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014-04-29李兰玉
李兰玉
【摘 要】要有学习的动力,关键在于对学习有没有兴趣。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就会观察力敏锐,动手能力增强,想像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本文从“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认识身边的科学成果,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开展科学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农村优势,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探究过程中”这六个方面谈谈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激发;农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的学校是最偏远的山区小学。学校科学的教育受观念落后,师资不足,设备短缺、陈旧等因素的影响,科学课得不到高度的重视。没有专门的科学课教师,没有实验室,没有专门的学生活动场所等等。这些或多或少制约着科学课的发展,学生也没有多少兴趣。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各有方法和措施。我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注意努力做好以下幾点。
一、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这样他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把真诚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为他们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有助于发现新问题,激发潜能,主动学习。把科学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学生就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想象。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水珠从那里来》一课时,我将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有许多小水珠)展示在学生的面前。问:“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那里来的呢?”这时,马上就有人顺口答到“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如果将这种行为认为故意捣乱而马上给于一顿训斥,或者“不屑一顾”、“板着脸孔”、“挖苦讽刺”,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逃避、反抗的情绪。即使学生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也切不可“挖苦学生”、“不理不睬”、“满腔怒气”,这样会大伤学生兴致。教师对学生的答问,无论对错都要耐心倾听,认真评价,多鼓励。如“你的想法很不错”、“你能积极思考很好”,以使他们得以身心的放松。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二、认识身边的科学成果,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实际。如:学习探究磁铁的性质,知道同级磁铁相互排斥、异级磁铁相互吸引后让学生找一找在生产和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磁铁的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性质。还可以做一个小调查,调查科学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带来了什么方便?如:农业上,科学种田、农业机械化,农民省力又丰收。生活中,家用电器带给人们方便又丰富了生活:洗衣服洗衣机来帮忙,做饭又有电饭煲、电磁炉电炒锅,大热天能喝上冰凉水,天天可用太阳能热水,晚上坐在沙发看看电视新闻、看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在学习中,多媒体进了我们的课堂,远程教育、电子白板带给我们无穷的知识等等。
还可以美化班级环境。如:在墙上挂科学家画像及名人名言、教室里养花、介绍一些通俗易懂的科学小常识等。从中发现学习科学的乐趣。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激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意识。让他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具有大胆想象尊重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开展科学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实验是尊重客观事实,验证事实道理的有效方法。通过实验,很容易让学生感知和接受,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实验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中的《磁极的相互作用》这一课时,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两辆小车分别装上条形磁铁,把其中一辆放在光滑的平面上,手拿另一辆去接近它,叫它跑它就跑、叫它回来它就回来。这个实验引起了每一个学生极大的好奇心,真想马上来试一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动”是儿童的天性。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实践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科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看到了刚才老师做的实验后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并且很想探个究竟。此时,我给学生安排了分组实验:每组提供的材料一样都是两块条形磁铁和一根细线,指定好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当今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的过程。科学课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这一独特的科学性质更需要学生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总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科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学好科学的愿望。
四、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无法探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切不可用自己准备好的问题去代替和限制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科学课必须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的启蒙,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自我中发现,在自我发现中探究,在自我探究中获取科学知识。如小学三年级下册《植物茎的作用》一课,对于“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这一问题,老师一般都会预测。验证性实验,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预测确定一个研究方案用实验进行验证。研究的重点是结果,结果出来了就算完。相反,探究性实验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发现。比如,老师只需抛出课题,让学生研究有关“植物茎的作用”这个问题至于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研究中有无新的发现,每个学生,每个小组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方法,教师不做统一要求。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材料和必要的指导。结果,学生不仅想到“植物的莖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有的学生还发现植物的茎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有的发现植物茎的运输快慢与气温有关、与植物体有关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意外发现也不断生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让他们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讲解有效得多。如:《蜗牛》一课就应该让学生到室外找蜗牛去观察并记录好,发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谈论、交流、汇报。这样学生能充分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五、充分发挥农村优势,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的活动课要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小天地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大自然中美丽的山川、流水、云彩、飞瀑、大海、花朵、虫、鱼、鸟、兽等,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是科学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生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是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多种渠道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如《植物的根》一课教师可把准备好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的根带进课堂,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认识根有直根、须根、贮藏根。采集动物、植物做成标本。采集各种各样的叶制作标本、制作叶画。自制实验器材。动手做小制作:自制小水车、简易的小孔成像装置、自制不倒翁、土电话、制作指南针等等这些小制作制作简单、活动安全材料也比较好找,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最高。开展课外小实验、观察活动,如:《探究根的作用》、《探究茎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简单的实验观察:种一棵“玻璃翠花”,浇上红水。《研究水的蒸发》也可以在家里做对比实验等等。
因地制宜开展好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再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教学三年级《寻访小动物》这课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到田野与小动物亲密接触,仔细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外形特点、做什么活动等等,做好观察记录。然后交流总结等等。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使学生学到了不少教材中学不到的知识,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教师参与到学生探究过程中
科学学习的“自主探究”不等于“放手探究。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亲密的伙伴,在科学课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并认真指导学生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有效探究,教师要随时把握学生的探究动态,及时给予激励或有效点拨。
在科学课堂上的探究教师必定会参与,可是参与课外的探究活动就可能会忽视。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探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科学探究的课外延伸,日益被广大科学教师所重视,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科学老师布置的课外科学探究延伸活动,学生参与率不高,达成度甚至为零,以至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流于形式,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有主观的有客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作为一线科学教师,在亲历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意识到小学科学课外探究的重要性。种植和饲养活动是小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所以我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内容时,和学生一起在校园的一块空地上种植凤仙花来实践观察。植物生长发育需要水、养料这些对于农村孩子,他们是知道的,所以学生们经常给施肥、浇水。除了这些我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来观察并各自做好观察记录,在前三周里交流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如:凤仙花破土而出的时间、刚出土的凤仙花的样子、茎的颜色、叶的样子等等。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内容时,和学生一起饲养蚕宝宝,带着学生到野外找桑叶喂养蚕宝宝。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有效探究,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探究兴趣。像这些长期观察活动的开展我们的课堂是满足不了的;又如观察水在自然条件下的蒸发等,短短的40分钟课堂时间也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这些实验,教师显得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教师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将学习活动不断地延伸到课外。并且,老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课前的科学探究活动能使学生为课堂探究活动做更充分的知识、思想准备,而课后科学探究活动则能使学生的认知、思维获得更进一步的拓展提升。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它丰富了学生探究知识的途径;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眼界和思路,培养实践和创造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目的,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就是一种负担,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在科学课中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科学的学习活动中,才可能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寻求真理,积极地实验、观察、思考,主动探索科学知识,以科学的思想解决问题,让科学课有趣,有意义。农村学校虽然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小学科学课很难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进一步的探究、扩展活动更是难以开展。但是,农村小学开展科学活动却有着极大的优势,因为学生身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等。广阔的田野,悦耳的虫鸣鸟叫,都为科学课活动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只是需要我们老师用心去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感知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