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地理教学中的美

2014-04-29阮春梅

亚太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美的世界学生

阮春梅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地理课的内容只是一些枯燥无味的地名、物产和死板的图形等,与美无缘,这是一种偏见!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到处都是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地理中也同样蕴含着美,我们教师要去挖掘,发现这些美,用充盈着美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给学生美的享受。

众所周知:在日月星辰、大地山川、春夏秋冬、风雨阴晴、国家民族、乡村城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中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而地理的“地”就是形成、产生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地球,“理”就是关于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存在与变化的规律。因此,可以说,地理就是研究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的事物和现象的一门美学,它的美深沉而广阔。

地球是美的。在地球赤道上就可以美妙绝伦地“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便有了白天的阳光灿烂,有了夜晚的繁星满天。地球公转又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于是便有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热火朝天,秋天的金风送爽,冬天的银妆素裹。

世界是美的。荷兰的花卉可以将世界打扮得姹紫嫣红,绚丽多彩;法国的葡萄酒可以营造优雅的气质和浪漫的气氛、丹麦的猪肉、牛肉、奶酪、黄油以及火腿、香肠等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在欧洲西部可以游览峡湾风光,欣赏世界名曲,体验斗牛的惊险等等。

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犹如一条长龙静卧在太平洋的东岸,山势高峻而陡峭,挺拔的山峰绵延起伏,云雾缭绕,秀丽的山体在云海中时隐时现,充满了神秘的美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更是一片神奇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在那片土地上,有浩瀚的沙漠,有茂密的热带雨林,更有一望无际的热带草原。在热带草原上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有奔跑的羚羊、散步的鸵鸟、戏水的大象、长脖子的长颈鹿,还有成群的斑马、凶猛的狮子……它们构成了一个美妙的动物世界。

中国是美的。她以其高昂的气势,雄居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辽阔的国土上,有世界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有令人神往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长江用健美的臂膀,挽起了高山大海,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各族儿女。黄河用它伟大的移山填海之力造就了世界上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并赋予它以新、奇、野、阔的自然美。

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在北国的哈尔滨,冰雕公园的冰孔雀正在开展,冰荷花竞相开放,冰天鹅展翅待飞,冰公鸡昂首欲鸣,冰小猫活泼可爱……一切像神话中的水晶宫那般晶莹剔透,色彩缤纷。而此时在南国的广州,数不清的奇花异卉在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他们被称为是龙的传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在这里,56个民族像56枝花。各民族地区风光秀丽,民风纯朴,热情好客,民俗古老。在壮乡广西,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在内蒙古高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豪爽奔放的蒙古族人民迎客时会端出香喷喷的烤羊肉和斟在银碗金杯中的美酒,唱起动人的敬酒歌。在云南傣乡欢乐的泼水节上,美丽的孔雀舞,潇洒的象脚鼓舞……令人留连忘返。

地理教材也是美的。新课程的教材文字叙述简洁明了,彩色的插图构图美观,说理清晰。如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教材开篇导言便设置情境,向学生传达“在东南亚,你可以欣赏迷人的热带风光,体验水上市场的繁华,感受不同的风土民情”,再配合三幅图片——“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东南亚浓厚的宗教氛围及美丽的海滨景色,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知道“景观图片可以鲜明地反映一个地方的区域特色”,让学生在浮光掠影中带着对东南亚的美好憧憬迫不及待地走进东南亚。

地理学家的发现也是美的。1910年的一天,躺在病床上的魏格纳,注视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惊奇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吻合,似乎曾经是一个整体。“这决不会是偶然的巧合!”他的脑海里闪现这样一个念头:现在的七大洲曾经是一整块大陆,后来出现了破裂,裂块逐渐分离、漂移,最终到了现在的位置。

经过对大西洋两岸山系和地层的实地考察,他发现两岸的岩石、地层确实是对应的。1915年,魏格纳发表了《海陆的起源》一书,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魏格纳凭借着自己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真知灼见,他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去发现去探索,引导着无数的青少年走上了成才之路。

可见,地理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鉴赏,去发现,去创造,对美的追求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研究地理的动力,苦学就会变为乐学。

(责任编校:合欢)

猜你喜欢

美的世界学生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学生写的话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