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课题研究

2014-04-29邓小宇

西江月·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环境教育生物教学生态环境

邓小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现实的环保问题仍然令人堪忧。一大批教育者认识到必须结合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环境;环境教育

在各学科教学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一些专业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环保知识的传授并不是环境教育的有效手段,需要长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以此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并让学生投入到环保实践中去,通过走向社会、直面生活中的环保问题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良好的环境道德形成和发展的目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使学生学会: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而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一、充分挖掘生物教材内容,开发校本课程,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有着优美的环境,有着适合生物生存繁衍的空气、水…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已有的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接受环境保护知识。

例如:在讲解水污染与疾病的关系的时候,需要结合“饮食卫生”、“传染病”等知识;要深化对于“呼吸系统”的教学工作,就要对大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讲解;通过“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的教学工作,则能够将有毒物質(如农药DDT等)是如何通过食物链、导致破坏生物资源、浓度逐级放大、危害人类健康的这一道理教授给学生等。同时,要让学生有全球意识,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了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涉及到“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问题”、“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与紫外线辐射的危害”、“酸雨及其对环境的破坏”等等。另外,“生态平衡”问题将是教学中的重点,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据,并通过我国黄土高原生态平衡被破坏成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的历史教训去深入了解中国目前的现状:全国城市大气降尘和颗粒物超标问题和被列为世界上污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污水排放总量为340亿吨,每年排废气量为7万亿立方米。一旦学生被这些数据所震撼,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

二、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力度,组织社会调查,长期进行生态理论教育

学生参与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教育者的带动和示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的去学习、动手,切忌“放羊式”的教育意识。同时,由于社会实践不同于课堂教育,更为直观,具有感官刺激,比课堂说教效果更立体,更易理解、接受,所以学生的兴致会比较好调动,但教育者也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和玩耍心理。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周围水资源被污染的程度,并进行研究性学习。尤其是在撰写社会调研报告阶段,教师要是能够给予悉心的指导,学生就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甚至对于自己所在的地区周边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在参与拣拾垃圾、清洁公共设施等行动中接受到了真实的生态教育,再与课堂上的理论相结合,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将保护环境化作自觉的行动。

三、加强环境教育宣传力度,开拓宣传渠道,尽快形成环保风尚

“全社会的人都关注环保,参与环保”是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一目的要想实现,就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我们可以利用板报、橱窗、广播等传统媒介,也可以开拓渠道,采用网络、短信、微信等新媒介,加大力度,促使人们形成环保意识。学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就环保作为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还有的学生会将环保意识带到家庭生活中,影响自己的亲人,从而使得环保成为一种风尚。学生也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如有的学生就提出坚决抵制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倡导消毒筷子、菜篮购物等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白色垃圾。还有的人认为,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周围人群的环保意识,就是要敢于在行动上劝阻破坏环境的人,就要高调宣传环保的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从而让社会形成合力,达到人人重环保的良好氛围。

四、立足生物教学,充分认识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

1、培养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养

生物学科具有其特有的规律,它与生态德育有着密切的理论渊源关系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生态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养成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生物学理论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的意义在于用理论思维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认识自然。可以说,学生是否有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观念是生物学科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也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自然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就是要让学生得到自然生态景观美、生命过程美、生命本质美的体验。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者也要考虑学生的生态道德能力培养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育者可以通过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人们采取的相应的环保措施等内容来让学生深入的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促进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在上个世纪,生物科学和技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和进步,对人类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冲击,各类遗传基因技术的应用,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遗传育种、基因诊断和治疗、克隆技术等,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科学已经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领头学科之一。但是,当生物科学带给对人类巨大变化的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科学进步是一柄双刃剑,存在着人类伦理、生态危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待不同的问题,要采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这样才不会走向极端。同样,从人们自身来讲,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要还有足够的热爱和敬畏。在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谋福利时,也要考虑科学技术发展存在的隐患和危害,对其负面效应要预防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祖荣.将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生物学教学,1998(1).

[2]周谷平,孙朝阳.视野中的生态德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7).

[3]文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

[4]周谷平,朱绍英.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之关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猜你喜欢

环境教育生物教学生态环境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高中生物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实验教学实践探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