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古代音乐心思想中谈音乐教育哲学

2014-04-29李峰

北方音乐 2014年1期
关键词:形式主义

李峰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深入来谈音乐教育哲学,从而让刚接触或对音乐教育哲学感兴趣的朋友对本学科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古代音乐思想;音乐教育哲学;思辨主义;形式主义

一、音樂教育哲学的三大美学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提出了“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理论,并著作《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书中阐述三大美学理论对美国、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音乐教育学的发展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他就是贝内特·雷默。

1.思辨主义

所谓思辨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并非存在于音乐本身,而是音乐本身之外的其他东西。持有此观点者把艺术作为一种传播的工具,传达一些存在于艺术之外的信息,还坚持音乐体现了一种情感,要想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首先需要你去接触这部作品,并让你感知到作品之外的一些情感和思想。

2.形式主义

所谓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存在于音乐本身,而不是音乐之外的其他东西。持有此观点者坚决否认音乐与情感有任何联系,艺术是独立的,艺术作品的意义与艺术作品之外的任何意义都毫无关系。

3.绝对表现主义

雷默在其《音乐教育哲学》中提到自己的观点——绝对表现主义。

所谓绝对表现主义,其观点既不同于思辨主义,也不同于形式主义,而是取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中认为是真理的内容,但并不是两种观点简单的叠加。绝对表现主义赞成思辨主义中关于音乐和情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的观点,也赞成形式主义中音乐的价值来自于音乐本身而非音乐之外的其他。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骨笛的出土,可证实我国音乐文明的开端,距今已有近9000年的音乐文化,在如此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中,难道就没有雷默所说的音乐美学理论吗?答案是有的。

二、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思辨主义

其实对于思辨主义这一美学理论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提出,并影响中国音乐两千余年,至今仍有很多理论为人们所学习、研究,这就是儒家音乐思想。

儒家音乐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至汉代《乐记》而集大成。儒家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对人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影响,具有教化作用,把音乐当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排第二,可见音乐在当时的地位有多高。

《论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主要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中庸音乐思想。“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反映了儒家对悲乐的不满,意味着音乐只能表现欢乐而不能表现出悲哀。

《乐论》记载“夫乐(yue)者,乐(le)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一个多音字“乐”正反映了儒家把音乐归为一种情感的快乐,此外,还强调了人的心理状态。

《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及政乘,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各矣”。说明了乐与政通,艺术与情感、政治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的情感,规范人的言行,改变当地的风俗。

儒家思想形成原因:一方面,春秋战国正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在意识形态的领域里,产生了对“神”的大胆批判,从而加深了对“人”与“人”的价值认识。另一方面,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制造了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使学术文化达到空前繁荣,对形成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儒家音乐思想具有浓烈的思辨主义味道,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是思辨主义的持有者。《白氏长庆集》卷四八《策林六十四复乐古器古曲》一文中指出,“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生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斯所谓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段话就说明了其赞同“乐与政通”的观点,将“善其政”“和其情”“乐其声”放在重要的位置,认为人与社会的变化是音乐变化的内在动力。

其实,毛泽东在1942年《文艺座谈会》上所讲的“艺术要为政治服务”的观点说明毛泽东也是思辨主义持有者。

三、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这一美学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萌芽,道家学派代表老子和庄子就持有此观点。

老子所提出的“大音希声”认为最美好的音乐应该令人听起来内心和谐平静,从而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庄子主张“清静无为”,认为音乐应该是自然朴素而不华饰的,反对人为造作的音乐,音乐的美应该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并首次将音响世界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大体系,即完全自然的音响、风吹草动的声音、人的乐音。道家以“天”为本,崇尚自然,大胆摆脱礼的束缚。

但真正属于形式主义持有者的是魏晋时期音乐理论家嵇康,他所著作仅有7000余字的《声无哀乐论》注重发现并尊重艺术自身的规律性,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八次论难,将“声无哀乐”的观点论述的非常透彻。《声无哀乐论》记载:“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夫会宾盈堂,酒酣奏琴,或忻然而欢,或惨写而泣。”强调音乐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无关,不同的人听到相同的音乐之后也有不同的反应,其原因在书中也有所体现,“偏并之情,先积于内,故怀欢者值哀音而发,内威者遇乐声而感也。”他反对把音乐等同于政治的观点,也反对无视于音乐的艺术性,而坚持他自己的观点“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笔者认为,嵇康所形成的这种美学思想与他的经历有关,他是“竹林七贤”之一,才华横溢,但所处社会比较黑暗,对政府也失去信心,于是他隐居山林,寻求自由,希望摆脱旧思想的束缚,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心灵上的自由,所以,他很同情音乐作为一种工具被政治所利用,希望音乐也能够像他一样寻求自由,摆脱束缚。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大名人也是形式主义的持有者,他就是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唐·吴兢《贞观政要》记载“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闻之则悲耳,何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李世民认为悲与哀的内因在于人的心情,音乐本身与情感并无关系,的确言之有理。

