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闹革命——法国电影新浪潮观礼

2014-04-29李萌萌

世界文化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新浪潮

李萌萌

新浪潮的缘起缘灭

法国巴黎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一直是以世界文化和艺术的中心而自居,法国人也是以激情和浪漫闻名于世。电影艺术的两位开山鼻祖卢米埃尔和梅里爱都是法国人,所以在现代主义电影思潮中法国艺术家表现得比其他人更有特色、更激进、更浪漫。20世纪20年代风行欧洲影坛的先锋派电影即以巴黎为中心。20世纪30年代法国出现了用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去表现下层小人物的命运和他们与社会抗争的影片。这类影片内容真实、情节动人,常常含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有一定的戏剧感染力,这类影片被称为“诗意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诺阿等一批优秀导演为了躲避战火去好莱坞工作。战后较长一段时间,法国电影界在好莱坞的强烈竞争和意大利电影的巨大影响面前,只满足于对原有传统的沿袭,在内容形式和生产体制上都没有什么新的突破。

1957年,有位名叫特吕弗的青年挥舞着笔当作大刀,发表了电影评论《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他后来成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罗西里尼的跟班,深受“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的赏识。1959年,特吕弗以半自传式的电影《四百击》在戛纳影展初试啼声,一举摘得金棕榈桂冠,新浪潮运动正式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富家公子哥”戈达尔从自己的殷实家庭叛逃,一边打工一边周游世界,靠在法国电影资料馆观看的3000部电影打底儿,拍出了独一无二的《筋疲力尽》。此前一年,26岁的路易·马勒完成了处女作《通往绞刑架的电梯》,28岁的克劳德·夏布洛尔拍摄了《漂亮的塞尔日》,从两方面确立了浪潮电影的美学。接下来几年,这帮狂热的电影小子们汇聚在一本黄皮杂志《电影手册》周围,形成了一股铺天盖地、势不可挡的潮流。另有一伙喜欢在左岸河边“侃大山”的文化精英也集体发力,从手法或技术上,他们的贡献比《电影手册》那帮人只多不少。1958年至1962年间,大约有200多位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子弟遍布世界,间接催生了无数大师级导演,也一度影响了好莱坞的独立制片。在文艺青年心中,“新浪潮”三个字本身就是个图腾。它是一次美学特征和制片方法的革命。新浪潮中的重要导演大多不是科班出身,他们强调电影属于导演自己,而导演是作者,不考虑传统的规范,也不受程式的束缚,这概念本身就有着让人激动不已的蛊惑力量。虽然事后看来,随心所欲的风格化和打破以冲突律为基础的戏剧观念,成了他们成败萧何的双刃剑。从那时起,跟拍、长焦、变焦、定格、跳接作为艺术手段频繁被使用。新浪潮电影完美配合了彼时战后迷茫、政治恐惧、存在主义兴起和青年们的无理性反抗,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技法,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所以青年热情高涨,传统而陈腐的人则被请出了电影院。从那以后,青年人才慢慢成了文化消费的绝对主体。

50余年,足以把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跟离经叛道的电影运动消化吸收,纳入主流体系。新浪潮时出现的手法被继承下来,却不可避免地被再度包装,招安在与拿来极力对抗的“优质电影”旗下。没准下一个50年,某种全新的媒体已经取代电影成为最重要的娱乐消费品,届时电影有可能成为专供文人雅士把玩观赏的艺术品。在此之前,再也不会有一次电影浪潮具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和煽动力。也许,辉煌不再的新浪潮,曾是电影奔向绝对自由的最后一次机会。

技术的裂变式

◎ 跳接

顾名思义,就是“跳跃式剪辑”。镜头不是按传统的线性顺序,而是间隔性地进行连接,表现的内容“省略”了一般的转换过程,使观众看到的,是一种不甚合理、比较突兀的时空或逻辑关系,直白地说,就是“有点儿跳”。这种技法由戈达尔在1959年执导的《筋疲力尽》中使用得最为典型,因此也常被称为“戈达尔式跳接”。

◎ 实景拍摄

“新浪潮”的实景拍摄技术,是对当时传统的“片场体制”和“影片品质”的反动,在使用之初更像是如今电视媒体的街边随机访谈。创作者只对镜头中的素材进行选择,而不是控制。同前面的“跳接”及后面将要谈到的自然光、同期声一样,实景也是基于摄制条件粗陋的客观现实和新浪潮电影哲学双重作用的产物。同时,新器材和新技术的应用,使理论的实现成为可能。轻便的手持摄影机,感光度更强的底片,音质更好、不容易受干扰的录音设备,都是实景拍摄的首选装备。

