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情感之向度与维度
2014-04-29胡芳
胡芳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歌唱家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欣赏的品位在不断的提高。对于歌唱听众已不仅停留在听觉与情感交流这二方面,而是在这基础上延伸到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这就形成了生产与消费的多维需求,这对歌唱者来说是一个近乎残酷的要求。
关键词:情感;向度;维度
歌唱作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从时空角度上看它是一门时间艺术,从音乐形式的属性上看它又是一门听觉艺术,从而意识形态上分析它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假设对歌唱者的演唱成绩作一个全面综合的评价:设总分为100分,A方案计分标准为音准和节奏占30%,歌唱技巧占30%,歌唱情感占40%:B方案计分标准为音准和节奏占40%,歌唱技巧占40%,歌唱情感占20%;c方案计分标准为音准和节奏占50%,歌唱技巧占40%,歌唱情感占10%;三个计分方法的总分值皆为100分。但是其中的相位关系与计分侧重面的向度各不相同,产生的结果也将是大不为同的。A方案适用于一位成熟的歌者对演唱作品的较为科学系统全面的诠释;B方案呈现的要求适用于一个歌唱者初涉作品的练习过程;而c方案采取的计分标准很适用于声乐学习者的視唱练耳的训练检验标准。如果能把这三种现象作为对处于不同境况下鲜花的比喻,那么c类鲜花好似鲜艳无比、造型逼真的塑料花,形似而舍花香,娇艳而无生命。B类标准的鲜花好似花店里待价而沽的玫瑰,花香阵阵、诱人养眼,但好景不长,因它已离开了生它养它的土壤,等待它的只会是枯萎与损消。只有A方案的标准下的鲜花才是根植于土壤中的花朵,根深叶茂,含露点点,时到自然香。
从时间、听觉、情感这三维上分析:情感的恰到好处的、真实准确的表达方式是歌唱的终极目标,传情达意才是歌唱的真正的目的。歌唱中所要求的音准、节奏、音色诸多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为传情达意之目的而存在的种种手段而已。如何使歌唱做到准确的传情达意、感动听众、教化于人,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一是歌唱要感染人,而感染人是必须情感上能与听众产生共鸣的。故而歌者平常要不断地接触社会上各阶层的人与事,只有“痛饮生活满杯”的人才能比较准确地去表达生活。二是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与综合素养。文化积累越广博,生活经历越深厚,声乐的艺术境界才能越高,声乐的艺术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阔。三是深刻理解演唱作品的精神内涵,深挖作品歌词、字里行间来直接显现出来的潜台词,特别是歌剧作品一定要把握人物的性格、作品的时代背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外国作品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语言,在对整个需表达的作品内容做到胸有成竹,同时作品人物情节与事件所深深感动自己的前提下,方能感动听众。四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拿捏、选择作品风格所需之“唱功”,使“唱声”之功为“唱情”之目的而呼之而出、一鸣惊人,在深深的感动自己的同时去俘虏听众。在情感表达方面这点上看黄英近期出演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歌剧《弄臣(音乐会版本)》中吉尔达一角色堪称情感表达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之典范。五是加强歌唱情感表达中心理素养之培育,演唱者针对所演唱的作品认真酝酿好情绪,歌唱中做到“心中有人”而“目中无人”,忘却生活中之自我,将自身深深地融化于歌曲意境之中,使艺术中之我显现得更为准确与成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歌唱家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欣赏的品位在不断的提高。对于歌唱听众已不仅停留在听觉与情感交流这二方面,而是在这基础上延伸到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这就形成了生产与消费的多维需求,这对歌唱者来说是一个近乎残酷的要求。现实情况下,音乐欣赏者或声乐学习者总是说:“我是唱(喜欢听)西洋歌剧作品,这就是美声之风格,爱听不听”或是“我是唱(喜欢听)民族的,只有这样声音我才觉得真切与甜美”。这样的现象真可谓是“众口难调”也!
对此,我想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实行“双向调节”,因为单向压制容易使感情走向极端,走进死胡同而使有些艺术门类即将走向消亡的危途中。一是要打破所谓各类唱法的纯本位,打破门庭之内规,以作品的风格与需要,歌者可融会贯通选择适合的唱法,扫除一些清规戒律,以适合听众与时代的要求。二是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影视媒体,培养、熏陶广大听众的正确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与此同时在音响、舞美、演唱者的形体、服装、台风上做些必要的文章,也许通过这样的“双向调节”,才能同醉于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