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落体育文化的功能、变迁及定位
2014-04-29王建伟
王建伟
摘要:新农村建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村落体育文化的变迁,表现为村落传统体育文化日益消融、多元化的现代体育运动略显雏形、全民健身成绩斐然和村落体育喜忧参半等。着眼于村落实际情况,从发展村落体育文化,经济发展要跟进、村落体育文化需要“培育与输入”并举、村落体育文化需要村落领袖去带动、村落体育文化需要学校体育去搭建等几个方面对我国村落体育的发展进行重新定位。
关键词:农村体育;村落体育;文化变迁;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1-0031-04 文献标志码:A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1年3月5日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众所周知,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发展村落体育文化,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无疑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里程碑。通过探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村落体育的文化变迁,根据村落体育文化的变迁特点,对新时期村落体育进行定位,以期对于繁荣村落体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落体育的更好开展有所裨益。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利用中国期刊网查阅了近10年与农村体育相关的学术论文100余篇,相关书籍10余部,及时了解村落及村落体育的发展态势,并收集了一些村落发展的历史资料、文件、法规、政策,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1.2实地调研法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式。为了求得事实的充分把握,通过对山东省济宁胡各村、河北沧州郭村、小岗村等村落实地考察走访,深入了解,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访谈、口述史的形式了解以前和现在的体育及社会状况。为了尽量避免口述史的弊端,采用大面积的口述、访谈形式,访谈对象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层次的村民,并把多种户访材料统筹综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
1.3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及首都体育学院的部分相关专家、学者,为本研究提出了有益的见解和建议。
1.4逻辑归纳法
对资料进行归纳,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村落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影响村落体育变迁的因素进行分析。
2.村落体育及其文化内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了大多数,也就决定了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如果农村没有长久的稳定与进步,整个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发展,如果群众体育没有广大农民参加,那就不是真正的群众体育。村落是我国现实农村发展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发展的根基。村落体育作为农村体育的重要部分,对整个农村体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村落体育经历了60年的发展历程,通过搜集近年来对于村落体育研究的文献发现,我国学者对于村落体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基本发生在近10年内。一些学者对于“村落体育”概念给予了不同的定位,有的学者以村落为轴心进行定位,有的学者以体育为中心进行界定,相关界定的重心不一致,本文通过总结学者们的不同见解,对村落体育予以一个操作性定义,“村落体育”即在农村村落环境下的,以村民为主体,以自在的或混含着娱乐消闲、健体为目的,所进行的非生产性的身体运动的统称,它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为了较为全面而准确地诠释村落体育文化的内涵,笔者从2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一是对体育文化内涵的回顾,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对体育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者袁大任等认为,体育文化是以强健身体、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学者杨文轩等认为,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运动及其相关领域中生产或者创造的物质产品、思想观念、制度、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是一个统筹概念,它包括了人类在体育生活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卢元镇等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生活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比较上述概念,不难发现,当今体育文化包含有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也就是说,体育文化由心理、行为、物质3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二是对村落文化的认识。查阅大量有关村落文化的相关文献,归纳出村落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乡土性、双重性、群众性、融合性等。
基于上述对体育文化和村落文化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村落体育文化概念的理解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村落体育活动的主体是村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健身、健心、休闲和娱乐;活动的地域范围是在农村村落中,即在农村村庄中,具有非生产性和群众性等特征。可以说,村落体育文化是现代文化现象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在农村村落环境下以农村村民为参与主体,在农村村落环境中开展的,以休闲、健身及娱乐性为主要目的,以增进村民健康、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促进村落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3.村落体育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3.1村落体育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精神沃土
村落中的艰苦生活,使得村民也需要有精神的调剂和升华,而文化素养的缺乏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更使他们与高雅的琴棋书画相距甚远。在村落生活的单调贫乏中,村民们需要一种既经济又实惠的娱乐身心的文化活动。村落舞龙、舞狮、秧歌等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使村民尽情抒发心中的快乐,消除孤独与寂寞,拓展社会交往,增进相互情感交流,给单调的村落生活涂上亮彩。在各种社会约束的情况下,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对身体运动永不满足的欲望仍然存在,而各种村落体育活动恰恰能够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产生相当大的愉悦感;因此,村落体育文化可以对不同群体的人起着积极的心理调节作用,有效的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2村落体育文化营造村落和谐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村落社会面临结构上的变化,出现社会分层、贫富分化、价值观扭曲和道德滑坡等现象,村落的醉、赌、打现象时有发生。村落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社会控制和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制村民不良行为的发生。