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是一种能力
2014-04-29阿勇
喝酒,绝对是一种能力;酒量大,能力强。
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没有这种能力,是在刚刚入伍的时候。那时部队生活清苦,每日伙食费0.47元,只有建军节、春节会餐给加荤菜,能够喝酒。迎接新兵欢送老兵的聚会也改善伙食,可以喝酒;端的是茶缸、饭碗,喝的是地方出产的“杂牌”,白酒,红酒,啤酒一起上,常常是老兵灌新兵。我就是在那次迎送会上“倒下”的。之前当学生,没碰过酒,不知自己酒量深浅。其实,当时没怎么喝,用战友的话说:碰碰嘴唇就不省人事了。可把连长吓坏了,急忙让几个战士用担架抬着我往团卫生队送。卫生队在五里路之外,战友们一路小跑,怕我滚下来,用背包带捆得结结实实。事后,连长在晚点名会上吼道:谁再让xxx喝酒,我就毙了他!连长负不起这个责任。
从此,我清楚了自己的酒力,但始终不甘心。
复员回京工作,所在企业购销两旺,虽在管理部门,但迎来送往的事特多,聚餐喝酒的机会常有。同事中尽是酒坛高手,这叫“张八两”,那叫“李一瓶”;有个女的号称“红旗不倒”,喝多大的酒,脸不变色,神态依然。我一直纳闷,她喝的酒比我喝的水多得多,咋没事呢?
我始终佩服酒量大的人,他们在酒桌上,能喝酒的豪气,敢喝酒的霸气以及会劝酒的技巧和善周旋的本领,让我羡慕不已,的确感到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酒桌上发挥淋漓,往往会实现预期的目标。如平时不好说的话,借酒遮脸讲出来,碰碰杯,搂搂肩膀就释然了,真的一字不差,此时说就效果非常。有的事不好办,乘着酒气多敬几杯,恭维几句,就拍着胸脯打保票了。这种场合,领导带队特希望有几个干将冲锋陷阵,把对方灌趴下,带着胜利者的满足,给企业和本人挣得面子,事后几天了,还津津回味呢。相反,若本阵栽了,也会郁闷数日,想起来,还会数落谁一通。
商场即战场,许多“战斗”是在酒桌上打响的,胜败往往取决于酒力的强弱。无论需要紧俏商品还是催要货款,开始靠谈,边喝边谈,喝着喝着就靠酒了。有业务优势的一方,(欠钱的也算优势)常常较劲,用喝酒作为条件,即喝一杯酒给多少货或还多少款,喝多少兑现多少。因此我身边许多搞业务的,为了完成指标奋不顾身,不惜“醉卧疆场”。高手自不在话下,举杯之间“酒利双收”。水平稍差的可就惨了,像我这样几乎没酒力的,只能在自惭中观战,最多起起哄罢了。不仅如此,喝酒的能力会漫过酒桌流淌到日常工作中,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人高声大嗓,果断有魄力,仿佛有酒量垫底,就没有攻不下的城池……哪位领导不愿用有能力的人呢?
我常常纠结,想成为有能力的人——聚会喝酒,聊信息,平事端,攒人气,添交情,扩人脉,是机会和平台,但对我而言则是一种折磨。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去,席间一直惴惴不安,因无酒量在身,便不敢主动出击敬酒,还要挖空心思编一些“酒话”被动应酒。实在躲不过,喝一点,很快酒劲上来,脸通红,太阳穴蹦蹦跳,心速加快,那样子好像整个酒桌就我喝得最多;再喝就头晕甚至出溜身子了,确实找罪受。而人家能喝的,精神焕发,气势如虹,句句豪言壮语,杯杯一饮而尽,我除了羡慕就剩恨自己不争气了。
我的不甘心不仅隐在心里,而且体现在行动上。酒桌上说酒话,插科打诨,甚至“黄段子”,多么精彩,我一般不会在意。但有些话,尤其领导说出的,对我刺激很大。比如,被敬酒的喝得爽快,领导会夸赞:“好,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党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党放心!”每次听到类似的话,我都郁闷,好像说给我听呢,好像我不适合党来培养,似乎酒杯里浸泡着我的前途,压力蛮大。
改变现状的具体行动就是“练”,常喝,多喝,射击冠军都是子弹喂出来的。一位老领导语重心长:“好好练,把酒练出来,你就如虎添翼了,心诚就行!”于是我就怀着诚心苦练,把每次酒局当成练兵场,由被动变主动,啥酒都来着。在外边喝,在家也自觉练。结果喝一次醉一次,练一次倒一次,不仅回回一塌糊涂,狼狈不堪,还给同事、朋友添麻烦,扰酒局。连老婆都急了,要到公司告状。尽管心很诚,并付出了努力,但怎么练也没戏。当调离这家公司时,我跟那位老领导说:“对不起,让您失望了!”这么多年,我通过实践得出一个结论——酒,是一种物质力量,精神的作用太有限了。马克思说的是真理:物质决定精神。
进攻不行就改防御。去医院查查喝不了酒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医生说是身体里的酶缺少,天生的,改不了。我让医生开张证明,好当作拒酒的利器,医生不管,但给写了少喝酒的建议书。当我拿出这张纸作为不能喝酒的理由时,立刻遭到在座的哄笑,这个说:得了吧,我还糖尿病呢。那个说:别瞎扯,我都搭桥了。不屑一顾。
武的不灵就来文的。我查阅、搜集、记录了许多酒令、酒段子,于每次聚会前背熟几个,心里带着,喝酒时讲讲。一来活跃气氛,弥补自己不能喝造成的冷落或距离感;二来择机运用,转化被动局面。这招开始效果不错,可喝着喝着就不好使了,尤其都喝高了,“火大没湿柴”,不但不管用,还往往成为引火烧身的缘由。我又一次体会到,酒桌上的实力就是酒量,再大的酒胆,再好的酒风,再美的酒德,没有酒量作基础都立不起来。
让我逐渐摆脱困境的起因,是在一次“倒下”之后。那次跟局长出差,接待方非常热情,拗不过,喝了一小杯红酒,结果几乎休克。回来后局长常讲这段经历,很多人听说了,除了吓了领导一跳之外,等于在局系统发了一份我不能喝酒的“红头文件”。这“文件”真奏效,渐渐地硬让我喝酒的越来越少,不仅如此,遇有外部人敬酒,还主动替我拦着:他真的不能喝。我知道这“不能喝”背后是有故事的。在朋友圈里拥有了宽松境遇的缘由,也是发生过几次类似事情。其中一次,在女洗手间外凉湿的地上躺了俩小时,额头磕了一个大包。一次次代价的付出,让大家慢慢认同,知道我不是装的,真的不行,便不再死喝硬灌了。
其实,我很清楚,喝酒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更多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人情往来的层面上,对一个人提升境界,增长才干没啥大的帮助,算不上真本事。一个人成长进步,愿意做点事情,就必须在真才实学上下功夫,练就真本领。俗话说:手不灵脚灵。多年来我扬长避短,不再去“酒河”边蹚来蹚去,而是走上大路脚踏实地。尽管没做到虎虎生风,更没有长出高飞的双翼,但一路走来,方向是前进的,脚步是平稳的,心绪是宁静的。
若是再能喝点酒,会不会更好呢?偶尔,我还会这样想……
责任编辑 王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