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曼糯古茶山考察报告

2014-04-29陈红伟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3期
关键词:布朗族

陈红伟等

摘要 通过对曼糯古茶山及代表性古茶树生存状况的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古茶园覆盖面积、生境及管理状况,采访当地布朗族茶农,了解濮人栽茶历史,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挖掘当地文化元素,保护与开发当地古茶山,发展农村旅游第3产业工作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古茶山;古茶树;曼糯;布朗族

中图分类号 S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3-04167-02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ncient tea mountain of Mannuo and survival status of representative ancient tee tree, the coverage area, habitat and management status of local ancient tea garden was obtained. By interviewing local Bulang minority tea farmers to get to know tea planting history, and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data to conduct analysi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utilizing local culture elements, protect ancient tea mountain and develop rural tourism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ncient tea mountain; Ancient tea trees; Mannuo; Bulang minority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茶区海拔在1 000~2 000 m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发育。勐海同时也是举世公认的“古茶树”之乡,据2010年古茶树资源建档统计,全县有古茶树资源3 200 hm2,分布在11个乡镇[1],其中勐往乡曼糯古茶山133 hm2。此处茶树覆盖面积不大但由于古茶树苍老而倍受关注。2013年10月12日开展了对该地的调查工作,现报道如下。

1 曼糯古茶山概况

勐往乡位于勐海县东北部,东连景洪市,南连勐阿镇,西和北与普洱市澜沧县交界,东北与普洱市思茅区接壤,自古就有一条茶马古道联接勐海与澜沧、思茅等地,是勐海茶区通往普洱府乃至省城昆明的主要交通线路之一。勐往乡政府驻地勐往坝子海拔780 m,距勐海县城78 km,交通方便。全乡总面积488 km2,海拔在550~2 345 m之间,除了16 km2的勐往坝子之外,其余大部分是山地。茶叶是当地山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占地总面积600 hm2,其中古茶园面积133 hm2,主要分布在曼糯古茶山。

曼糯古茶山位于勐往坝子西北8 km,有一条狭窄的乡村陡坡公路联接勐往、曼糯直到澜沧,可通拖拉机或越野车。古茶山面积共133 hm2,海拔在1 100~1 300 m之间,土壤为砖红壤或红壤,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5 ℃,年平均降水量1 300~1 400 mm,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但与勐海县其他古茶山不同的是,曼糯古茶山的植被较差,高大的乔木型茶树较少,古茶树多为小灌木型,多生长在山中和杂草丛中以及百姓的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

2 曼糯古茶山的种茶历史

古茶山分属于勐往村委会曼糯大寨、曼糯上寨和曼允村委会曼糯中寨3个民族村寨,其中布朗族有150户600多人,是勐往乡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曼糯大寨是古茶山的中心,也是当地最古老的一个寨子,现有村民107户423人,全部是布朗族人。而曼糯上寨和曼糯中寨是布朗、拉祜、傣、彝、汉等民族共居的村寨。

通过走访曼糯大寨多名布朗族村民的方式开展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中对布朗族迁徙历史、线路的记述,对曼糯布朗族及其种茶历史整理如下。

远古布朗族先民南迁经过勐往乡往南到达今勐混坝子,进入布朗山。少部分人留在了勐往曼糯一带,至今已有1 000多年。据历史文献记载,西双版纳一带在西汉时期是古哀牢国的一部分,而布朗族的先民古濮人是古哀牢国的主要民族之一。东汉三国时期,古濮人因躲避战乱而再次南迁,从滇中、滇西一带进入了滇南的普洱、西双版纳甚至前出到了中南半岛一带,至今已有1 800多年[2]。从澜沧经过勐往曼糯进入西双版纳勐混、布朗山一带是古濮人主要的迁徙路线之一。因此勐海县布朗山乡现是中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地,共有30多个布朗族村寨,居民1.1万人。而滞留在曼糯乃至整个勐往乡的布朗族至今尚不到1 000人。

