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斜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分析研究
2014-04-29安树旺
安树旺
【摘要】目的本研究将对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所收治的21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11例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5例患者的肿瘤次全切,4例患者的大部分肿瘤被切除,1例患者的部分肿瘤被切除,1例患者在术后死亡。5例患者在术后早期表现为动眼神经瘫,4例患者表现为面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表现为对侧肢体轻瘫,2例患者表现为后组神经瘫。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未出现复发的完情况。结论在对岩斜区脑膜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其关键内容就是对手术入路的选择,目前,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最有效的手术入路就是乙状窦后入路。
【关键词】岩斜区脑膜瘤;临床治疗;显微手术;治疗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13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25-02
在临床医学中,岩斜区脑膜瘤相对较为罕见,它在脑膜瘤患者中的比例在10%左右[1]。由于该区域的外科手术空间相对较小,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对重要的血管以及神经造成损伤[2]。轻微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患者的病情进展较为缓慢,当其肿瘤广泛生长或体积较大时方可得到确诊,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难点[3]。本研究将对我院神经外科所收治的21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所收治的21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例男性,17例女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31-69岁,平均年龄为48.8岁,其病程为1周-7年,平均年龄为2.4年。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1例患者在入院之初没有明显的症状,2例患者的入院原因为三叉神经刺激症状,3例患者的入院原因为肢体活动不灵,6例患者的入院原因为面部麻木,4例患者的入院原因为耳鸣,5例患者的入院原因为重影、视物不清。
1.2方法
1.2.1影像学检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MRI检查以及增强检查,其检查结果表现为T1信号或稍高于T2的信号,其增强效果十分明显。在所有患者中,有8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5-6cm,13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2-4cm,9例患者的海绵窦受到累及。
1.2.2手术治疗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来进行治疗,其中有18例患者采用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3例患者采用枕下乙状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选择双骨瓣开颅的方式,将岩骨至半规管的骨皮质磨除后,向后颅凹以及中颅凹的岩骨嵴行弧形磨除,磨除颞骨岩部骨质达手术操作所需。本研究中,有l例患者在术前行栓塞。
2结果
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11例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5例患者的肿瘤次全切,4例患者的大部分肿瘤被切除,1例患者的部分肿瘤被切除,1例患者在术后死亡。5例患者在术后早期表现为动眼神经瘫,4例患者表现为面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表现为对侧肢体轻瘫,2例患者表现为后组神经瘫。
术后对患者行3个月-2年的随访,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未出现复发的完情况。本研究中,不完全眼动神经瘫痪的3例患者在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恢复,2例眼动神经完全损伤的患者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未恢复。在面部神经功能障碍的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恢复,1例患者经过治疗后仍未恢复,2例行后组神经瘫痪术的患者在术后1周完全恢复,2例对侧肢体轻瘫的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在1个月内恢复。本研究中有5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行γ刀治疗。
3讨论
一般情况下,岩斜区脑膜瘤的生长位置相对较深,其临床症状较为轻微,病情的进展相对较缓,当期肿瘤的生长较为广泛或体积较大时方可得到确诊[4]。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通常还伴有脑干压迫症、颅内高压症状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手术难度。
在对岩斜区脑膜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前,头部MRI检查对其治疗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检测过程中的T2信号,它是术前判断患者手术难易程度的主要依据。根据MRI检查结果可以将此类患者分为3类:①肿瘤与脑干之间的蛛网膜下隙消失;②肿瘤与脑干之间存在蛛网膜下隙;③脑干中的软脑膜被肿瘤浸润。这三类情况对患者的手术难易程度判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脑干软脑膜与肿瘤之间的界面不存在时,强行对其进行剥离就会对脑干造成一定的挫伤,当脑干中的软脑膜被肿瘤浸润时,强行对其进行剥离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脑干缺血的情况。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采用乙状窦前入路的方式来进行手术治疗,由于患者的颞叶抬起不充分,手术过程中肿瘤出血較多,肿瘤与脑干之间存在共同供血管,对手过程中对血管存在一定的牵拉。患者在术后出现了肺内感染以及呼吸减弱的情况,再加上患者的年龄较大,在出院后死亡。在对肿瘤较大的患者进行治疗室,在术前可以对其给予适当的引流处理,以此来减少所述过程中对脑部组织的牵拉,为手术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对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一直备受争议,乙状窦后入路因其具有快速到达病灶部位、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综上所述,在对岩斜区脑膜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其关键内容就是对手术入路的选择,目前,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最有效的手术入路就是乙状窦后入路。
参考文献
[1]赵江,孟庆虎,于春江,等.颞枕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4):304-306.
[2]张建,张良,林涛,等.岩斜坡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10):1019-1021.
[3]张激扬,王连仲,吴安华,等.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1):61-63.
[4]厉春林,李小玲,刘莎莎,等.47例岩骨-斜坡区脑膜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5):3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