◎ 自然光

使用自然光源是实景拍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出于写实的基调,新浪潮的导演们摈弃效果多样的“片场式”的照明技术,是可行之举。不过,自然光带来的开放及不可控的拍摄环境,在节约了经费之余,也增加了摄制上的技术难度。

◎ 即兴发挥

在“写实主义”的整体氛围之下,新浪潮所主张的表演方式以演员在拍摄现场的即兴发挥为主也就顺理成章了。在新浪潮导演们看来,传统的各种表演方法,演员所受的各种职业训练,皆是对戏剧性的不断强化,用虚拟代替了真实。而不受职业表演束缚的即兴发挥,可以抹平人物“演”的痕迹,使影片现实趋近于生活现实。如同新浪潮其他“形散神不散”的摄制技术一样,演员的即兴发挥也不同于完全的放任。拍摄对演员所要求的真实感,要被包含在立足于剧本大纲的自成一体的基本内涵之中。

◎ 同期录音

更加便利和优质的音效及更好的录音设备,使得拍摄过程中同时进行录音成为可行。当然,这也是经济快捷的拍摄方式所需要的。在 “新浪潮”的理论上,同实景画面一样,应用同期声有助于保留事物原本的完整性,让电影的写实在音画两方面实现统一。但是,这并不代表同期录音纯粹只起到一种“记录”的作用,它也是创作。在新浪潮的影片中,有时人物的对话会被周围的自然声源影响,以达到“间离”。不过更多的情况下,同期声是与电影语言的表达结合在一起的。

◎ 长镜头

无疑地,长镜头当属新浪潮最重要的技术。这仍然是源自新浪潮导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巴赞的“长镜头”是对 “蒙太奇”艺术的某种质疑。他认为电影创作者们应该“记录事件,尊重感性的真实时间和空间”。而长镜头的运用正可以在实践中完成巴赞的要求,因为长镜头的客观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能够“在平等的同质空间中把事物保存下来”。而“记录事件”同样是一种艺术要求,不代表创作者无所作为,只是像巴赞所主张的,要还原电影画面对现实生活所具有的不加修饰的力量。

浪潮十维度的超时空要塞

◎ 维度一:末世屏障的记忆驻点——《堤》

导演:克里斯·马克

主演:达沃斯·哈内赤 海伦·夏特兰

剧情简介:遍野废墟,末世凄凉。男主人公成为核战爆发后少数存活下来的人类。他幼年时梦中总是目睹一名陌生男子的死亡,这也使得他成了时光旅行的实验品。他被送往核战爆发前夕的过去,他在堤岸上遇见一位女子,并且爱上了她。当实验快结束时,他又要被送往躲过浩劫的未来。但是他拒绝了这个机会,誓要与自己心爱的女子在一起。然而到最后,他才恍然发现,幼年时常梦见的死亡男子,原来正是自己。

文艺鲜评:这是一部充满静态画面的实验性科幻电影。全片给人的感觉像是配了画的故事梗概,又像是带有声音的连续翻动的摄影集,或者以展示照片为主的黑白纪录片。影片片头前的一个运动镜头出现之后画面就完全转为静态了,以后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故事都以“剧照”形式出现。这并非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耍弄,它没有抛弃内容,这种凝固的影像恰恰构成了全片营造氛围的一个关键环节和叙事上与所表露情感达到默契的一种方式。片子取名为“堤”,开头与结尾均在“堤”上展开,与全片基调联系起来不难理解这个“堤”指的便是记忆的驻点,是拦住似水年华追忆的屏障。因此本片又可以被看作是一段有关“开始”的故事,片子处处都孕育着即将到来的开始,直到末尾仍旧是停留在一个开端之上,这种叙事风格与大家所熟知的杜拉斯小说《情人》相仿。关于记忆与创伤的探究是左岸派惯常选择的话题 ,很好地反映了左岸派“间离”的美学特色。影片不断地打破观众的观影经验,在陌生化的处理之下整个故事笼罩在一层朦胧、迷幻的曲调之中,时断时续的配乐也显得实验味十足,堪称“科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摘编自网友“超现实主义者”的影评《堤——在零度时间中穿行》)

◎维度二:跨媒介女性艺术的整合——《阿涅斯的海滩》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主演:阿涅斯·瓦尔达 马修·戴米

