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海阳大秧歌艺术与服饰特色研究

2014-04-29吕琳

北方音乐 2014年1期
关键词:现代服装设计风格款式

吕琳

摘要:秧歌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山东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服饰的色彩、款式、质料无不透露着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随着海阳大秧歌文化的继承和不断发展,其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产生了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山东海阳大秧歌;服饰色彩;款式;现代服装设计;风格

1.引言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朝。海阳大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含民族特色,打鼓纵队、舞扇舞绸,粉墨浓妆,锣鼓伴奏,串街走巷。表现的内容有打鱼狩猎、农田耕作、小媳妇回娘家、货郎卖货等。

2.山东海阳大秧歌历史起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喜爱,海阳大秧歌大致在清朝中期达到兴盛时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当时海阳的旧县城今凤城,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临近大海海运方便,气候适宜且无大的自然灾害,人民和睦生活富裕。人们把看秧歌、演秧歌做为生活中一大乐事,从而促进了民间艺术海阳大秧歌的发展。当地还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以此可见秧歌已成为节日庆贺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俨然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也是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在1958年,众多文艺工作者对各种海阳秧歌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升,把这一民间艺术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并搬上文艺舞台,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1959年拍成电影,从此海阳秧歌跃居为全省三大秧歌之一而著稱全国。2006年5月20日,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月,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的暖场演出。

3.山东海阳大秧歌服饰的色彩

3.1 山东海阳大秧歌队伍的组成

海阳大秧歌的秧歌队伍组合多样,阵容强大,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其中有“乐大夫”、“花鼓”、“傻小子”、“渔翁”、“货郎”、“翠花”、“王大娘”、“丑婆”、“俊小儿”等等。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翠花;双人表演者——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等。

3.2 各类角色服装色彩特点

3.2.1 乐大夫

乐大夫是秧歌队伍最前面的,服装的色系因地域差异他们有多种,就现在穿着比较多的是白色、红色与黄色。白色系是穿着上下两件套,裤子下面绑着红色的邦布,衣服上有红色的镶边。一手持白色扶尘,另一手持红色令旗,头戴白色高帽,下巴戴上白色的长胡须。乐大夫的一身白色服装在一群花花绿绿的服装映衬中色彩明快亮丽,一身白色也是队伍中是唯一一个无色系,凸显了乐大夫的独特性与重要性。红色系也是上下两件套,有黄色镶边,裤子下面绑着黑色的绑布。黑色与红色的搭配非常隆重。他们一手持白色扶尘,另一手持红色令旗,头饰上有红色黄色绿色小绒球显出其威武精神。后披红色披风,使其形象更加耀眼威武。

3.2.2 花鼓

花鼓鼓手穿着明黄色的上下两件套,裤子下面绑着黑色的绑布,衣服上有红色的镶边,如图1所示。头饰上有红色黄色绿色小绒球显出其威武气势。花鼓为大红色表现出节日的喜庆与热情。明黄色服装是明度、纯度较高,是热情奔放,耀眼夺目的颜色,与裤腿上的黑色绑布搭配,明度反差大,形成了欢快鲜明的色彩对比。上浅下深的装扮体现现出开朗与自信,明黄色更凸显出了他们的活力与积极向上的节日气氛。

3.2.3 翠花

翠花的服装也是上下两件套,上衣下裤,有两个色系粉红与翠绿,如图2。其扇子、手绢、头饰都是与其相配的同一个色系。每一个翠花的穿着都是深浅明暗不同的同类色搭配,衬托出古典气质的饱满的粉红、翠绿的渐变色,着身在姑娘身上更凸显翠花们的清新与俏丽。粉红与翠绿,与亮丽的乐大夫、花鼓鼓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整个队伍有了一道道春天的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3.2.4 丑婆

手持两个淡黄色的大棒子穿深紫色或深红色的上下两件套装的丑婆,化着浓浓的大红妆,有的地方耳朵上还戴着两串火红的大辣椒,如图3。给观众逗乐是丑婆的主要任务,她们挥舞着大棒子做着夸张古怪的表情。她们身上深红色表现出了她们的勇敢火热的热情,更是表现出一点野蛮。紫色本来表现出的是一种权威、尊敬、高贵、优雅,但这里穿在丑婆身上加重了暗度的紫色表现的就是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搞笑。火红的两串大辣椒更是表现出丑婆如火的热情。淡黄色的大棒子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视觉的作用,使丑婆的形象不过于浓重从而使观众无法接受。

