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震后灾区幼儿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4-04-29颜荣曾英夏克强雷易

西江月·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颜荣 曾英 夏克强 雷易

【摘 要】近年来,我国各地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不仅给灾区带去了物质上的损失,也给人们留下了心灵的创伤,在这些人群中,幼儿是我们最不能忽视的群体。通过实地考察灾区幼儿,文章分析了灾后幼儿心理状况及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

【关键词】震后幼儿;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灾难容易对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或治疗,甚至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性格。幼儿在认知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如果灾后不对幼儿心理进行积极干预的话,将会对幼儿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消极影响。震后儿童易出现伤害症候群,简称震后儿童心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躁、忧郁、怀疑等情绪,吮吸手指、尿床、恶梦、依赖、孤僻等行为,稍大的孩子还会出现绝望、恐惧,甚至轻生现象。在这次庐山实地考察和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实际教学接触、问卷调查、与当地教师交流及对家长的走访调查,了解地震对幼儿心灵的影响,收集并总结在育儿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二、震后灾区幼儿心理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在芦山与受灾的幼儿相处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发现像其他灾难以后一样,许多幼儿经历了亲人的伤亡或者是自己身体的受害。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因灾难而产生一些异于平常的反应。有的幼儿变得沉默寡言,对周围的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当我们与他们交流时表现的沉默不语;当听到我们与家长谈及地震等敏感词汇时有些幼儿则会产生许多情绪反应,还有些幼儿会躲避或情绪烦躁;在走访中了解到有的幼儿晚上睡觉不安稳,容易受到惊吓,震后反应明显。同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150份,回收138份,问卷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124份,有效率为82%。参与调查的幼儿中,男79名,女71名,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我们通过问卷,以及与走访调查收集中了解到,地震对灾区幼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在生理方面。大部分的幼儿在经历地震后的短时间里会出现发抖、眩晕、恐惧等不适的反应。震后身体轻度不适的幼儿约占到66%,中度的达到6%,据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些幼儿的这些不适的症状会减少直至消失。在我们到达灾区时已经是地震发生近两个月之后。所以大部分的幼儿已经从地震的阴影中有所恢复。

(2)在情绪方面,有些幼儿特别是目睹亲人死亡的,或者自身在地震中受到身体上的伤害的幼儿对地震恐惧更深,有大概68%的幼儿对地震场景有轻度的恐惧,2%的幼儿对地震非常的恐惧,他们时有错觉地震的来临,不愿一个人独处。在我们课堂上也有个别幼儿表现出对亲人的及其依赖,需要亲人一直陪在身边,缺乏安全感。不过大部分的幼儿可以独立参与课堂教学。

(3)在认知方面,幼儿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许是对于地震的恐惧让幼儿对周围的环境特别的敏感,情绪表现不稳定。

(4)行为方面表现为社交退缩、逃避。经历地震后幼儿变得依赖父母,不与其他幼儿玩耍,变得沉默疏离。或许这种影响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甚至终生,这将对幼儿的性格和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性的一种,其毁灭性、不可预测性,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制的感觉,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沮丧、紧张、焦虑、恐惧等。我们在对地震两个月后的幼儿的心理状态调查发现,经过两个月的休整大多数的幼儿心理状况相对较好,地震的恐惧感逐渐缓和,但有一部分幼儿他们对地震的反应仍然较强烈,不愿提及地震相关的事物仍然笼罩在地震带来的恐惧中。另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对地震后的情感、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易敏感、多虑、情感丰富细腻有关。

三、方法指导探索

孩子在3岁前,对时间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地震带来的心理影响和创伤的记忆也会比较弱,而对于3至6岁的孩子则对社会环境变化,及家长情绪变化有较敏感的认知,对于地震伤害的记忆更为清晰和持久。对于幼儿的震后创伤心理干预不仅要基于共性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更要针对同年龄阶段、不同地震影响、不同心理伤害程度进行有效干预,才能更好的指导帮助地震灾区幼儿早日摆脱地震的阴影,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对于普遍灾区的学前幼儿的教育干预策略

1、家长言行对幼儿的影响。调查中我们发现,许经多家长在谈论地震的情景和情况的时候都不会考虑孩子是否在场,其实学前儿童虽然年龄小,但对周围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反复提起地震的情景,让孩子回忆并加强了对地震的记忆,加剧对地震这一概念的焦虑和恐惧感,从而很不利于幼儿正确认识地震、走出地震的阴影。

2、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转移幼儿对地震的恐惧,加强认识。幼儿对于地震的概念相对模糊,如果在反复的经历余震及周围人们的焦虑情绪影响下,会让幼儿加大对于地震这个模糊概念的恐惧,并且自己也不清楚这是为什么。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在日常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对地震知识的有趣讲解,让幼儿了解地震的概念,进行地震时小朋友们该怎么做进行指导和演练,提高小朋友们面对余震时的自信心,能更沉着正确应对。

3、加强幼儿园、家长、社会的科学育儿观念的统合,以全面科学地干预震后幼儿心理恢复。由于大多灾区地区不发达,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家长对于地震的未知和恐惧会在言行上影响幼儿心理,以及社会上对地震的相关信心如电视媒体中对于地震的场景的宣传等,对幼儿的心理甚至会带来二次伤害,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了育儿知识讲座,地震知识及防御宣传工作,加强家长对地震知识的认识,引导家长对幼儿的积极影响,帮助共同努力走出地震的阴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转移幼儿注意力,通过游戏减轻幼儿对地震的恐惧感,让幼儿有参与感,提高幼儿安全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通过参与老师有计划有组织的设计游戏获得愉悦感,比如将地震中的震动元素从生活细节中引入到小朋友们能参与的游戏中,让幼儿自由的进行活动,组织属于自己的游戲,在游戏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和满足感,以游戏的形式灌输防震的科学意识,将恐惧的注意力转移。

(二)对重地震灾区幼儿的心理干预

这部分孩子有的在地震时被到他的房屋压在废墟里,后背救出来,有的孩子在身体上也受到了伤害,有的幼儿是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这些孩子在心灵上都被地震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出于儿童早期的孩子对于死亡和生命的认识是模糊而好奇的,由于对亲人存在极强的依赖感,对于亲人的失去更多的是对亲人不在身边了的眷恋,由此更加剧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地震的恐惧心理。因此对孩子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教育也显得很重要,但处在学龄前的幼儿来说要理解死亡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在家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要以不切实际的谎言的来骗孩子,不然有可能造成孩子思想的混乱,加剧对地震和死亡的未知的恐惧感。

当然,对于灾区的幼儿来说,从地震中回复过来最大并且最好的良药莫过于家长的悉心陪伴,让孩子有存在和归属感。在本次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许多孩子家长反映,在震后的一个多月里,家长们都会应孩子要求抱着孩子睡,幼儿能更好的入眠,陪伴也会明显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只有在社会和家长的长久关爱和帮助下,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早日摆脱地震的阴影,健康快乐的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电力计量装置异常原因及监测方法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