剧情简介:这部《阿涅斯的海滩》用DV拍摄,以比利时、塞特、洛杉矶威尼斯海滩、南法诺穆提岛及巴黎的海滩或河畔为线索,重回瓦尔达的故乡、电影作品的拍摄场地、她与丈夫生活过的地方,情景再现了她的生活和工作片段,并穿插了大量她与丈夫的电影片段、她的摄影作品、艺术装置作品等,展现了瓦尔达“活在电影”中的一生。

文艺鲜评:看着一个80岁的矮个子小老太太,用随手可得的DV拍摄出一部记录自己一生风景的纪录片,然后当作生日礼物送给自己,是件让人羡慕至极的事情。当再次踏上自己曾经走过的地方,情景再现美好的童年,再次欣赏爱人拍摄的电影片段,再次回到摄影展的现场的时候,我想瓦尔达心目中的那片海滩一定已经被一波又一波的回忆浪潮打得咸湿起来。这个耄耋之年却依然保有少女般温情的可爱老太太仿佛一个拾荒者,一路捡拾起那些曾经遗落的美好,拼接成生命的完整景象。那是认真生活过的深深痕迹,以及一直居住在电影中的光影斑驳的心。当我看到她用一台再普通不过的DV拍出了那些平淡真实的影像,但通过巧妙的剪辑,将电影技术纯熟地融合在电影中,让那些回忆片段插上翅膀飞起来的时候,我被惊呆了。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关键不是器材,而是躲在器材后面的那双眼和那颗心。谁说电影不可以这样拍摄,搞怪、幻想、卡通,时而深情、时而诗意,时而纪实、时而超现实,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那么合乎常理,却又那么新意满满。在整部电影里,我丝毫看不到一个迟暮的老人哪怕一丝腐朽的气息,全部都是少女般的心,那么大胆、勇敢又深情款款。(摘编自网友“cristine”的影评《瓦尔达,苍茫岁月中的拾荒者》)

◎维度三:语言节奏大师的影像观照——《绿光》

导演:埃里克·侯麦 主演:玛丽·瑞莱

剧情简介:夏天快要来临的时候,巴黎女子戴尔芬却陷入了忧伤与烦闷之中。刚刚和男友结束恋爱关系,本来约好与她一同度假的女友也放了她鸽子。尽管其他许多好心的亲友邀请她一同度假,但是她却一一拒绝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度假计划,只有她看似要独自一人困在巴黎过冗长的夏天。她寻寻觅觅,终日游荡在各处,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情人,但是所遇之人皆不能触动她心。在马赛海边,她听说了关于绿光的传说:谁能看到绿光,谁就能得到幸福。落寞的她打算返回巴黎,在车站,一个男子对着正在阅读小说《白痴》的她微笑,戴尔芬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她主动邀请男子去海边看日落。在灿烂的光辉中,男子对她表白,而她却固执地等到绿光出现才给出答案。

文艺鲜评: 那是最近一次看侯麦的对白了。没错,是看他的对白,不是听,因为迷恋那温柔的色调。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和现在太不一样了,清澈,优雅,裙子和鬈发里都是度假的遐思。假如她的日记,能在电影结束后继续写下来多好。曾把《绿光》和勒鲁什《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比对着看,虽然他们在教科书上分属不同的类型,可我总感觉很相似,情感上的相似。 后来,再看瓦尔达的纪录片,也能找到与侯麦对话的这种感觉。 熟悉的人,随便往哪儿一坐,海边、花园、石凳上,就开始聊起来,这是法国人的老毛病。侯麦却把这种习惯变成了文学创作,罗曼蒂克,布尔乔亚,苏格拉底……有一片光在他们身后。侯麦写的影评,曾是最诗意的创作,现在还在法国大学里作为电影分析课程的教材选用。其实,都是他精心设计的呀。89岁,侯麦走了,匆匆,也平静。

(摘编自网友“Luc”的影评《女人,永远站在光的背后》)

◎维度四: 行为选择的机遇之歌——《吸烟/不吸烟》

导演:阿伦·雷乃

主演:萨宾·阿泽玛 皮埃尔·阿迪提

剧情简介:“吸烟/不吸烟”的并置让人不由得想起莎翁被引用了无数遍的名句,然而将吸烟这件日常琐事拿来做选择的对象,却似乎消解了原本命题中的沉重感。《吸烟》和《不吸烟》 有着完全相同的开场,之所以被发展成两部电影,就是因为片中的特雷萨夫人在做家务的过程中,看到一盒香烟时所做的一个五秒钟的选择。 接着每部影片被以“五天后”“五周后”和“五年后”划分成三个段落,决定下一段落发展的是在前一段落最后某个片中人物的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依次延长的时间轴暗合着一句中国的古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于是就在这样的选择之下,影片“五年后”的几个结尾为我们展现出人物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截然不同的境遇。起初一个仅仅是吸烟还是不吸烟的二元选择,到最后却发展出万花筒似的结果。

