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男排队员的功能训练实践解析
2014-04-29潘迎旭
潘迎旭
摘要:以中国国家男排的功能训练为研究对象,对国家男排功能训练的计划安排及运用的方法、手段和效果等实践情况进行解析,其根本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展开,结果表明:基于运动需求分析确定的功能训练目标、功能训练计划符合国家男排的客观情况及备战需求;采用的以多种中、小负荷的整体性动作练习代替以往对膝关节有较大局部刺激的大负荷杠铃负重半蹲练习,注意把握队员的动作质量,合理安排有伤队员的练习负荷和内容,严格执行组间休息时间,加强再生和恢复练习等措施,在防控运动损伤、增强核心区域稳定性和力量、提高专项技术动作的动力链传递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
关键词:中国国家男排;功能训练;训练效果;核心力量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1-0065-05 文献标志码:A
在康复训练领域,功能训练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早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正是基于在康复领域的成功,功能训练近年来被引进到运动训练中用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为备战伦敦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成立了由美国AP(athletesperformanee)功能训练专家和国内功能训练教练员组成的“备战伦敦奥运会国家队身体功能训练团队”,为有需求的各项目国家队提供身体功能训练服务。作为国内功能训练教练的一员,笔者全程参与了国家男排2012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备战伦敦奥运会资格赛期间的6周身体功能训练实践,有幸将身体功能训练的理念、方法及手段首次系统地融入到国家男排的体能训练中。详细解析身体功能训练的理念、方法及手段在中国国家男排体能训练中的实践运用,旨在促进身体功能训练理念在我国排球项目中的运用、完善符合我国排球运动员特点的身体功能训练方法、手段,为不断提高我国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国国家男排的身体功能训练。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功能训练”为关键词,检索到与竞技运动相关的功能训练文献20余篇,根据研究需要,重点阅读了其中的12篇。另外,通过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了3部排球及身体功能训练方面的专著,对其中的相关章节及内容进行了重点阅读和研究。上述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和分析,为深入解析中国男排的身体功能训练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观察法
在国家男排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资格赛的北京、漳州2阶段集训过程中,实地观察和记录国家男排的身体功能训练情况,了解运动员的训练反应、态度变化及对功能训练的认知等情况,为客观解析国家男排的身体功能训练实践提供事实材料。
1.2.3访谈法
在北京和漳州2次集训期间,就国家男排的基本情况和队伍需求,以及每次身体功能训练课后的身体反应及主观感受等问题,对国家男排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了访谈,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身体功能训练计划、及时总结身体功能训练经验、训练完善符合中国排球运动员特点的身体功能训练方法和手段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结果与讨论
2.1中国国家男排的运动需求分析
2.1.1排球项目自身的专项需求分析
