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报道何以动人?
2014-04-29陈冰凌
陈冰凌
2013年,广播新闻专题《破解沙产业盈利难题—— 一家沙漠电厂的低碳之路》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以展现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在大漠10年低碳经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专题,因题材的重大性和表达的独特性而受到评委们的青睐。从大的范畴来说,这篇新闻专题仍然属于经济报道。一直以来,经济报道始终因为其内容专业性强,缺乏故事和人情,无论是播出效果还是在评优评奖中,都很难抓人耳目。特别是广播媒体,作为唯一非视觉媒体,又具有线性传播的特点,做经济报道更是没有优势。回过头来再看这篇新闻专题,在很多方面的挖掘和处理都不够成熟和专业。本文试从报道的得失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做好经济报道特别是广播经济报道。
一、讲给谁听——关于报道对象感的问题
经济报道由于专业性较强,在报道中难免夹杂一些较多的专业术语。那么,如何区分一篇经济报道与一篇经济论文呢?这不仅需要报道者有足够专业的知识,而且更需要报道者具备准确的对象感。广播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媒体,经济报道更需要简洁、明白和贴近。首先,要把专业术语的使用几率降到最低,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即可,不必为显示自己的“博学”而有意无意地堆砌术语。对于必须涉及和使用的专业术语,一定要解释得清楚明白。在这篇报道中,专业术语并不少,对报道的核心概念“三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解释中,报道这样表述:“所谓‘三碳经济模式,就是指先在沙漠里种植沙柳等沙生灌木,实现碳吸收,再以沙生灌木平茬之后产生的生物质为原料发电,实现碳减排,最后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生产螺旋藻等蛋白质产品,实现碳捕集。”这个表述虽然基本上说清了“三碳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对核心词汇——“碳”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释。这个“碳”虽然不是什么新鲜词,但一般的老百姓了解不多,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对这个词的了解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对整个报道的理解。其次,经济报道要体现贴近性。经济虽然有时感觉艰涩,但其实与普通人生活关系密切。经济报道只有讲清楚和百姓生活的关系,才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 “中翻中”的能力。在这篇报道中,环境治理、清洁能源等元素和百姓生活密不可分,但报道没有在这方面点透说清,整体缺乏贴近性和亲近感。
除了要有深入浅出的意识和功力,报道还需要有专业的技巧。这就涉及到讲给谁听的另一个问题:如何区分广播经济报道与其他媒介经济报道?广播媒体有自身独特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如何用广播的特有形式去表现经济报道?第三,广播的经济报道需要更多地用声音、用比拟制造形象感和画面感。沙漠创业的艰难,包括一些采访交流的现场,这些都需要恰当的、有策划感的音效、场景音响去表达,但这些细节在这篇报道都没有足够的重视与设计。同时,对数字等概念化的内容要更多地做形象化的比拟,使其更好理解。比如,报道中提到,2006年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开始并网发电时,机组满产可拉动抚育各类沙生灌木林地100万亩,年发电上网量可达1.8亿度,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25万吨。这里,100万亩、25万吨等数字如果有形象的借比,会让听众对报道有更好地理解。
二、怎么去讲——关于新闻叙事和话语体系的问题
一篇报道的成功,核心是要见人见物见精神。这篇作品的采访过程和经历非常难忘,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董事长李京陆和他的沙漠电厂在大漠中十年创业,非常感人。但当报道播出后,我们也问过很多人的感受,大部分人都认为报道内容题材重大,很有意义,但说到感人,却并没有太深切的感受。无论是何种题材和体裁,一个报道不能打动人,它的传播效果就不会很好,即便是经济报道,也概莫能外。
为什么不动人?因为没有好听的故事。很多人都对这篇报道的开头印象深刻。报道的开始以李京陆作为中国唯一的企业代表参加里约可持续大会受到国际关注为切入点,这样的处理把报道内容变成了一个人的故事,首先是非常吸引人。但这种讲故事的风格在全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李京陆在创业中的一次次满怀希望、一次次遭遇失败、一次次峰回路转,这些内容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每一段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但报道重于描述事,把人的故事隐藏在了事的背后。对于一些故事的细节,如宝日勒岱给李京陆缝制蒙古袍和献哈达等就没有很好地抓住并展现。报道将这些一个个的好故事隐去,代之以理性的叙述和点评,让人们对报道内容缺乏足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报道在采访之初,就认为经济报道要凸显意义和专业性,没有把故事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显得死板,这对于广播作品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不动人?因为没有细腻的人物内心世界展示。仔细体味李京陆的内心,就会发现他是企业家,更是诗人、理想家。一般的晋商到内蒙古经商是3年一结账,李京陆却说他要30年一结账。说到底,最终让他做出决定并坚持下来的原因,是他始终追求的英雄主义气概和浪漫主义情怀。但报道缺乏对人物心路历程的追问与细腻刻画,使得李京陆和他的团队的形象始终高大而不丰满,可敬却不可亲。新闻因故事生动,故事因人而动人。在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不细腻、不成功,使作品难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