根据有关对小城镇体育的研究发现,越轨、犯罪率与小城镇室内外体育娱乐场所数量多少有关,室内外体育娱乐场所数量多,越轨、犯罪率偏低,反之则偏高。同时,有研究表明:那些对历史记忆清晰的村庄往往村庄的内聚力很强,村庄公共舆论发达,而那些对历史淡忘的村庄则内聚力不强,村中各色人等自行其是,缺乏公共的行为评价标准。在对村庄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村落面貌之间显然存在着某种联系。从这种意义来说,村落体育特别是传统的民俗活动构成的各种事件,最容易成为社区记忆,并成为村落传承的某种象征,从而凝聚社区的精神,有利于村落秩序的维持;因此,在村落开展体育活动,对建设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村落体育文化有效促进村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村落体育的发展关键在于让广大农民群体养成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只有农民群众把体育参与真正消化吸收后才能真正利于新时期的村落发展。良好的村落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村民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提高村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减少农民的发病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医疗开支,进而间接地创造社会财富。
3.4村落体育文化促进农村生活现代化
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了村落体育场地设施,从而使得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建国初期,村落孩子的主要活动场地是房前房后,而现在多数孩子走上了篮球场、乒乓球台。以前大多数年轻人在农闲季节,基本是在家里聊天、打麻将、下象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一些诸如篮球、乒乓球等现代运动项目,更多的老年人也积极走向公共健身场锻炼身体。在衣着上,越来越讲究品牌效应,喜欢购买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品牌运动衣。随着大众体育传媒的发展,更多的青少年了解NBA、世界杯、奥运会等品牌赛事,并且成为这些赛事的忠实观众。另外,村落体育文化也提高了村民的体育意识,在传统体育观念中,村民认为体育就是孩子们的娱乐活动或游戏,劳动与体育没有什么区别,没有认识到体育自身所具有的潜在价值。随着媒体的大力宣传和大量体育设施下发到农村,以及传统民间体育的定期举办,大部分年轻人认为进行体育锻炼是非常有必要的,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可以健身、健美等。不过,也有一部分村民,特别是年龄大、缺乏知识,也没有走出村庄的人,依旧认为干活就已经锻炼了,没有病就等于身体健康;但是,人们的体育意识较改革开放以前仍有很大进步,从而为农村生活现代化起到了隐性促进作用。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落体育的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是近年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多年来有关文化变迁的研究在学术史上经久不衰。所谓文化变迁,一般来说是某一文化由于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或由于其内在的原因而引起的变迁。我国传统的村落文化由于具有宽厚的社会存在基础和久远的发展渊源,这种文化形态与我国农业社会超稳定的结构、亚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多年来延续至今,在现代社会仍呈现出巨大的惯性,其显形文化极大地影响着村落农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项日内容的选择,其隐形文化,例如沉淀在农民深层心理结构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等,则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强大的内在制约作用,这就决定了村落体育文化变迁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的村落体育文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村建设的需求,在这种环境下农村村落体育必然发生相应的文化转变。
4.1体育政策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日臻完善
国家密切关注农村体育的发展。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中再次强调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这是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确立了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重点。2003年8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4条规定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定为“农村体育年”,并在全国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全面启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可以看出,本世纪以来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日渐重视,有关新农村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日臻完善,这些政策法规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新的契机。
4.2全民健身成绩斐然,村落体育喜忧参半
近年来,我国农民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有了以极大改善。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例,全国一共约80万个行政村,原本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国10万个行政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结果到2010年底,建成数量超过20万个;但是,我国当下的农村体育多指在广大民间范畴内,在民间乡镇层面开展的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体育活动,而村落中开展的一些传统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往往被忽略,传统的村落体育文化特色也往往被掩盖。例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本标准是在行政村落建设一块混凝土篮球场,配备一副室外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一些经济较发达、村民文化素质较高的村落,现代体育活动开展较好,但相对于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落来说,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体育项目还缺少一定的了解和认知,造成体育资源闲置。同时,我国众多乡镇致力于经济的发展,极少开展村落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与管理更是名存实亡。村民个体自发的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木不成林”,缺乏持续锻炼的氛围,具有乡土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例如舞狮、耍龙灯、跑旱船、扭秧歌等在当下村落也就日见势微。
4.3村落传统体育文化日益消融
