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时政新闻仍为主导
2014-04-29孟凌霄
孟凌霄
时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它的涉及面很广,只要能上升到政治层面的,各行各业各方面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时政新闻,小到民生问题,大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时政新闻历来是各级党报的重中之重,而作为都市报,时政新闻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实践中,如何做好时政新闻,让新闻更贴近群众,仍然是都市报当前应努力去做的功课之一。作为都市报常年处理本土新闻的一线编辑,结合《北方新报》近年来的探索,在此也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在报纸的版面安排中,时政新闻往往会被放在最靠前的版面。党报自不必说,就是各种综合类报纸亦是如此。《北方新报》在2012年之前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内蒙古·综合》版。一版报道重要的时政新闻,二版为一版的延续,报道的范围和内容更广更细。在2013年改版后,一版为半封面版,除了导读、图片新闻和首席话题外,不再刊发其他新闻,而二版则囊括了此前一、二版的内容。改版后的二版分量更重,本地时政新闻报道全部在二版呈现。
在当前各种新媒体日益崛起的新媒介环境下,读者有了更多获知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鉴于时政新闻固有的政策性特点,要想弱化其生硬面孔,就必须在采编环节下功夫,尽量找出新闻爆发点和点睛之笔,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正是基于此,都市报作为大众化报纸,报道时政新闻更应该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特点,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报道新闻,让“硬”新闻变“软”。
当前社会处于快节奏时代,走马观花成为大多数人的读报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北方新报》从创刊时起便确立了大信息量的原则,即时政新闻不刊发冗长的消息,一律以短小精悍的“干货”见报。当前《北方新报》的《内蒙古·综合》版在没广告的情况下至少刊发10—12条稿件,加上三四条一句话新闻,一个版最多能刊发十五六条信息,而通常情况下最长的稿件也只是五六百字,短的则一二百字。这就对时政新闻编辑的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把关上,还要看选稿编稿能力。时政新闻编辑每天会接收大量的稿件,必须对稿件的新闻价值进行甄别判断,哪篇稿件价值更大应该突出处理,哪篇稿件新闻点未挖掘出来需要继续加工,都是时政新闻编辑每天要做的工作。
都市报时政新闻篇幅短小,标题要求尽可能简洁、准确、生动。“看报看题”,读者浏览新闻首先是看标题,标题有了吸引力才会继续看下去。标题最重要的是对新闻点的提炼和概括,要把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做到标题上。举例子来说明,《北方新报》2013年10月23日报道,内蒙古决定从2013年至2017年每年为低收入农牧民免费供应冬季取暖用煤。这个好消息,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怀,应该加以突出报道。 在制作标题时,根据《北方新报》的特点和内容的突出点,我们最后制作标题为《每户免费供应1吨煤 我区让低收入农牧户温暖过冬》,标题包含了受益对象、政府目的、供应数量等,信息含量较大。再如,《北方新报》2013年10月30日报道,内蒙古于10月21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盟市及时调整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调整后的失业保险金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有变,对于失业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该新闻一是传达了政府政策的变化,二是具有很强的服务性,根据当天的稿件情况,该稿被放在头条位置刊发,标题为《我区调整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最高每月1080元》。此外,如我区首次制定高寒高温岗位津贴支付标准、我区最高补助300万鼓励羊绒自主品牌走出国门、呼和浩特新建盛乐国际机场:可起降空客A380、我区今年预计粮食产量可达525亿斤、内蒙古有望成为中国新棉区等近期的重要时政新闻,《北方新报》都进行了重点报道。
有人认为时政新闻是都市报的“鸡肋”,枯燥乏味、毫不生动,笔者却不敢苟同这种看法。没有时政新闻的都市报,岂不成了街头小报?又有何权威性及吸引力可言?笔者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时政新闻引领了一张报纸的定位和方向。因此,无论从报纸的新闻含量来讲还是从运作层面来看,时政新闻都是综合类都市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报时政新闻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单位:北方新报社)
责任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