文艺鲜评:影片中总共有九个出场人物,而这两部影片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所有角色仅由男女两位演员来担任。这一构思使片中的角色变得抽象起来,成为普适的男人和女人。因为没有高科技视觉效果的使用,每个场景就局限在两个角色之间的互动,由于故事编构得巧妙,蒙太奇通常只在人物出入场的交替时会无法避免地使用到,长镜头的运用成了最自然的表达方式。这使得影片从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部话剧。另一方面,影片的全部场景可以轻易地看出都是在摄影棚中搭建的,导演似乎有意地保留着一种人工的迹象,过度饱和的色彩让人回想起四五十年前的电影中那种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这一切似乎在为观众营造出一种人生如戏的错觉。与《罗拉快跑》相比,本片人物的选择往往不具有像前者那样的明确性,由选择所触发的剧情也包含着极大的偶然性。阿伦·雷乃所考虑的重点也许是对无法直接看清充满变数的未来的一种无奈和怀疑。

(摘编自网友“Philharmania”的影评《两个人的舞台和无数种可能》)

◎维度五:撕破中产神话的面具——《表兄弟》

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

主演:格来德·布莱恩 让·克劳德·布里亚利

剧情简介:一个外省青年来到巴黎求学,与表哥同住,他是个听话本分的老实人,与生活放荡不羁、只追求享乐与刺激的表哥截然不同。但后来他却迷恋表哥的一个情人,在表哥的阴影下他必须面对爱情和伦理的考验。后来一心向学的表弟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失败了,他心灰意冷,想枪杀表哥又受不了内心的谴责,回房继续学习,第二天却被表哥在玩闹中用同一把枪杀了。

文艺鲜评:夏布洛尔的风格在新浪潮一代中的确是很特殊的,正因为特殊,以致很多人先前都以为他的风格就是平庸。简单来讲,夏布洛尔的电影没有戈达尔的有趣玩闹,没有特吕弗的私人情绪,也没有侯麦的喋喋不休和里维特的远离观众。但他的电影依然很有风格。首先是一些元素的运用,非常成熟,尽管这只是他的第二部长片,但这些元素已经不突兀且很自然地出现在电影的各个角落,这一点要强于当时的其他人。这部电影虽然可算新浪潮一代的开山之作,但它的大多数场景依然发生在市内,它的角色表演也偶尔带有舞台剧的色彩,它的摄影相较其他电影显得过于平稳和精雕细琢。但它偏偏就是一个新浪潮风格的电影,一部好电影。

(摘编自网友的影评《的确风格》)

◎ 维度六:捣毁惺惺作态的常规世界——《扎齐在地铁》

导演:路易·马勒 主演:凯瑟琳·德蒙古奥

剧情简介:乡下小姑娘扎齐是个言语粗鲁又脾气暴躁的孩子,而且十分叛逆,在说脏话之余还经常与大人们捣乱。可是在巴黎生活的两天时间里,她却感受到成人世界的冷漠和虚伪,发现这个世界存在着严重的混乱失序,所有她认识的人都在对她说谎,连她妈妈在内,都缺乏真诚善意的交流和沟通,这使扎齐在离开巴黎时感到自己已经被折腾得老了很多。

文艺鲜评:《扎齐在地铁》是一部一石击起千层浪的炫技作品。这部电影里的技巧成分相当具有革命性,用马勒自己的话说,是一部“玩电影语言”的作品。纪实性的拍摄方式,镜头对准一个乡村小女孩眼中的巴黎,不胶着于城市的特质,而是在人物与事情的错乱关系上大费周章,制造出一个无逻辑、无主旨的生活境地。片头在车站等人的先生一通牢骚嘲弄法国人不洗澡的习惯,紧接着一个老套的喜剧桥段,把影片的情绪打断,到处充斥着这样漫无目的的跳跃,玻璃橱窗外映照下的警察行动突然变成屏幕上的背景画面,突如其来的超现实主义,空间、时间的跳跃性连接,看似杂乱无章,却容纳了导演十分巧妙的精心构思。

(摘编自网友“限制为7个汉字”的影评《扎齐在地铁》)

