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莲园池排水系统的人性化景观设计
2014-04-29郑焯源宋伟玲
郑焯源 宋伟玲
摘 要:园林排水工程设施是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审美及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园林排水系统设计不再仅关注功能使用,还对其园林景观效果有较高的要求。文章以香港南莲园池为例,探讨了园林排水系统设计和园林造景艺术紧密结合的某些细节及其人性化设计的手法。
关键词:南莲园池;排水系统;景观塑造;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1-0000-00
收稿日期:2013-05-10
修回日期:2013-09-10
Abstract: Landscape engineering facil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arden construc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aesthetic art, design of garden drainage system has not only functional use,but also higher requirements to create landscape .This paper takes Hongkong Nan Lian garden as an example, analyzing some details and technique of humanization design in the drainage system and the landscape art which closely integrated.
Keywords: Nan Lian Garden;Drainage system;Landscape creation;Humanization design
近年来,随着我国排水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景观排水系统也随之不断更新发展。过去,我国景观排水系统存在着很多问题,并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国内某些园林作品的排水系统只着重功能性,与景观融合效果欠佳,无法兼顾功能性与景观性。本文以香港南莲园池为例,试对其人性化细节进行分析,归纳出排水系统和园林景观相融合的一些设计方法。
1香港南莲园池介绍
1.1香港南莲园池地理位置
南莲园池位于香港九龙黄大仙钻石山凤德道60号,北面是宏伟庄严的志莲净苑,背靠香港有名的狮子山、慈云山、飞鹅山等郁郁山岭,东临斧山道,西邻荷里活广场,南界龙翔道,毗连快捷方便的地铁站;座北朝南,远迎东九龙一带。全园总面积约3.5万㎡,绿化面积约2.3万㎡。
1.2香港南莲园池景观特质
南莲园池景观设计依托古唐佛教寺院,以仿唐园林为主体风格,以始建于隋代、确立于唐代的山西省新绛县隋唐郡府园林绛守居园池为蓝本,按照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提出的“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原则,融合唐代园林布置和建筑的特色,将舒适宁静和明丽画意融入园林,并吸收山西、敦煌、日本等处佛教寺院布局和园林特色,形成城中古园,让市民在烦嚣喧闹的城市中有了一处宁静舒闲的休憩场地(图1)。
本园布局以“水”为主体,以堤谷地貎为骨架,以花木柏槐等植物为主题,辅以供游憩的园林建筑物。各种仿唐式建筑物,尽显唐代建筑特色[1]。南莲园池以单方向回游式的静态观赏为主,运用借景、掩景、隔景、透景等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组织空间。水景、堆山叠石、木结构古典建筑和名贵古树是本园四大造景元素。由于水体诸多,设计时对排水工程进行了巧妙处理,使之与景观的很好结合,这成为全园的景观创造特色之一。
2 南莲园池排水系统人性化设计
南莲园池排水系统分为路面排水、建筑屋面排水和园林绿化排水。此园排水系统充分考虑与南莲园池景观的结合和统一,弱化人工痕迹,使其融入整体环境中,体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突出人性化设计的宗旨。
2.1路面
南莲园池路面排水主要使用边沟和暗沟两种排水方式。边沟排水主要用来汇积、排除路基范围和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暗沟是设在地面以下引导水流的沟渠,本身不具渗水、汇水作用[2]。
南莲园池整个园区道路的排水方式以边沟为主,收集路道的雨水,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集水井,以便雨水顺畅地流入暗沟中,防止产生道路积水,影响行人游赏;而建筑物周边则使用暗沟排水方式(图2),加快排水速度,避免积水造成行人不便。
2.2建筑屋面
建筑屋面排水方式可分无组织排水和有组织排水两大类。无组织排水也称自由落水,指屋面雨水自由地从檐口落至室外地面。有组织排水是通过排水系统,将屋面积水有组织地排到地面,即雨水经由天沟、落水管等排水装置被引导至地面或地下管沟的一种排水方式[3]。
