吃喝中获得的是世俗的欢乐,还是有益于身心的东西,适合不适合自己才是关键。
话说回来,吃喝毕竟是生活常态,也是体现众生平等的形式之一。林语堂先生就曾经对吃作过研究,他把国人对吃的执着视为大智慧,得出一个结论:吃货是世上最聪明的人。的确,放眼大千世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屈指算算生活中真正令人快乐的事,好像很少能找出比大快朵颐更叫人心花怒放的。原来,在尘世中能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满足感的东西竟然是吃喝。
我国的酒文化原本是以酒为载体,以品行为中心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形态,即使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也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但后来不知不觉发生了畸形变化,尤其在歌舞升平的商品社会里,吃喝成为一道注重实用主义的热风景。笔者身边某些朋友年龄虽然不很大,却已经有“三高”症状。尽管他们的家人再三嘱咐,但在酒场上仍是“屡教不改”,且每次理由总是很充分。或许会有那么一天(说的是也许,就当是美好的愿望),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社会良好风尚形成气候,庸俗的吃喝风渐渐式微,传统文化礼仪之邦的影响力融入日常细节,那就全民有福,有滋有味了。
记得1990年代听摇滚歌手张楚唱《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对音乐里反思的种种社会环境因素颇有感触。他的歌词本身就具有现代诗歌的内涵和隐喻,将近20年过去,很多本质性的东西似乎仍没改变,经济的腾飞和物质的改善没能促使社会正能量上升、浊气下降,广大解决了温饱的百姓依然幸福指数不高。不管怎样,在社会的新转型期,还是要请上苍“继续保佑吃饱饭了的人民”。有句接地气的话讲得实在:愿大家吃好、喝好、耍好,平平安安最好。
当然,如果远离喧嚣和浮躁,明天会更好。
责任编辑 王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