运动项目的专项需求分析主要涉及能量系统及动作模式。训练活动的生物能学特征将决定训练对机能不同方面的影响,例如有氧与无氧适应。机能训练的获益主要通过训练采用的运动模式体现出来,尤其是对有训练经历的运动员来说,体能训练反应表现出很高程度的动作模式专门性。文献研究显示,采用每球得分制的排球比赛一场比赛平均持续约1h30min;排球比赛每个回合的工作时间持续4~30s(平均约9s),前后2分之间的恢复间歇时间持续10~20s(平均约12s);工作时与间歇时之比约为1:1.3。工作期ATP-CP系统占90%、无氧酵解系统占10%,如果两分之间(或换人及暂停)的时间间隔较长,则以有氧代湔形式补充细胞内的ATP和CP储备;全部能量需求比例为ATP-CP系统(40%)、无氧酵解系统(10%)、有氧代谢系统(50%)。建立在坚实的有氧基础上的出色无氧代谢能力对于现代排球运动员的成功是绝对必要的。这表明,从全场比赛看,排球运动员需要很好的有氧代谢能力,而就具体比赛过程中每一个回合的激烈对抗来说,排球运动员需要极其出色的无氧(ATP-CP系统)代谢能力。
通过连续几天观察国家男排的训练及比赛视频,确认了排球运动的一些专项动作模式特点:1)多短距离、快速、多方向的脚步移动(含跑动);2)有大量的单脚、双脚全力跳跃动作;3)有大量的双腿半蹲、深蹲及多种形式的分腿蹲动作模式;4)大量的无固定支撑情况下的空中扣、拦动作模式;5)需要在多种身体姿势之间进行快速的重心转换。
上述这些排球运动能量供应特点及排球专项动作模式特点为制定国家男排队员的身体功能训练计划提供了客观依据。
2.1.2中国国家男排的队伍需求分析
中国国家男排的队伍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球队的整体情况分析及队员的个人情况分析2个方面。
2.1.2.1中国国家男排的队伍整体情况分析
国家男排本次集训共有15名队员,队员基本情况见表1。通过对国家男排教练员的访谈认识到:由于刚刚打完全国排球联赛,队员比较疲劳,全队有5名队员存在较严重的踝、膝或肩部损伤,影响到日常训练;国家男排在备战伦敦奥运会资格赛集训初期的任务以基本技术,以及队员的伤病恢复、体能储备为主,队员的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需要加强,尤其是队员髋部的力量、活动度及稳定性需要提高,同时要对5名重点队员进行个性化训练加速伤病恢复及身体功能水平的提高;第2阶段集训将在北京集训的基础上以全队战术配合训练为主,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全队的伤病,加强移动速度和全身爆发力等专项体能,为奥运会资格赛作好准备。
另外,通过连续几天观察国家男排训练及分析比赛录像发现:国家男排队员的脚步移动及下蹲保护和倒地救球能力比较差,反映出队员普遍存在重心转换慢、动力链传递效率差的问题,需要在功能训练计划的制定中考虑到这些问题。
2.1.2.2中国国家男排的队员个体情况分析
对国家男排队员个体情况的分析,主要依据队员的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是一项由深蹲、过栏架步、分腿蹲、肩关节灵活性、主动直腿上抬、躯干稳定性俯撑和旋转稳定性等7个动作组成的一项基本动作测试,用以查看运动员的关键性基础动作模式质量,识别使运动员处于较高受伤风险可能的危险信号或补偿性动作。根据功能训练的理念,在进行大强度的体能训练、提高运动成绩训练和运动专项训练之前,需要对运动员进行功能性动作模式筛查,以便控制动作模式的局限和不对称、活动度及稳定性问题。国家男排队员的功能性动作模式筛查于2012年3月24日下午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男排训练馆进行,由国家体育总局备战伦敦奥运会功能训练团队的4名AP专家及1名中方助理教练执行,采用专用筛查器材,执行标准的功能性动作筛查程序,由AP专家对运动员的动作模式进行评分并观察和记录动作缺陷或动作限制的细节(见表2)。测试当天有1名副攻队员生病,实际参加功能性动作模式筛查测试的有14名队员。
根据美国AP的专家介绍,美国AP学院曾对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球队进行过持续1年的观察,结果表明:如果运动员的功能性动作筛查分数≤14分,其未来的受伤风险将从筛查前的15%增加到50%以上。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国家男排队员的功能性动作筛查总分平均为11.8分,最高的为15分,最低的仅6分;其中得分高于14分的只有1人、占7.1%,得分在14分以下(含14分)的有13人、占92.9%。这表明,国家男排队员在集训初期的整体情况较差,存在较高的受伤风险,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计划进行积极的干预。
表2数据还显示,14名运动员中只有1名运动员在各项测试中完全没有疼痛,其余运动员均存在疼痛情况。而基本的克服体重的动作模式是不应该引起疼痛的。这说明,国家男排队员在集训初期即有伤病情况是比较多的。
