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地区艺术梨园里的一朵奇葩
2014-04-29邓永才
邓永才
“西寨梆子”,源于淄博境内以及临沂、章丘、滨州、青岛等地流传。根据张店史志记载,明末清初,陕西(山西)、河北两省大批移民进入山东各地区,因而移居西寨村的晋冀老百姓将当地的文化“土棒子”戏曲,也带到了西寨村进行传唱。在传唱中,不断融入了当地文化语言,因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戏——西寨梆子。
一、西寨梆子概述
西寨梆子原名“笛梆子”,是我国独具曲种,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地西寨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西部。明末清初,陕{山}西、河北两省大批移民进入山东各地区,因而移居西寨村的晋冀老百姓将当地的文化“土棒子”戏曲,也带到了西寨村进行传唱。它听起来既有晋、冀之韵,更具有齐鲁之声。演出足迹遍布鲁中之地和鲁北边缘。“宁愿荒了地,也得看梆子戏”、“一听梆子响,喉咙就痒痒”、“三年不喝汤,也得先听梆子腔”,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西寨梆子剧目丰富,据统计有剧本300余本,但大部分已经失传。现发掘、整理和演出本仅有40余本,多为历史题材戏,以旦、生旦、文武生戏见长。如《牧羊圈》、《老少换》、《石王府》、《渔夫恨》、《血手印》、《三进宫》等。以唱腔通俗易懂,既有明快、活泼的曲调来表现欢快的情绪,又有舒缓、深沉的曲调来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语言表现以乡村生活语言为主,简洁明了,贴近百姓生活,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地方戏种。
西寨梆子一直都是口传脑记,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据证实,自咸丰年间,西寨村的戏班就已经开始传唱“西寨梆子”。至文革前夕,西寨梆子达到了繁盛的时间段,排练的曲目《老少换》曾享誉鲁中地区,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西寨梆子进行了创新,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西寨梆子的艺术特点
(一)西寨梆子整体特征
1.剧目多以生旦为主,生活气息浓厚,地方特色鲜明。
2.内容多为表现当地百姓的生活及情感,多以家庭伦理道德和当地妇女的生活状态为主要题材。运用民间产生出来的谚语、比喻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更易引起人的共鸣。
3.音乐唱腔高低回旋委婉优美动听。西寨梆子初期的伴奏形式是一梆一笛。梆子一般为檀木刻制。根據气氛,快慢节奏自己掌握。笛子为特制的小梆笛、声音亮、高尖,发出的音极具穿透力。八十年代后期除上述乐器外,又加进了唢呐、琵琶、中阮、三弦、大提琴等。
4.表演不同于一般的程式化,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孕育出自己独特地表演风格,善于刻化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细腻传神。
(二)西寨梆子的音域特点
西寨梆子也可称为“高调梆子”。唱腔高亢激昂,慷慨悲壮。高声腔为“倒吸气”的唱法即“二本嗓”。唱段多用真(大本嗓)假声(倒吸气、二本嗓)相结合进行演唱。西寨梆子为“徽调式”,常用音域在“5-5”之间。下韵基本在“5”上。音域普遍偏高。唱腔音乐高亢明亮,通俗入耳。特别是后甩腔优美动听,耐人寻味。
(三)西寨梆子为“板腔体”主要板式
1、慢板 2、散板 3、原板 4、剁板 5、流水板
(四)西寨梆子的曲牌
1、洞房赞 2、满江红 3、句句双 4、寄生草等。
(五)西寨梆子的行当
生:文生、须生、老生、武生
旦:闺门旦(正旦)、花旦(比较活泼)、彩旦、青衣、老旦
净:红净、黑净
丑:文丑、武丑、丑旦(男彩妆)
三、西寨梆子的艺术价值
(一)西寨梆子的学术价值
1.具有独特风格的西寨梆子,它的发生、发展、完善过程,对我国地方戏曲的探索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它的许多传统剧目中还保留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对研究中国的民俗文化,很有参考价值。
3.美学价值,它不同于一般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技巧,风趣幽默的乡土语言,都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散发出一股股纯朴清新的乡土气息。
4.西寨梆子唱腔音乐忽而高亢明亮,忽而低回,忽而悲愤诉说,极具欣赏性、艺术性。它的唱腔婉转、妩媚,是鲁中地区独特的一个剧种。
(二)西寨梆子的历史价值
1.西寨梆子唱腔音乐不复杂,具有亲切力,容易学唱。在山东省个地方戏中别具一格,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2.经过传承演变,进一步的挖掘,丰富和发展,它将成为鲁中地区一枝鲜艳的玫瑰,为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3.它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过演出在群众中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为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4.它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特殊品牌,形成了鲁中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特色和一种文化氛围。
四、结语
西寨梆子拥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色彩,它的发生、发展、完善过程,对我国地方戏曲的探索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它的许多传统剧目中还保留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对研究中国的民俗文化,很有参考价值。西寨梆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是鲁中一带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逢年过节,自娱自乐,它听起来既有晋、冀之韵,更具有齐鲁之声。西寨梆子不仅有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生命,而且将成为鲁中地区艺术梨园里的一朵奇葩,为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