村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在漫长的农业发展历程中,人们在生产、生活及抗争自然的过程中原创的或虽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引入,但已经历了明显的文化改造、已与本村落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并流传已久的,以身体活动为形式,以愉悦身心或增进健康为目的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风俗人情,以及人们的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从广义上讲,村落传统体育创造的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看村落传统体育属于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内容。文化之所以能够繁荣主要取决于2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自身的价值;二是国家大力的推动。体育文化也是如此。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各种体育赛事为载体,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它所产生的效应远远地超出了体育自身的价值。以奥运会为例,从申请到举办整个过程展示的是国家的实力。在近代体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被以奥运为目的的竞技体育远远地落在了后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4.4文化重构加剧认同危机,村落体育有待彰显东方神韵
文化重构,顾名思义就是对文化的重新构建,即对于已有某个文化现象的再加工,再创造。也是人们对于已有的文化现象再次认知。对于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而言,文化重构不是外来文化与本有文化之间的简单取代,而是通过外来文化与本有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调和实施重组,从而产生新型文化,村落体育也不例外。
中国的村落体育,是寓竞技性和表演性、游戏娱乐性、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融合了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想及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务实精神,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东方神韵。而西方现代体育的诞生和扩张过程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这种全球化的生产方式带给人类社会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度成为近代体育的主流。如果个人能够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地反应,相反,如果个人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出现村落体育认同危机。
4.5缺乏规划制约体育发展的观念,经济利益影响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价值观是人们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对人生客观活动即人生实践的反映。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经济利益成为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村落传统体育观是充分发挥体育自身的价值,注重体育的健身、娱乐的功能,在体育的范围内发展体育,为了单纯地发展体育而发展体育,忽视体育的经济带动作用。从竞技体育的发展进程我们看到体育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发展村落体育缺乏整体规划,忽视体育的经济效益,不利于村落体育的发展,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村落体统体育文化在当下出现衰落的趋势。村落体育是一个整体,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与地区旅游、体育产业、村落规划的发展是唇齿相依。单方面地发展村落体育,期望与现实之间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城市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村已经远远地被落在了后面。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反差,使村民致富的要求日益强烈。与参加体育锻炼相比,人们更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
5.村落体育的文化定位
5.1推进村落体育文化创新,增强村落文化发展活力
村落体育文化在市场经济和竞技体育的推动下,蕴涵着城市体育文化和村落体育文化的双重风格,在与现代体育的碰撞中不断扬弃,这种扬弃分为2种形式。
一是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文化关注。国家的关注表现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二是村落层面自下而上的文化变迁。村落体育文化的变迁,是一个内发式发展和外发式发展和谐统一的过程,是一个由内及外的文化重构过程;因此,要完成从自生自灭到主动选择、创造和建构,必须增强村落体育文化发展活力,推进村落体育文化创新,将村落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坚持现代体育走进来和传统体育走出去。
5.2村落体育文化需要“培育与输入”并举
村落体育应实行“培育与输入”并行的举措。长期以来,政府大多只重视“送体育下乡”,却忽视了挖掘、开发和保护优秀的村落民间体育文化,更不注重先进体育文化与优秀民间体育文化的对接、融合,从而很难培育出具有符合当前农村形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模式。国家对体育下乡介入太多,压制了农民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没有群众根基的村落体育,难以在村落社会这块沃土中发展、壮大、繁衍;所以,今后必须打牢村落体育文化根据,项目设置上一定要和我国民俗及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绝不能孤立于民族、民俗体育而独立存在,农运会项目设置要进一步调整,应避免求大、求竞技、求全、求档次,应注重贴合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并体现鲜明的群众性和趣味性。在国家引入体育项目到农村同时,更要注重挖掘村落中特有的民俗体育项目,例如拔河、舞龙舞狮、龙舟、风筝、钓鱼等富有“弄”味的民间项目。
5.3村落体育文化需要村落领袖去带动
在我国传统农村社会,村落领袖(包括政治领袖、文化领袖等)一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村落体育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村落刘秀的支持、参与和带动,村落领袖是发展村落体育文化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村落体育文化需要村落领袖的继承和弘扬,大部分村落里的农民在现实生活中还保留着较为丰富和完整的村落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都离不开文化领袖的薪火相传。在村落社区,文化领袖有较高的领导能力,具有较强的参与能力,对村落体育也有直接带动作用。传统村落里的文化领袖,对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是传统文化的积极推动者。村落里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传统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大都由他们组织和参与。有关研究者对沈泉庄的调查也发现,村里的秧歌队几十年长盛不衰与姜桂香等文化领袖有必然的联系。姜桂香老人自年轻起就是村里的文艺骨干,对秧歌情有独钟,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沈泉庄的秧歌队一直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5.4村落体育文化需要学校体育去搭建
随着我国农村教育的水平日益提高,学校体育在村落体育文化搭建平台上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针对村落中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和体育师资力量不足等情况,学校的体育资源和条件上可以弥补很多。有着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为村落社区体育服务。同时学校还可以专项培养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从事和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能力,这些学生学成后就可以成为体育骨干,为村落体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开展村落体育应该以学校为阵地,让学生成为火种,加以正确的引导,相信今日的星星火种必将会为明日村落体育发展这片广袤的土地燃起熊熊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