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现象”价值传承动力机制研究

2014-04-29唐动亚郭家玉

理论观察 2014年1期
关键词:传承动力

唐动亚 郭家玉

[摘 要]“最美现象”迸发所体现的“最美精神”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回归,是对社会本位的回归。“最美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现,是社会自我批判的再现。“最美精神”价值传承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合力推动;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合力推动;需要个人心理和生理的合力推动。

[关键词]最美精神;传承;动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28 — 02

一、概论

近年来,以“最美人物”为依托的“最美现象”在华夏大地竞相出现。这种迸发集中表达了人们对“最美精神”的渴望。这种迸发展显的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回归,是在社会批判的基础上对社会本位的回归。

上善若水任方圆,厚德载物已成刚。“最美”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平凡却又出人意料的善良行为的赞美。“最美现象”体现了人们内心的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期许,体现的是良心、责任和奉献。“最美现象”所激发的民间向善之风,是荡涤当前信仰迷失、道德失范、利益失衡的良药。伴随“最美现象”出现的“最美人物”是来自最基层的道德标杆。

二、“最美现象”成因论

浮躁的时代,人们需要寻找时间,净化自己的心灵。“最美现象”是在社会自我批判基础上,对社会“恶”的一种修复。“最美现象”是一种必然,是社会群像,是社会趋势。

“最美现象”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回归。百行德为首,百德善为先。“最美现象”展现的事迹和品德,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积淀,根本的力量来自于人们对善良品质的强烈认同。“最美现象”是人文土壤、历史积淀的结果。

“最美现象”是对社会本位的回归。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个人践行“最美”,社会公众发掘“最美”。人们自发地参与到发现美、传播美、弘扬美的队伍中来。媒体以自身的平台传播“最美”。这些是社会对“美”的渴求的体现。政府和社会以行动表彰“最美”,强化了“最美”效应。

“最美现象”产生的自主性,发掘的自发性,宣传的自觉性,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觉醒、道德自主。“最美现象”发于基层,根深叶茂。

三、个人、社会和政府合力论

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的重要力量。光荣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面对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和矛盾,这些最美的人、最美的心灵的出现,能够激发全社会大力弘扬向善风尚,促进社会正能量的整体输出,推动社会正义、正气的持续增长。

个人创造“美”,社会发现“美”,政府表扬“美”,进而形成“最美现象”常态化机制。

“最美现象”价值传承需要个人文化自觉和道德自省。社会道德水平与个人道德行为休戚相关。个人道德行为的善流可以聚集成社会道德文明的滔滔大海。个人能在道德上有所作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和塑造就有了夯实的基础。“最美现象”价值传承需要坚持传承主体在民的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依赖民众主体参与的原则,强化群众的主体地位。“最美现象”价值传承,能够净化人心,使每个人争做精神富有的实践者。

“最美现象”价值传承需要社会践行“最美现象”常态化。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遵守和践行。“最美现象”价值传承需要在社会上保持“最美现象”学习宣传的常态化,以确保“最美现象”对人们影响的持久性,增强人们对“最美现象”价值的社会认同;“最美现象”价值传承需要运用文学、美术、影视、舞台艺术等各种手段塑造“最美人物”丰满的形象,使“最美精神”进入人心;“最美现象”价值传承需要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和新闻、广告等传统媒体,寻找、发现和传播“最美人物”,增强“最美人物”的社会影响。“最美现象”价值传承中利用公民力量,使公民成为发现和传播“最美人物”的主体。公民的主体参与,有利于提升公民培育“最美精神”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最美现象”价值传承需要公权力推动“最美现象”实践活动常规化。“最美现象”价值传承需要公权力的渗透和引导,依托公权力扩大“最美人物”的示范效应、涟漪效应。公权力要为“最美人物”出现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如建立“最美人物”的表彰奖励制度,设立时代楷模关怀基金。其他公权力,如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应发动组织社会各界关爱英模,为英模及其家属办实事、送温暖。公权力在“最美现象”价值传承中的常规化建设,使“最美人物”在“最美精神”传承中起到点石成金、汇流成河的作用。公权力依托自身建设,创造出更多“最美公务员”,进而提升公权力在“最美现象”价值传承的效用性及边际效应。