在功能性动作筛查的7个动作中,过栏步、分腿蹲、主动直腿上抬、肩关节灵活性和旋转稳定性这5个动作模式是分离的动作模式,通过观察运动员在完成这5个动作模式时的左、右侧动作情况,可以判断运动员是否存在左、右动作模式的不对称。而功能训练理论认为,身体左右侧的基本动作模式应该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称的。表2数据显示,在14名参加测试的运动员中有13名存在左、右动作模式的不对称,占总体的92.9%,左、右动作模式对称的只有1人,占总体的7.1%。在左、右动作模式不对称的13名运动员中有7人同时存在2个动作模式的左、右不对称情况,占不对称队员总数的53.7%。这表明,国家男排队员的存在较严重的左右动作模式不对称情况,应该在训练过程中予以明确的关注和干预。
从表2还可以看到,有7名队员只得到1分的动作模式,占参加测试队员的57.1%,意味着过半数的队员存在较严重的基本动作模式限制。而基本动作模式的总体局限,即使不引起疼痛,也能造成补偿和替代动作,导致效率差、下一级动作出现问题,并且增加了积极参与运动人群的损伤风险;因此,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改进国家男排队员的基础动作模式局限问题,降低运动员的受伤风险概率。
2.2中国国家男排身体功能训练的实践解析
2.2.1中国国家男排的身体功能训练计划安排
国家男排备战伦敦奥运会资格赛的训练分2个阶段:第1阶段为北京集训阶段(3月26日-4月15日),第2阶段为漳州集训阶段(4月30日-5月20日)。中间有2周左右时间用于与3支地方队进行热身比赛以及队伍的调整。
2.2.1.1功能训练目标
根据功能训练的理念,竞技体育中完整的身体功能训练包含3个相互关联、递进和平衡的“层次”,形成一个最佳动作表现的“金字塔”模型,包括功能动作模式、功能动作表现和功能技能(如图1所示)。第1个矩形支柱是基础部分,代表了蹲、扑、跨等基本模式的能力,它不需要考虑动作表现和身体能力,关注点在动作质量上。第2个矩形支柱描述了功能性动作表现,代表了个体的一般身体表现水平。第3个矩形支柱代表了功能技能,是动作表现的高级部分,体现着专项能力的强弱。具体到运动训练中,第1层次的动作模式训练,对所有运动项目都是一致的,任何项目的运动员都需要基本的活动度、稳定性和建立高质量的动作模式,也是后2个层次训练的基础。第2层次的动作表现,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速度、力量、耐力、协调、平衡等身体功能能力,绝大多数运动项目是一致的。第3个层次的功能技能,不同运动项目有所不同,一个运动项目中的功能技能对于另一个运动项目可能不具备任何功能性。在第1层与第2层以及第2层与第3层之间都有一个缓冲区,这些过渡缓冲区非常重要,没有过渡阶段就会出现潜在的损伤或对力量和效率产生损害。与此类似,运动训练理论也认为:以最接近目标活动的训练模式进行训练有望在短时间内获得最直接的训练效应转移,然而长期进行单一的专项训练是不太可能最终获得达到最佳竞技表现所要的基础能力的。最佳动作表现的“金字塔”模型和经典运动训练理论中的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关系原理提示我们,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是多维度、分层次和有顺序的。
根据身体功能训练的“金字塔”模型、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以及对国家男排运动需求的全面分析,确定以下国家男排队员身体功能训练目标:1)促进5名重点队员的伤病恢复,预防和控制全队的伤病;2)有针对性地纠正运动员的动作模式限制和不对称情况;3)加强队员的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4)提高队员的平衡能力,灵敏性及力量,爆发力及爆发力耐力;5)提高动作的动力链传递效率,强化专项能力。
国家男排的上述功能训练目标既体现了功能训练“金字塔”模型各层次内容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也遵从了运动学关于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关系的训练基本理论,同时也反映了国家男排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运动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得到了国家男排教练组的一致认可。
2.2.1.2功能训练计划安排
北京集训阶段的3周身体功能训练计划安排:1)每周二和周四,各为国家男排安排1次90 min全队的身体功能训练;2)每周周一、周三、周五,各为焦帅、袁志、边洪敏、梁春龙、沈琼等5名重点队员安排1次75 min的个性化身体功能训练,见表3。
漳州集训阶段的身体功能训练计划安排:每周6 d训练,以3 d为一个小单元,周一、周二及周四、周五各安排1次90 min的功能训练,周三、周六各安排1次40 min左右的再生训练进行调整。这个训练节奏安排不但可以使运动员在大量的技、战术训练过程中能得到体能上的及时恢复和调整,而且与国家男排在伦敦奥运会资格赛中连续打2场比赛中间休息1 d的赛制节奏相符,见表4。
