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训练与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比较研究

2014-04-29黄晶代莹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

黄晶 代莹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对比法,从发展概况、对机体的影响、优缺点等方面,对当今国际主要的模拟高原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法与传统高原训练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提出问题并予以展望,旨在完善高原训练优势, 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生理潜能, 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关键词:高原训练 间歇性低氧训练 比较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查阅近20年CN文献资料库所研究有关的高原训练的文章,为论文的研究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并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原训练

2.1.1 高原训练概况

指利用高原自然低氧环境对人体所产生的特殊生物学效应,配合运动训练来增加机体的缺氧程度,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及适应,进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目的的训练方法。其训练可分为适应训练、系统训练和结束前训练三个阶段。一般采用两种办法: 一是固定在同一高度上训练几周,即所谓持续的训练; 一是多数时间在同一高度上训练,其间穿插短期去更高的高度或较低的高度,即所谓断续的训练。持续4-6周较为普遍和适宜。1600m-2400m为适宜高度,1800m-2300m为最佳高原训练高度。下山参赛可形成两个竞技高峰(下山后的2~3天和7~17天),若训练安排得好,高原效应可保持1~2个月.

2.1.2 高原训练对机体生理能力的影响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而且与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使机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不同程度的增加。对其原因的解释目前比较认可的观点是:高原训练对血液红细胞数量的影响有可能是血容量减少和血红细胞生成量增加同时作用的结果。长期训练还能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红细胞压积减少,运动员安静状态血液黏度较一般人明显下降。显著增加的红细胞及较佳的血液流变性增强了血液携氧能力和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加快了代谢产物的排除,提高了血液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力。对骨骼肌的影响:泰拉杜斯1992年测得高原训练者的肌肉氧化酶活性、肌红蛋白耐力均增加。有人认为,高原适应和训练的综合因素能引起人体肌红细胞少量增加,这是由于相当严重的肌肉缺氧所致,在中等强度时不起作用。研究表明,急性缺氧可引起人体蛋白质合成代谢下降50%,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25%。因此,低氧训练对蛋白质的影响较明显,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2.1.3 高原训练的利弊

高原训练过程中,氧分压和大气压都很低,低氧暴露加速骨骼肌蛋白的分解降低蛋白质合成作用,导致骨骼肌萎缩。高原训练期间还会因为训练负荷强度不够导致运动员的体能减退,运动员能够承受的运动强度较之平原训练明显下降,必须在回到平原以后加大强度恢复体能,而回到平原后随着体能逐渐恢复,运动员对高原产生的适应性变化(有氧能力提高)又会逐渐消失。所以高原训练欲获得理想效果,需要考虑诸如上高原的时机、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负荷的量和强度、下山的时间、下山后调整期距离比赛的时间长度以及训练内容等一系列问题。

2.2 间歇性低氧训练(IHI)

2.2.1 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概况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20世纪80年代在苏联兴起的一种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它是利用低氧仪在平原条件下模拟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低氧环境,对运动员进行间歇性(脉冲式)的低氧刺激,以提高运动员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抗缺氧能力的一种新的科学方法.由于低氧刺激呈现间歇性或脉冲性,所以称为间歇性低氧训练。近年来,人们利用高原训练的原理及科学技术设备,逐渐研究探索出一些模拟高原训练的手段,通过建立一些低氧装置,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为运动员提供缺氧训练的条件,使运动员不去高海拔地区仍可以进行高原训练。总的来说IHI可分为两类方案:第1种方案,让运动员在低氧环境中休息,以便机体在适应低氧环境时,产生一些生理机能的变化,提高平原的训练效果;第2种方案,让运动员在低氧环境中训练,在常氧环境下休息,以增强运动员在训练时的刺激,加大训练难度,并保证运动员很好地恢复。

2.2.2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适宜的低氧刺激可以使机体产生对低氧的适应。IHI通过改善呼吸、心血管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加组织的血流量,激活血液的呼吸功能,使组织的呼吸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得到加强,从而对机体的功能状态、一般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产生一定影响。新西兰学者John Hellemans实验结果显示:IHI的效果接近或优于高原训练。研究表明,连续4周的IHI可引起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增多,红细胞计数和压积明显升高。可见,IHI可使造血系统活跃,可利用低氧训练引起的红细胞增多效应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Desplanches等研究发现,IHI后人体肌肉毛细血管与肌纤维的比率增加26%,毛细血管密度和线立体的数量、体积、柠檬酸合成酶的活性明显增加。Green H研究发现,IHI训练后柠檬酸合成酶的活性提高70%。有利于骨骼肌有氧工作能力的提高。经过间歇性低氧训练后,被试者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及呼吸频率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但补吸气量、最大肺通气量/肺活量和最大肺通气量/潮气量显著提高。因此,低氧运动可提高受试者的肺功能储备并提高呼吸肌功率和最大摄氧量,对肺功能有促进作用。

2.2.3 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利弊

间歇性低氧训练能够同时对运动员施加缺氧与训练负荷双重刺激,刺激强度较大,使运动员机体对训练产生双重适应,保证训练强度,减少专项力量损失。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避免长期慢性缺氧给机体带来的压力和影响,减少运动员从高原返回平原带来的不适应综合征及适应平原的时间。可提供的低氧范围广,可根据训练和个人情况,任意选择高度。不需要设置适应期和恢复期,训练后效果稳定持久,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避免长时间的低氧暴露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干涉正常的训练,无须降低训练量和强度,适宜任何强度的运动。所需时间短(1~2 h/d),避免长时间滞留低氧舱或低氧室对运动员所造成的心理问题。低氧浓度可以人为调节,以满足不同个体低氧适应能力的需要,相对于高原训练更容易控制,可在训练中或休息中使用,而且花费比较低廉。但是由于低氧环境训练运动员质感强度会超过实际负荷强度,难以保证负荷强度。

总之,各高原训练是各种训练形式中最有效的,但由于被训运动员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判定某位优秀运动员就应该运用那种训练形式。故而循序渐进应成为各种训练方式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提高运动成绩培养出优秀运动员,寻找出用以确定运动员训练形式的生理指标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传统高原训练和模拟高原训练都属于低氧训练。虽然模拟高原训练模式从理论上优于传统高原训练,但目前还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扬.关于高原训练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

[2]熊志强,杨志华.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J].科技信息.

[3]苏志雄,郝选明.高原训练、高住低练与人工低氧环境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2(2):7~9

[4]赵晋,孔垂辉.亚高原环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78~79

[5]刘海平,胡扬.间歇性低氧训练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院,2004,20(6):65~66

[6]John Helemans,Intermittent Hypoxic, Review[C],Proceedinds of the Gatograd International Triathion Science Ⅱ Conference Noosa.Nov,1999,7~8.

[7]胡永欣,云大川.红细胞生成在间歇性低氧训练中的动态观察[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48~51

[8]Green H Et al,Downregulation ofNa-K-At Pase pumps in skeletal muscle with training in normobaric hypoxia[J]. J.Appl.physiol, 1999,86(5): 1745~1748.

[9]Takeno Y, Kamijo YI, Nose H. Thermoregulatory and aerobic changes after endurance training in a hypobaric hypoxic and warm environment.J Appl Physiol 2001;91(4):1520~1528

[10]许欣,曾凡星.间歇性常压低氧训练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5):490~493.

◇责任编辑:龙惠慧◇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
如何在高校更好实行俱乐部教学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中国生物医药制造业大中型企业R&D投入的比较研究
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