布朗族的先民古濮人有“古老茶农”之称,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3]。古濮人有漫长的迁徙历史,但无论迁到何处,种茶的传统仍一直保留着。在一地建寨的同时,就要在附近山谷种植茶树,以此作为生存的基础[4]。因此曼糯古茶树大部分应为人工栽培。千百年来,茶叶一直是布朗族村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作物之一。除了自己饮用之外,布朗族村民还将茶叶带到勐往坝子或勐海坝子与其他民族交换食品及日用品。民国时期还有茶商马帮到曼糯收购或以物交换茶叶的商业活动记载。近年来曼糯古茶受到了茶商及茶叶爱好者的追捧,已有制茶企业将曼糯古茶山作为优质古树普洱茶原料基地,派出技术人员长期在曼糯指导生产并收购晒青毛茶原料。

3 代表性古茶树

具有1 000多年种茶历史的曼糯古茶山占地面积约133 hm2,其中相对集中、连片的古茶树约66.7 hm2,茶树密度在450~1 500株/hm2之间,均属于普洱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另外,在村民的房前屋后也零星保存着有多株古茶树,布朗村民在自家的晒台上就可以采摘茶叶。

曼糯古茶山至今尚零零散散地保存有数十株树龄在300~500年以上的苍老古茶树。最具代表性的植株为勐往曼糯古茶树1号,属于普洱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大叶类,位于北纬22°24′36″,东经100°25′01″,曼糯大寨荒山坡上的杂草丛中,海拔高度1 272 m。树型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6.8 m,最大干围(距地面0.25 m处的周长)1.77 m,距地面0.25 m处分成2分枝,围粗分别为1.20和1.05 m;树幅5.7 m×5.1 m;芽叶色泽黄绿,芽叶茸毛多,叶片平均长宽为18.4 cm×6.8 cm,叶脉12~13对,叶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叶质硬;花冠直径4.8 cm×3.8 cm,柱头3裂,花瓣7枚,子房茸毛少。该树体苍老,两大分枝均有部分枯朽,有苔藓、地衣及榕树等附生植物,生长势较弱,树龄达500多年。

另外,在曼糯大寨山脚下还有一株树幅较大的古茶树,编号为勐往曼糯古茶树2号,也属于普洱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位于北纬22°24′41″,东经100°25′21″,海拔高度1 212 m。树型乔木,树姿开张,分枝密度大,树高6.78 m,最大干围(距地面0.35 m处周长)1.20 m,树幅达8.2 m×7.6 m,树龄达300多年,此树生长势较好,价值连城。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古茶树位于村民的菜地里、田地边甚至田埂上,村民种菜、种粮时不注意对古茶树的保护,已发现有多株古茶树死亡或濒临死亡;田埂上的古茶树也是光秃秃地暴露在阳光下,长势衰弱。

古茶山上植被较差,高大的乔木较少。一部分古茶树生长在荒山坡上的小灌木和杂草丛中,树体苍老而衰弱。

5 古茶树保护建议

乡镇政府部门应在村民中加大保护古茶树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古茶山的行政管理。乡镇府应组织资金对荒山坡上苍老的古茶树进行一次全面的测量、登记造册,重点保护,严禁采摘;对田地里的古茶树,告诫农民在日常耕作时要注意不伤害其根部,最好在古茶树树幅范围内不再种植蔬菜等作物;组织人员定期查看古茶树生长状况,对危害较大的附生植物应立即清除,并组织人力钐除周围杂草,如有较严重的病虫害,应即时通报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处理;在古茶山边缘及古茶园中进行生态规划,合理种植香樟等适宜树种,不断改善古茶山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谭光荣,陈红伟.勐海县古茶树资源及其保护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6):95,97.

[2] 赵瑛.布朗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4-15.

[3] 蒋铨.“濮人”是云南栽茶的祖先[J].云南茶叶,1980(1):5-7.

[4] 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7-18.

猜你喜欢

布朗族
布朗族民歌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保山地区布朗族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自在·自觉·自信:“布朗族弹唱”传承实践逻辑及动力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少数民族音乐
保山市布朗族音乐习俗
走进布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