北京集训阶段的功能训练计划由外教Rett Larson与笔者共同执行。漳州集训期间由于外教Rett Larson另有协助其他国字号队伍的训练任务,国家男排在漳州集训期间的功能训练由笔者独立执行。
2.2.1.3训练计划执行要点
鉴于国家男排队员膝伤较多,在内容安排上舍弃了国家男排以往采用的对膝关节有较大局部刺激的大负荷半蹲练习,代之以中小负荷的后腿高抬分腿蹲、单腿直腿硬拉、壶铃单臂摆、双腿跳箱子等整体性动作练习。训练过程中强化了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动作模式纠正练习及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练习;增加了神经肌肉的激活练习及动态拉伸练习;注意从身体姿势、发力顺序、关节角度、动作幅度和速度等方面控制队员的动作质量,并严格执行组问休息时间;加强训练结束时的拉伸和软组织按摩等再生练习。另外,为使男排教练组和队员能更好地了解功能训练的理念,国家男排功能训练小组特意搜集了一些排球专项力量和功能训练的英文文章,并译成中文提供给男排教练组和队员阅读。
为了克服漳州基地功能性训练器材不多的困难,确保训练任务的完成,漳州集训出发前特意从北京带去了迷你带、JC带、平衡垫、博苏球、按摩棒、按摩球、TRX等功能训练器材,并充分利用中国女排留在漳州基地的瑞士球和实心球等器材。训练过程中保留了北京集训阶段采用的杠铃高抓、单腿直腿硬拉、弹力带多方向加速跑、土耳其起坐、壶铃单臂摆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增加了TRX直臂侧拉起、双人JC带侧拉、前推接划船、单腿(光脚)侧跳、跳凳子(单脚一双脚)、分腿跳等练习。为避免加重陈平、焦帅、任琦等队员的膝关节旧伤,在做跳跃练习时酌情降低跳跃高度或改用替代性练习。
2.2.2中国国家男排的身体功能训练效果分析
2.2.2.1防伤、控伤效果分析
功能训练强调多关节、多平面的“动作”或“姿势”的控制力和精确性;核心是训练技术动作的整体性和神经肌肉系统的本体感觉,包括动作衔接的加速度、稳定性及减速等练习在内的多关节、整体性、多维度的动作;注重关节灵活性、稳定性的提高和核心力量的加强;关注功能性动作模式限制及不对称性的针对性改进和纠正。在北京和漳州2个阶段训练中,注意通过各种不稳定平面提高队员的平衡能力,利用后腿高台分腿蹲、单脚连续跳跃及交换跳跃、光脚跳跃不同高度的长凳及障碍等方法提高脚踝的小关节力量及脚踝肌肉、肌腱的本体感觉敏锐性。通过90°/90°拉伸、跪撑对角线肘膝触碰、肩胛的“T”“Y”“W”字屈伸等动作模式纠正练习,改正队员的动作模式限制和不对称情况,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男排队员的防伤、控伤效果。在漳州集训最后一周的一次队内对抗训练中,副攻边洪敏与二传李润铭在隔网进行扣、拦对抗时出现踩脚事故,李润铭落地时不慎踩在了边洪敏的脚上,大家都以为要出现严重扭伤事故,但经过短暂休息和活动观察,李润铭的脚踝并无大碍。而在2年前,国家男排有2名主力队员在赛前同样的事故中却使踝关节严重扭伤,导致赛前折将,影响了比赛。李润铭在这次踩脚事故中没有受伤表面看似是幸运,实则是2个阶段的功能性练习手段不但提高了其单腿抵抗自身体重负荷冲击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踝关节的本体感受器敏感性,使脚在接触不稳定平面(同伴的脚或球)的一瞬间能依靠本体感受器的反馈作出迅速的调整,避免了严重扭伤事故的发生。到漳州集训结束时,除陈平因最后1周的意外急性损伤使膝关节有一定肿胀积水外,其他队员的伤病防控状况良好,尤其是几名有旧伤队员的伤病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恢复,圆满、顺利地实现了既定的训练目标。
2.2.2.2核心稳定性及核心力量的提高效果分析
包括肩胛、躯干、髋关节在内的人体核心区域,在人体运动中起着稳定、传导力量、增减力量等作用,核心稳定性及核心力量对于维持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三维平衡及提高动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人体核心区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能为四肢末端的发力创造理想条件,对上下肢的协同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北京、漳州2个阶段训练结束后,国家男排队员的核心稳定性及核心力量都有了明显提高。例如:沈琼的平衡控制能力比训练前要好很多;沈琼和袁志在做单腿罗马尼亚硬拉时负重比开始时有所提高,且身体姿势控制得相当好;梁春龙的跳起双臂下甩实心球动作连贯、流畅、有力;边洪敏在做土耳其起坐时哑铃重量提高了2.3kg,且肩关节的稳定性和躯干的控制能力明显提高;主攻仲为君尽管弹跳很好,但北京集训初期做一些克服自身体重的“桥”类练习都感到吃力,扣球时躯干有明显晃动,漳州阶段集训结束时他的躯干稳定性增强、肢体各环节的力量传递效率提高,教练及其自我评价都认为扣球比以前有力了。
