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源而流清 润根则叶茂
2014-04-29尹红梅
尹红梅
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迎接新世纪挑战所做出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新课改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在继承前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的教育环境中转变教育理念也势在必行。傳统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理念发生的冲突,应当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笔者认为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理解和指导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和实验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转变以下观念。
一、固定“遗传”与灵活“变异”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受 业解惑也。”也就是说,他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传授知识,解决疑难。所以几千年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长久以来,教育工作者在亲身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们把这些成功的教育经验传给后人,使得这些宝贵的财富得以代代相传。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人坐享其成,成为“遗传型”教师,他们只知套用前人的做法,或者“走出去”,象征性、走马观花地学习一番,抱回成堆的资料照搬照抄。1983年,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就指出: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述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建构主义教育观对教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强调教师的职责不应该只是给予,更不应该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
因此,教育者要在“遗传”的基础上学会“变异”,这种“变异”是在学习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变异”,是要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变异”,产生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教育专家曾经指出,已有经验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深入开展和推广的坚实基础,坚持不断地提高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教育工作者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感,是课程改革和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教育者必须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研究。一种观念、一种理论,必然有其产生的环境和存在的条件,离开了这些环境和条件,再去强调它的用途,只能造成悲剧性的后果。对于教育第一线上的教师来说,照搬教案、因循守旧显然是行不通的,教育者只有努力学习、认真钻研,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去教育学生,将“遗传”和“变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做一名研究型、探索型、改革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会在改革的大潮中站稳脚跟。
二、“经营饭店”与“开办食堂”
新课改十分重视教师的服务意识,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不但以学生为对象,而且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我们都知道,办食堂和开饭店是大不一样的。办食堂往往是有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做什么,你吃什么,吃与不吃与我无关,反正我做了。开饭店则不同,他是你想吃什么我就做什么,口味不合适我可以再调,甚至可以换掉重做,很多时候还会最大可能的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让你最大程度地满意。
传统形式的课堂正如同办食堂,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爱听不爱听,都得被动地听。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不管学生的接受状况,不让学生积极参与,只是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一味向学生灌输。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就是要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这就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饭来张口”和“跳箱摘果”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多年以来,教育者注意了知识的传授,学生采用饭来张口的形式,教师教,学生学,使得教师成了一名教书匠。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跳箱摘果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由于猴子对香蕉的渴求,促使它寻找一切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实验者适时地给猴子提供木箱,保证猴子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当有为学生提供木箱的教学理念,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要让学生“想吃香蕉”,然后在学生寻找吃到香蕉的途径时,适时点拨,提供“木箱”,让学生达到吃香蕉的目的。
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年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引导作用。教师要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敢于探索、敢于体验、敢于失败,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探求中获取大量知识。“跳箱”的前提是学生“找箱”,条件是教师“供箱”,这个过程的顺利实现会使学生在探索中找到学习的方法,而不再使学生机械地“饭来张口”。这一观念的转变,也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换位思考,从学生本身的需求入手,追求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