3.2.5 货郎

他们身穿深蓝色上下的两套装,戴着与其配套的深蓝色的大帽子,一手持红色的装饰的很花哨的花伞一手持红色的扇子,如图4。深蓝色象征着淡定,冷静,深蓝色的服装从而表现出货郎们做生意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其实在服装所有颜色中,蓝色最容易与其他颜色搭配。不管是深蓝色,还是傻小子服装的天蓝色,都比较容易搭配。淡红色的花伞与扇子将货郎的热情点燃,由于是淡红色与对比色深蓝色对比不那么强烈,使整个形象和谐又不显得单调,甚至表现出几分俏丽。有的地方系在货郎腰上的白色围裙,不仅贴切的符合货郎的身份,颜色搭配也和谐让人愉悦。

3.2.6 傻小子

穿着天蓝色的上下两件套,上身还穿着一个红色的肚兜,一手举着一串红通通的糖葫芦,如图5。他的可爱无瑕通过天蓝色体现,红通通的糖葫芦更表现出他的活泼开朗。容易与其他颜色搭配的蓝色与大红色搭配,就如红肚兜的大面积大红色与两件套的天蓝色还是形成了一种对比,达到了一种喜剧的搞笑效果。

3.2.7 王大娘

身着淡红色或淡紫色摸胸与长裙,同色系的长款上衣外套,上衣镶有淡黄色花边,如图6所示。手持与其同一色系子的扇子、手绢。淡紫色配以淡黄色的花边,紫色与黄色鲜明的色彩对比,增加了王大娘的妖娆与妩媚、整体宛如仙女,在民族传统的特色中又增添了一抹浪漫主义情怀。

4.山东海阳大秧歌服饰的款式

海阳大秧歌的服装从整体上看样式分为上衣下裤与长裙,继承了明清服装特点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融合时代特点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4.1 花鼓

简单干练的上下两件套,上衣衣长不及臀部属于较短上衣,衣身衣袖都较肥较宽松,衣身对襟用盘扣加固鼓手服装。衣领处延续清代服饰特点加一领衣,考虑到舞动时的方便把领衣与上衣一体化,用另外的颜色展示出领衣的造型,袖克夫袖口使其袖子方便活动。为了方便跳跃、打鼓在其腰上扎着宽腰带,腿上绑着绑布等,这些显出其干练、英姿飒爽的气质。

4.2 翠花

翠花身着上衣下裤,衣服的琵琶襟上有盘扣,衣身与衣袖都较肥且不收袖口,裤子也较肥。翠花们温婉、素雅的气质借由服装完美的表现出来了。

4.3 王大娘

秧歌中穿长裙的角色不多,这与其表演时时快时慢是分不开的,而王大娘是为数不多的穿长裙的一个角色。王大娘长裙至脚踝,裙身较宽松,上衣穿一抹胸外套较宽松长款上衣。长款上衣延续了系带的传统没有使用扣子。王大娘飘飘长裙为整个队伍增加了柔美的一面,而只用一处带子加固的上衣也有随风摆动的效果,使整个人显得轻盈漂浮有魅力。

5.山东海阳大秧歌服装的面料质地

海阳大秧歌的服装质料主要有纯棉质地和丝绸质地的面料两种。服装的质料,在某种情况下也能影响表演的色彩效果。丝织品和棉织品,由于有明暗不同的质感,从而丰富了海阳大秧歌表演时的色彩层次和变化。是海阳大秧歌的热情情感美感表现的淋漓精致。

5.1 棉織品

海阳大秧歌起源于乡下农村,一开始主要面料是用的都是棉织品。棉织品价格较便宜,且纯棉服装,吸湿性较强,透气性又好,穿着舒服,是实用性强的大众化面料。且织物品种繁多,花色各异,染色性能好颜色鲜艳亮丽。但棉织物也有其缺点,易起褶皱且不易恢复。

5.2 丝织品

价格昂贵的丝织品是纺织品中的高档品种,是皇宫贵族们服饰的材料,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达文化的传播海阳大秧歌的服装基本上都采用丝织品了。现在海阳大秧歌服装的丝织品主要用到绸缎和高丝宝。从价格价格等因素考虑现在的海阳大秧歌服装多用高丝宝。高丝宝是化纤仿真丝的一种传统面料,曾风行一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后由于一批仿真丝的新面料的崛起而渐渐失去了优势。如今经过织造工艺变化和染整后整理延伸又以多姿多彩的新面貌跻身市场高斯宝,销量猛增,而且销路也愈来愈多样化。高丝宝不仅有绸缎的手感柔软、外观轻盈飘逸的优点,且织纹细腻、经久耐穿。更主要的是价廉物美、易于护理等优点更是让高丝宝成为大秧歌服饰的首选。

6.结语

山东海阳大秧歌,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表演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传承,研究其艺术形式与其服装的民族特色,为了更好地传承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立足于传统文化并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服装设计风格款式
局部加热服的款式设计及其舒适性评价
Dream Bag
编织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湘西土家织锦元素在现代服饰中运用与创新
浅谈慢时尚理念影响下的现代服装设计
现代服装面料材质的选择与应用探析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