南莲园池屋面排水采用了这两种排水方式并用的模式。如“香海轩”建筑的入口,行人穿越的地方采用有组织排水方式,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方便舒适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防止游客在观园时被屋檐滴落的水滴打湿。
2.3园林绿化
南莲园池在园林绿化排水方面以地形排水和管道排水为主。地形排水通过竖向设计将谷、涧、沟、地坡、小道适当加以组织划分排水区域,就近排入水池、水塘或附近的雨水干管,从而节省资金投入。管道排水是将管道埋于地下,有一定的坡度,通过排水构筑物排水[4]。
绿化排水系统是利用园地的地形走势,采用地形排水方式,使雨水自高处往低处流入地下排水管道中,形成自然排水,既节省成本,又不影响绿化景观。而在大树四周则采用相对隐蔽的管道排水,疏导多余积水,以免积水导致树木死亡,造成资源浪费。
3 南莲园池排水系统设计与景观的融合
3.1园林空间的营造
园林景观空间指由建筑、植物、山石、水体、道路广场等要素组成的供人们游憩的空间。园林中的空间根据境界物不同可分为以地形为主组成的空间、以植物为主组成的空间、以园林建筑为主组成的空间和三者共同组成的空间类型[5]。
3.1.1园林空间视觉效果的“收” 南莲园池的植物造景可用“精雕细琢”“精美绝伦”来形容。园中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经过设计施工人员精心挑选、布局,反复推敲、尝试后,最终构成了远望大气恢弘、近观细腻雅致的完美景致。绿化排水可采用管道排水和地形排水两种方式。将排水管道埋入地下,对景观构图及游客欣赏美景都不会造成影响;部分不得不裸露的管道,则采用低矮地被或置石进行遮挡,将外露的排水管道巧妙地隐藏在景物之中,游人不轻易察觉。尽量减少管道的暴露,弱化管道对景观的影响,以使游客目光聚集到植物造景中,尽情享受南莲园池的自然生态美景。
3.1.2园林空间视觉效果的“展” 主园路铺装通过一种材料的几种形式和不同质感的组合,营造出不同的效果,富有韵味且一气呵成。颜色的选取以纯色为主,运用传统红色系的材质,与建筑物相呼应,彰显寺院的禅味与内涵。边沟的处理方式既实现了排水功能,又扩展了园路宽度,因弱化边沟与园路的界线,整个园区显得协调统一、简洁大方(图3)。可见,一方面,材质的色彩选择与搭配在景观环境中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单一简洁的材质铺装容易融入景观大环境中并渲染环境气氛。
3.2与园林建筑的融合
排水系统的各种构件从质感肌理、尺度大小到形式变化等方面都与园林建筑相协调,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同时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在细部处理上的创新性。
3.2.1在质感肌理上的表现 雨水管和雨水收集槽采用铸铁的现代工艺,在用色方面采用与建筑和谐统一的近木色,模糊了建筑物与排水构件之间的界限。把人工景观融入整体环境中,不仅避免了排水系统细部构件外露破坏游人观赏效果,同时还形成了一种功能与景观结合的匠心独运的形式(图4)。
3.2.2在形式变化上的表现 雨水管臂和转角处巧妙地应用了佛教常用图案(图5),和建筑筒瓦相呼应,使整体景观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雨水管的落点位置也经过一番考究,原则上与建筑柱位中心线对齐,当无柱位可对应时,则与建筑外部墙体融为一体(图6)。
3.2.3在尺度大小上的表现 雨水管的形式、大小亦有细微区分。如“香海轩”,此建筑高度适中,于是在入口石阶两旁采用规格偏大的雨水管构件一环扣一环连接成柱状,与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唐风小筑”因建筑高大、并与道路紧密相连,为了弱化雨水管对建筑的影响及减少游客在观园时的不便,则采用规格细小的构件连接而成。由此可见,微小部件的尺度大小与整体空间环境的尺度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景观建筑的主调确定了局部构件的细部尺寸,同时,局部构件又影响到整体景观的效果。
4 小结
香港南莲园池的排水处理设计相当细致,不仅满足了景区排水的要求,而且巧妙地结合地形、植物、园林建筑等造景要素,通过诸多设计手法,使之与环境景观融合得非常得体。笔者希望通过香港南莲园池一例,探索出两两融合的一些思路和办法。排水系统作为园林景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园林排水方式多种多样,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两者的相互关系,无论从系统设计还是细节处理上,都做到功能性和景观性的融合。
—————————————
参考文献
[1] 香港正文社.香港旅游全攻略[M].香港: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30-40.
[2] 蒋育红.过秀成. 城市道路排水设计[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1341-1344.
[3] 陈耀宗.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89-92.
[4] 于永才.梁伟勤. 南方城市园林绿地的给排水设计 [J]. 中国园林.1998(1):28-29.
[5] 朱钟伟. 园林空间营造浅谈[J].建材与装饰.2012(1):64.
审稿编辑:杨宏烈 林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