2.2.2.3动力链传递效率的改进和提高效果分析
身体功能训练的关键是训练整个动力链系统,提高动力链的传递效率。没有流畅和高效的动作,强壮的“体能”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在男排功能训练小组介入国家男排的体能训练之前,国家男排每周要进行3次大负荷的杠铃半蹲练习,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面积的膝关节伤病。男排功能训练小组介入训练后,舍弃了对膝关节局部造成集中刺激的大负荷半蹲力量训练,代之以后腿高抬分腿蹲、杠铃高抓、哑铃单腿直腿硬拉及单、双脚跳箱子等中小负荷的全身整体性力量练习。虽然国家男排教练员组在开始时担心这样做会影响运动员的跳跃高度,但最终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整体性练习安排不但兼顾了运动员膝关节伤病的控制,而且也确保了运动员的弹跳高度不受影响。因为扣球的起跳动作是一个体现全身爆发力的多关节动作模式,并不是只靠股四头肌力量主导的单关节动作,通过多种全身整体性的力量及爆发力练习,有效改善了控制相关关节的神经肌肉调节和协作能力,进而提高了整体动作质量,即使这些练习对抗的外部负荷比杠铃半蹲动作小,但起跳动作的整体动力链传递效率却提高了,所以队员的跳跃高度并没有受到影响。另外,由于每次训练课都有利用迷你带等功能训练器械进行的激活和加强臀肌练习,增强了队员的髋关节力量和神经控制能力,提高了其在移动过程中加速、减速、变向等动作的动力链传递效率,提高了移动技术的动作质量,因此,无论是教练组还是队员自身都反映男排队员的排球专项移动能力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根据对国家男排的运动需求分析,确定了促进5名重点队员的伤病恢复、预防和控制全队的伤病,有针对性地纠正运动员的动作模式限制和不对称情况,加强队员的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提高队员的平衡能力,灵敏性及力量,爆发力及爆发力耐力,提高动作的动力链传递效率、强化专项能力等功能训练目标。
2)根据训练阶段任务和队伍实际情况,北京集训阶段采用了每周二和周四各为国家男排进行1次90min全队身体功能训练,每周周一、周三、周五各为5名重点队员进行1次75 min的个性化身体功能训练的安排方式。漳州集训阶段每周训练6d,以3 d为一个小单元,周一、周二及周四、周五各安排1次90rain的功能训练,周三、周六各安排1次40 min左右的再生训练进行调整,与国家男排在伦敦奥运会资格赛中连续打2场比赛中间休息1 d的赛制节奏相符。
3)根据男排的队伍需求和队员实际情况,训练计划执行中注意以多种中、小负荷的整体性动作练习代替以往对膝关节有较大局部刺激的大负荷杠铃负重半蹲练习,强化了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动作模式纠正练习及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练习,增加了神经肌肉的激活练习及动态拉伸练习,注意把握队员的动作质量,合理安排有伤队员的练习负荷和内容,严格执行组间休息时间,加强再生和恢复练习,个性化安排有伤队员的负荷及练习方式。
4)通过北京和漳州2个阶段的6周身体功能训练,国家男排队员在防控伤病、增强核心区域稳定性和力量、提高专项技术动作的动力链传递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训练效果。
3.2建议
国家男排通过6周的身体功能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训练过程中也留下了少许遗憾,期待以后有机会解决。首先,由于国家男排备战伦敦奥运会资格赛的集训时间较紧、任务很重,在集训结束时没来得及再次对国家男排队员进行功能性动作模式筛查,无法通过定量分析比较国家男排队员的身体功能训练效果,建议今后创造条件在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动作模式筛查和记录,以积累定量数据比较、分析训练效果。其次,由于漳州集训的训练时只有1名教练负责全队15名队员的身体功能训练,使得针对不同运动员的个性化训练安排不如北京集训阶段那么明显,建议今后在训练条件允许时,能更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的个性化功能训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