李世民作为一名唐初的政治家,能够将音乐与现实的关系看的如此清楚,并大力反对音乐的政治作用,特别是对“亡国之音”的谬论进行了狠狠得批判,充分证明了他不仅对音乐有很深的了解,而且很善于执政,能够明辨是非,也许,这也是唐朝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原因之一吧!

四、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思辨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合理性和缺陷性

1.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思辨主义的合理性和缺陷性

合理性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以农为国”“以农为本”“以家庭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关系。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正符合于封建社会的文化礼制和伦理道德,用音乐来体现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也是符合于当时社会的发展,这也正是儒家思想能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一大原因,尤其是其思想“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等使中国古代音乐赋予道德伦理色彩,同时这种思想也对中国文人音乐的发展,如古琴艺术和中国道德追求产生了有利的影响,由于儒家重視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因此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地位极高。

缺陷性

儒家强调“乐与政通”,要求音乐要为政治服务,反对变革创新思想,最终导致音乐成为统治阶级教化的工具,成为政治的奴婢。此外,儒家音乐思想主要是从哲学、伦理、政治的角度出发,注重音乐的外部关系,而忽视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内部发展规律,尤其他的“重德轻艺”“反对悲剧美”的观念,更加阻碍音乐艺术自身的发展。

2.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形式主义的合理性和缺陷性

合理性

老子、庄子、嵇康等人向往具有理想精神境界的音乐,并大胆地探索音乐所特有的规律,从而给音乐自身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从这一方面讲,是有利于音乐艺术的发展。

缺陷性

过分的注重音乐自身规律,看轻音乐的教育目的,虽然音乐艺术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但世界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尤其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思想仅有利于艺术自身的发展,却对统治阶级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利益。因此,他们在当时也是站不住脚的,这也是在嵇康以后的一千余年的时间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越来越保守,越来越缓慢地原因。

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可以看出,儒家文化重人事,轻自然,追求主观精神的修养。道家文化重自然,轻人事,追求客观精神的“道”。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自汉代实行“驱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使统治者对儒家文化更是尊敬,从而使中国成为一个“礼仁”大国,加之中国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传统音乐在形式上单一,缺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必然限制了音乐艺术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从另一方面讲,中国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比西方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代表作《论音乐的美》早16个世纪,而由于时代、国度等不同的原因,导致两人有不同的命运,一个因为抗世俗世情被斩首,另一个却因为反“有情论”而声名大振。恰巧西方出现了许多世界知名的音乐家,如“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而中国到如今也没有出现一个威震世界的天才音乐家,难道与中国这两千余年来过分强调思辨主义,而轻视形式主义即轻视艺术自身的发展没有一点的关系吗?

五、思辨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对立统一

艺术需要自身的发展,正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事物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暂时的,艺术也是如此,它是沿着否定之否定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的。此外,在艺术自身发展的同时,艺术须与时代保持密切的关系,时代不同,价值观就不同,时代变化,价值观也变化,如抗日战争时期“为人生而艺术”的功利性美学理论(麦新《大刀进行曲》)就胜于“为艺术而艺术”的非功利性美学理论(《春江花月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适合于新时代发展,但又不会阻碍艺术本身发展的优秀作品。虽然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既存在思辨主义观,又存在形式主义观,但是这两者属于两个极端,都不可采取。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种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音乐美学思想,正如儒家和道家一样,他们的思想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我们应当从其对立中寻求统一。虽然他们各有利弊,但我们不能将远去的古代音乐思想成为历史的“经过音”,而应将其成为历史的“延留音”,并且还要在“延留音”的过程中注入新的元素,当彻底形成中国当代的音乐美学思想时,才能停止延留,从而使音乐美学步入下一个新的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出现一位真正属于自己的“莫扎特”。

猜你喜欢

形式主义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警惕“墙上形式主义”——制度上墙不是目的,上心才是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最危险的“违建”
反对形式主义应防止“走马观花”——不能借助道具遮掩丑相
形式主义的“外衣”
形式主义“新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