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建议

2014-04-29翟正勤

亚太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名篇文言课外

翟正勤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还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文言文教学改革却要滞后得多。传统文言文教学长时期以来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模式: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们忙于记词义、记用法、记译文。教学目的是应对考试,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字词句意义的读背为终极目标。这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使得文言文教学课堂枯燥沉闷。它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窒息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生气与活力。这样文言名篇成了一种营养价值极高,但学生却不愿吃并且不易消化的营养品。因此,笔者建议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文言文教学。

一、重诵读,轻讲授

诵读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等;抒情色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如《小石潭记》。处理好全班或小组齐声朗读与学生个别朗读的关系,齐声朗读声音洪亮、气势盛大,但要克服节奏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语调不明、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等缺点。要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进而读出文言文的意思,读出文言文的美。

二、重欣赏,轻翻译

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注重对作品的翻译。有的教师甚至以试题为依据,解释重点字词,并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更是谈不上。而学生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为了应付考试,依靠翻译参考书,看着译文学习文言,实际上是在变相地学习现代文。众所周知,选入课文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需细细品味才能有所领悟,才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汲取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欣赏品味中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作者情感,探究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迁客骚人悲与喜引发出来的。

三、兼重课内外

初中文言文教学相对现代文教学来说,课内课外严重分离,必须改变这种重课内,轻课外的做法。教师应将课内外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文言文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教师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教师可推荐给学生一些书目:如《古文观止》《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教师还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四、重积累重迁移

积累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知识,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可是,现行文言文教学走向积累的极端,课堂上从不放过或忽略一个知识点。教师把大量精力用在积累上,而忽视了知识的迁移,让文言文沦为了“第二外语”。“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本质属性,我们的课内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服务的。学生的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得以延伸、拓展,并形成能力,才算是学会了学习。因此,注重课后的迁移拓展尤为重要。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及时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东西,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获得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例如,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教师精挑细选出名篇配合课文使用,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以上只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相信在新课程改革下,只要我们用心探索,大胆创新,初中文言文教学定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责任编校:合欢)

猜你喜欢

名篇文言课外
千古名篇有矛盾?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厚积薄发,辨境下笔——2015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综述及备考建议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