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2014-04-29蔡辉舞
蔡辉舞
一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困惑,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疑难杂症,需要进行反思。这些是中学教师在教育实践和教育认识进一步发展中值得研究并解决的问题。要做研究型的教师,应先从实践中挖掘值得研究的问题,再从值得研究的问题中逐步筛选出可供选择和研究的课题并融合于实践。本文结合参与的“‘少教多学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研究”课题,谈谈中学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选取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即如何在工作中研究,而又如何在反思和研究中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发现和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课题研究总是从发现和选择值得研究的问题开始的。所谓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是特殊案例,也可以是突发事件,或者是两难情景、争议话题,抑或是学生实践等等。研究者必须具有识别和发现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慧眼。因此,教师要结合自身日常思考,着重解决本地区、本学校或本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提出本课题的缘由。在后课改时代,课改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百花齐放的过程中出现、形成和构建了一些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验,东庐中学的“教学案合一”实验,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实验”等改革实践都已产生很大影响。
2. 部分学校课改仍处于“高原现象”。在课改由“风暴式”转向“冷静式”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又回到了灌输接受状况,学习状态也正处于新形式,旧状态的“亚健康”时代。教师一味地讲,学生盲目地学,课堂又陷入“一言堂”沼泽里。
3. 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学归源正本。通过对“少教多学”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改善“教”与“学”的现状,立足课堂,并逐步达成教与学和谐统一为特质的“理想课堂”,用“少教多学”来重建教育理想,让教学回家。
4. 国内外的学者们对少教多学、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都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忽略了“少教多学”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未充分发挥其学习效应,发展师生的交往学习能力,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有助于在“少教多学”理念下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策略,从而推动“少教多学”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综上,有感而发的具有持久性研究价值的问题一经提出,就是做好课题的开始。之后,进行相关课题的完整设计,而后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研究。以上这一系列过程和成果的最终集结本身就是中学教师的所谓良好的课题研究。诚然,一线教师选取课题时不能信手拈来,切记有感而发。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和目标,筛选课题研究内容,要和自己的日常思考结合起来。即从教育教学的困境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捕捉问题,从各种信息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寻觅问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中去挖掘课题,最适合于中学教师研究的对象就是有关教师教育、教学、教研中的困惑、反思及兴趣点。对这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和对象有感而发进而持久追踪或者借助他人的经验实施研究型教学,必然更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因此,发现和选择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二、思考和挖掘课题的价值是实施研究的动因和内在需要
一线教师面临教学负担重,课余时间宝贵以及课题研究所需的数据和资料需要得到有关方面支持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笔者所参与研究的这一课题,其研究过程及其成果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1.有利于完善教师建构个人教育哲学的研究。思想决定行动,教育哲学是教师所应秉持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对教学行为起着引导作用,教育哲学有助于明了教育价值和方向,生成和创造教育智慧。本课题有助于拉近教育哲学和一线教师的距离,引导教师从匠技型的“教书匠”成长为有思想的“教育者”。
2.有利于丰富教与学的研究。教学实践是由教与学的两种活动构成的,从教师教学行为出发,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利用少教多学,把分离的“教”与“学”统一起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少、慢、差、费和单纯追求知识的问题。
3.有利于完善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研究。在学术期刊网上,从2001年至2012年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的论文有836篇,通过文献研究,大部分文章对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制约因素、改进策略的探讨不深入,缺乏实证研究去证实其提出改进策略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研究少教多学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文章基本没有。本研究拟对此做些努力。
4.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实践价值
1.有利于突破课改发展的“高原现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推进,提供一个反思、优化的提升平台,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摈弃传统教学中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搭建良好的平台;如此,现阶段的课改也才能呈现出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
2.有利于解决高中新课程实施中最突出的“课时紧张”问题。高中新课程改革多年来,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是存在着“不放心”心态和“教太多,灌满堂”现象。在“少教多学”理念下,切实转变教与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3.有利于实施初中“小班化”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当前部分地区初中校出现“小班化”现象,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及个性,激发出求知欲,发展他们的能力与创造力。
4.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先学后教”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教改之路。通过前期大量的听课等调研活动,教师无效教学行为过多是一大痼疾,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推进,突破教学质量发展瓶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好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往往是教育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其研究能够对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以及科学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要么对教育科学的某些空白给予填补,要么对某些不正确的观点给予纠正,并对前人的研究给予完善,使前人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完整和与时俱进。
三、做实和做细研究过程是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和关键
课题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的现象,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所以要举全课题组之力制定详尽的方案。研究方案涉及的项目内容很多,重要的一项就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它可避免关键概念上的歧义,造成在研究过程中产生认识上、观念上的不统一,如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少教多学理念”、“教师教学行为”界定就是课题组全体成员几经研读和比较分析的结果。
课题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做题”,它是确保课题方案得以具体实施的保障。做题一般有如下流程:开题——制定课题方案——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各项活动——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完成阶段性小结——建立课题档案——完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按照以上的程序,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选择适合的策略,扎实、有步骤地去实践,不走过场,不玩花哨。同时,在具体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及时记录、收集实验中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对比数据等,收集的内容要客观、详实。循着实、细的方式认真做题,整个研究过程必定“饱满、厚实”。
在研究过程中会随时遇到许多问题,把有感而发的事情,棘手的问题,小小的案例,一时的顿悟记下来,形式不拘一格,或议论,或记叙,或抒情。这样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为后续的经验总结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课题研究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这也是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