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合力论

“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需要经济的引导力。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发展到某种程度,就会促使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的产生。另外,发生学也认为,任何一种社会道德都源于个人利益及其利益实现的需要。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细致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个人利益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导致道德关系异化。人们容易产生道德困惑、道德模糊、道德冲突、道德失落,是非观扭曲。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同时,就包含了在道德上的根本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也必然随之日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同时,“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需要政治的规制力。政治与道德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有了政治就有了道德,有了道德就有了文明的社会、文明的国家。人类道德发展到今天,有一个重要演变,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对待。如今许多公共问题,表面看是人们的公德缺失所引发,但本质上,这种失序的源头是来自于公共领域的治理乱象,尤其是公权力的不作为与乱作为。只有加强公权力治理,提升政治的规制力,提高公权力掌管者的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

“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需要文化的重塑力。社会风尚重在培育。社会风尚的培育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和推动。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是知识”,“知善乃能行善”。通过文化重塑,感染社会舆论,推进“最美现象”的践行。在全社会大力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最美现象”的价值继承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尤其要从当地的文化渊源和群众的精神现状出发,进而把“最美精神”转化为广大市民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自觉行动中。“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需要加强专家“最美现象”理论研究,努力形成“最美现象”价值传承的良好文化生态。

“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需要社会的整合力。社会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来认识自身。在社会自我批判时期,社会主体以自身在历史发展中的需要和利益为标准,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反思。而道德却以社会为基础,伴随着社会生产而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在传统道德下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道德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主要因为中国的社会生产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当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稳定以后,它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为了推动“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需要激荡社会的整合力。推动“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需要不断改进“最美人物”的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和社会道德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最美人物”选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需要积极落实打造一系列有利于“最美现象”传承的社会主题活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最美现象”价值传承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社会整合推进“最美现象”价值传承。

五、个人心理和生理合力论

“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需要个体心理的调适力。“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需要个体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个体心理健康可以使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心理自觉行为。个体内心的宁静、和谐是“最美现象”价值传承的个体心理标准。个体心理健康重在引领,需要理论指导,需要可信可学的榜样。提升个体心理健康需要在遵循公民道德建设规律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以群众观点、群众语言、群众视角为依托,通过个体心理层面推动“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

“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需要个人生理的内驱力。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道德厌恶起源于生理厌恶。现代人类拥有一个先天的厌恶评估系统,该系统能对污物信息和不道德信息进行自动化加工并作出相应的拒斥反应。在道德厌恶情绪启动下,个体存在去污心理倾向。“最美现象”的价值传承需要培养人的生理方面的正确向上的喜好。

六、结束语

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各种因素的合力推动;一个社会的良好秩序,需要各种力量的合理配置。一个从善如流的社会,才是一个幸福美好的社会。每个人践行“最美现象”,推动“最美精神”的传承,才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之一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社会,自由意味着每个人应该拥有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全面意味着每个人应该享有更健康的生活状态。每个人的幸福应该以其他人的幸福为基础。一个社会、一个群体,只有一个人、部分人、一个群体、部分群体幸福,那这个社会、这个群体是不健康、不健全的社会、群体。少数人的幸福也只能是不会长久的幸福。“最美现象”本质上就是牺牲自己,不计个人得失,以给他人带来幸福为理念。“最美现象”的发生和扩散助推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化和实践化。

十八大从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价值评价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现实生活,根源于中国几千年文明,根源于新中国思想文化建设。检验社会价值评价的标准是实践,而价值评价又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驱动力。“最美现象”的发生和扩散助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和实践化。“最美现象”的发生和扩散更加证明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最美现象”的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伊·谢·康.伦理学辞典〔K〕.王荫庭,等,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2〕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5〕 方世南.主体道德自觉:价值、功能与实现途径〔J〕.江海学刊,2001,(06).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传承动力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初恋未必能成为学习的动力
兴和动力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