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

2014-04-29江焓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高校建设

江焓

摘要: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素质教育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特色和作用,对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都大有裨益。但由于社团组织自身所存在的自主性、松散性、成员的广泛性等特点,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不容乐观。本文从社团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尝试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管理 建设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主要平台,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当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增加,高校学生社团始终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学生社团也存在管理不够规范、硬件条件有限、发展不平衡、缺乏活力等问题,影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1.1 数量不断增多,类别多种多样

随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不断增强,以及高校对学生课外实践锻炼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并逐步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力助手。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无论从社团的规模和数量,还是从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1.2 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

组织建设方面,社团一般设正、副社长,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外联部等部门,负责人按照规定,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制度建设方面,社团有自己独立的章程和管理办法;社团干部可以由社团成员选举产生,也可以由社团管理部门、指导老师和上一任干部指定或推荐;经费筹集方面,大多数社团经费来源于会费收取、学校拨款、社会赞助及其他。

1.3 由社团联合会或者学生会社团部进行管理

在部分高校,设置社团联合会对社团进行直接管理,与学生会职责分明;也有高校将社团管理纳入学生会职责当中,设置“社团部”。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加以传承,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和大学生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精神风貌,给校园文化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2 高校学生社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活动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强

大部分社团虽然有明确的社团宗旨和活动计划,但是因为缺乏新意,或者没有获得充足的支持,所举办的活动基本属于本社团内部一部分人的“自娱自乐”。质量的低劣连社团成员都无法全面覆盖,更遑论能对全校师生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这就导致很多社团出现活动初期轰轰烈烈,活动后期完全停滞的情况,严重阻碍了社团的发展。

2.2 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指导

从社团内部来说,虽然有明确的社团宗旨和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社团本身是一个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体,随意性和松散性比较明显,所以社团成员在宗旨的认识和规章制度的遵守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社团对其内部成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很好的竞争和退出机制,导致社团成员“想进就进,想出就出”;更有甚者,学生进入社团并非把社团作为展现自己的舞台,也并非想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而是为了“名”,或者为了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加分”……这导致社团的宗旨和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从社团外部来说,部分高校对社团的管理过于细致,社团活动的每一步都要进行严格的规定,挫伤了社团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部分高校对社团的管理又过分宽泛,导致社团在运行的过程中自身定位模糊,盲目开展活动,制约了社团的发展。

2.3 社团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待加强

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一批活动质量高、活动效果好、活动影响力强的精品社团,但同时也存在一批存在时间短、基本没有认知度、学期中途便销声匿迹的“短命社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存在差异。绝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社团干部都存在着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而一个学生社团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拥有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2.4 管理部门与各社团之间的“认同度”欠佳

不论是“学生社团联合会”或者是“学生会社团部”,其基本的职责都是为各学生社团提供服务,进行管理、监督、协调等工作。但在实施过程当中,它们与各社团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往往不如人意,彼此不认同,常常会出现“管不住”、“不服管”等现象。一些社团自行开展社团活动,认为活动只要有本社团成员承认即可,而社团活动经费的产生除却学校拨款,还有社费的缴纳、社会资源赞助等渠道,所以社团又拥有相对的“独立性”,置管理部门于不顾,我行我素,给社团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整体的健康、稳定发展。

3 学生社团管理和建设的途径探索

3.1 加强指导,明确社团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正确有效地指导对学生社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尽管很多高校都为学生社团配备了指导教师,但是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力度欠佳。社团定位模糊,目标不明,缺乏有效引导和帮助,不仅严重挫伤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了活动的质量和品位。教育和引导不仅存在于传统课堂,更应该出现在学生素质拓展和能力锻炼的第二课堂当中。

3.2 强化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

虽然拥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但是如何保证这些管理制度能够真正起到规范作用是确保社团有效运作的关键。首先,管理体系的建立要确保能够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明确各环节的管理和责任部门,拥有能够争取和整合各方资源的空间;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实际需求,明确学生社团成立的条件、登记注册程序、开展工作和活动的要求、考核评定的办法等,确保社团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落实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再次,要尽量简化不必要的程序,使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做到简洁、高效。

3.3 培养骨干,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社团干部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社团能否健康有效地运行。因此,学生社团干部队伍的建设应当作为社团建设的重点任务来抓。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野外拓展、学习交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强化团结协作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社团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

3.4 增强互信,做好监督协调工作

社团联(或学生会社团部)应该明确为社团服务,搭建学生社团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在此基础上履行管理和协调的职能。而各社团也应充分认识到社团联(或学生会社团部)的职能和作用,在活动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寻求其支持和帮助,将活动和工作的积极效应发挥到最大。双方能够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信任,共同形成“我为社团”的认识,才能保证社团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松,李海侠,杨欣宇.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

[2]魏继华,温斌,钱伟.浅谈高校教育中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刘松,李海侠,杨欣宇.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

[4]张明.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1,(1).

◇责任编辑:晏祥辉◇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高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论创业教育对高职教育的促进作用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