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材分析中三维目标的构建
2014-04-29王贤木
王贤木
摘 要: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中的具体目标又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教师对教材分析的过程,也是构建课程三维目标的过程。教材分析中三维目标的构建思路为:分析教材的内容要点,确立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教材的素材内涵,构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教材分析;三维目标
在课题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基础工作,而教学设计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前的必要准备。教师对教材分析的过程,它不仅是确立正确的课题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过程,而且也是选择适当的教法与学法的过程,更是教师挖掘教材智力教育价值与发掘非智力教育价值的过程。可以说,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中的具体目标又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对教材分析的过程,也是构建课程三维目标的过程。本文就初中数学教材分析中如何构建课程的三维目标,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分析教材的内容要点,确立知识与技能目标
教材的内容要点,主要是指课题的内容包含了哪些问题知识、方法或技能。一般说来,初中数学中课题内容要点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如《一元一次不等式》课题,它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就是一个: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包含的方法与技能要点为三个:一个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技能方法,二是用数轴表示符合一元一次不等式关系的所有数,三是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弄清楚课题的内容要点后,我们就能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课题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以下四点:①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形式并能够进行正确地判别;②掌握解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与步骤;③能在数轴上正确地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④会解决有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生活实际问题。再比如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课题中,教师只要稍加分析,就知道它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就是相似多边形的两条性质: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②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在方法与技能方面主要包含两点:一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二是相似多边形两条性质的应用。同样,由上面的内容要点分析,我们就可以确立“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课题的知识技能目标为:①记住并理解相似多边形的两条性质;会用相似多边形的两条性质求证相关的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必须指出,在确立课题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时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要求过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要求过低又将降低教学效率。如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如果要求学生达到理解的要求,我认为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做到。因为多数学生对“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这句话中的“整式”概念说不清楚,当然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复习引导或讲解,学生能听懂但不能使得绝大多数学生真正懂得它的内涵,所以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的认知要求定为“知道其形式并能够进行判别”即可。
二、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题内容一般可分为知识性、能力性、实践性等三类。所谓知识性,就是作为一种知识让学生知道、了解或理解。能力性,指其中含有对学生思维能力与科学方法训练的内容,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论证等探究性活动等均属于能力性内容。实践性,通常指运用数学知识与概念解答实际问题。这三类内容通常是互相交织的有机结合,既有知识性,又有能力性,还可能含有实践性。所谓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指编者要求教师应采用怎样的方式与过程来实施课堂教学。
如《数怎么不够用了》课题中的“负数”内容,它主要包含“负数的引入”、“负数的概念”、“负数的表示”这三个内容要点。一般说来,“负数的引入”与“负数的概念”属于知识性内容,“负数的表示”则属于实践性内容,但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通过某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得原来知识性内容又包含了能力成分的训练,那么采用怎样的方式与过程来训练学生的能力就是教师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现就教材(北师大版)内容剖析如下:
问题情境:某班举行知识竞赛,答对一题加10分,但错一题扣10分,不答得0分,下面表格表示了四个代表队的回答问题情况(见表1):
提出问题:每个代表队的得分是多少?你是怎么表示的?
新教材并没有直接提出“数不够用”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上面的问题情境来发现“数不够用”这个问题并试图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教材引导学生对“负数的引入”进行“发现式”学习与通过“你是怎么表示”的问题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两个意图,如果我们不能领会教材的编写中的这两个意图,就有可能在过程时间控制方面,因担心学生不能顺利地解决上面两个问题而启发过多或直接告知结果,那么这样做法就没有很好地贯彻教材意图。不知教师们是否注意到,教材在页面编排故意将有关上面问题的答案内容放在后一页,这就是编者有意避免学生受后面内容的提示而弱化能力训练过程,这些细节性的编排都值得我们教师在教材分析中留意。由上可见,教师在实施“负数的引入”的教学活动过程必须是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而不能采用讲授的方法,在实施“如何表示负数”的教学活动过程必须是让学生尝试解决来进行能力的训练,而不是教师告知方法的传授式。
对于上面的分析与阐述,概括地说,只有认真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制定正确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并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与过程。
三、分析教材的素材内涵,构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为体现课程内容,教材可以选择不同的素材或资料信息,然而对每一个素材信息而言,都包含着设计者的某种教育观念或教学理念,如果我们没有弄清素材与信息的深刻内涵,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课题素材信息的教育价值功能,我们通常说“吃透教材”就是这个意思。
“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的载体,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过程与方法”的衍生物,不同的“过程与方法”将衍生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课题中,教材一开始就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下面是一条河流在枯水期的水位图,若规定年平均水位为0,现在的水位为-3分米,桥面距年平均水位12.5米,此时桥面距水面高度多少米?(配有景色迷人的插图)教材不是让学生求算,而是分别给出小明与小颖的运算过程:
小明的运算:12.5+0.3=12.8(米) 小颖的运算:12.5-(-0.3)=12.8(米)
由此而提出问题:你知道小明和小颖是怎么想的?他们的结果为什么会相同?
上面的素材内容设计,其教育功效至少有以下三方面:①多数学生的思维属于小明“求和式”定势思维,而对小颖“求差式”的求异思维还存在一个理解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能让学生领悟数学问题的多种求算方法,从而诱发学生的求异或创新意识。②以“暗示”的方式促进学生发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由此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并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情感。③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源于生活”的认识。如果教材仅是设计12.5-(-0.3)=?的问题,当然也可以引发学生一定的探究情感或探究行为,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方面就显得逊色。可见,认真分析素材内涵与教育功效是构建课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过程。
教材在选择素材信息方面,除了注重选择体现数学问题的日常生活素材之外,而且注重选择不少反映社会问题或科技问题的素材,其主要意图就是用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在《统计图的选择》课题中,教材就选择了某家报纸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见表2):
另外,教材还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了2050年亚洲人口数为52.68亿。毫无疑问,这样的素材内涵有利于学生树立“人口发展与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意识。再如“认识百万分之一”课题中的“读一读”中有关“纳米”的介绍,显然,这样的素材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纳米”的科技知识,从而树立“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进而诱发学生爱科学和学科学的积极情感。总之,教师在分析教材中都要注重挖掘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效。
必须指出,课程三维目标的构建虽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的认真分析,但并不意味就能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还存在一个怎样施教的问题,然而这不属于本文的论述范畴。
参考文献:
[1]吴江媛.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操作丛书 (初中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