◎ 维度七:置于前景的焦虑横行霸道——《巴黎属于我们》

导演:雅克·里维特 主演:贝蒂·斯内德

剧情简介: 1957年巴黎文学女青年安妮在哥哥皮埃尔的引荐下来到他朋友的一个聚会。聚会上的宾客包括有逃避麦卡锡主义的美国流亡分子菲利普·考夫曼,一名带着神秘女子特里的戏剧导演杰拉尔·朗兹。聚会上的话题有关他们的朋友胡安的自杀事件,他是西班牙激进主义分子,最近刚和特里分手。菲利普警告安妮,杰拉尔很快也会像胡安那样遭遇不测。而缺乏资金支持的杰拉尔却正在努力排演莎士比亚戏剧《伯里克利》。安妮在剧中出演角色帮助杰拉尔,同时也在找寻胡安死亡的真正原因。

文艺鲜评:一个迷雾般的侦破故事,掺杂了政治焦虑与内心的惶恐。萨特的存在主义提倡的是自由选择,但是无疑被深深打上了一种文化气质和政治色彩,《巴黎属于我们》或许是那个年代法国人心灵的真实写照。 本片中的焦虑有点安东尼奥尼的味道,整个城市仿佛都是一个幽灵般的世界,没有清晰的真相,只有内心的彷徨和自我的游戏。

(摘编自网友“特德”的影评《焦躁的时代》)

◎ 维度八:文火炖煮的伤痛——《长别离》

导演:亨利·柯比主演:阿莉达·瓦莉

剧情简介:咖啡馆的女主人黛莱丝16年来一直苦苦等待丈夫的归来,却没有音讯传来。就在法国国庆节那天,咖啡馆门口一个哼着小调的流浪汉引起了她的强烈反应,她觉得他就是自己的丈夫。黛莱丝用尽各种方法,企图唤起失忆流浪汉的记忆,包括请她丈夫的姑母帮忙。但这一切都是徒劳,流浪汉始终没有记起一点往事,也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他的身份。

文艺鲜评:爱默生说,现代文明的悲剧之一便是我们不再接触自然界最初的真实。这是一个细腻而深刻的爱情故事,它通过这样一段绝望的爱情,使人无不为其发生的原因而思考,每个人都会深刻地去反思战争对于人性的异化,影片的结尾尤为感人。影片也是“左岸派”电影最通俗的一部杰作。

(摘编自网友“刘小黛”的影评《长别离》)

◎ 维度九:古典主义的完美复辟——《最后一班地铁》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主演:凯瑟琳·德纳芙 杰拉尔·德帕迪约

剧情简介:“二战”中德国占领下的巴黎,剧作家、导演兼剧院管理人的犹太人卢卡斯·斯坦纳被妻子玛丽安·斯坦纳藏入蒙马特剧院地下室,伺机逃往非占领区。身为演员的玛丽安不得不肩负起剧院管理人的事宜,雇佣了男演员伯纳德·格兰戈排练卢卡斯的新话剧。随着德军战线的扩大,卢卡斯的出逃一步步成为幻影,只好靠地下室的采暖管道来听每日的彩排,暗中进行指导……

文艺鲜评:可以看到特吕弗自述的三个夙愿: 一是将摄影机带到剧场后台。特吕弗早年的影评一向以尖刻著称,晚年的他似乎想以平和与人本的观点诠释幕后的人,《最后一班地铁》正是一种反刍似的自省,刻意以幕后故事为题材。二是营造沦陷期的气氛。特吕弗具有孤独的优越感,一生都在追逐理想、寻找自我,巴黎的历史时间段对于他永远有着特殊的意义。三是让凯瑟琳·德纳芙演一个负责的女人,冷峻的女人是特吕弗偏好的基调。当剧情发展到玛丽安迸发出热情时却多少显得有些生硬,德纳芙的美是静静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哪怕她饰演的角色沾染风尘也是干净的。平庸的故事,平实的叙述,却在平庸里看到一颗归附平静的心。对于新浪潮,往往各种无序的疑惑又回到原点,电影究竟是什么,是我们牵强附会地赋予它各种所谓的气质,是我们没有主次地叠加各种花哨的技法抢眼的色调,还是应该平静地面对时间、故事和画面,留下环环的涟漪或浅或深的感动?

(摘编自网友“畅游四医院”的影评《[疯评影行]最后一班地铁》)

◎ 维度十:形而上学的献祭——《随心所欲》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安娜·卡里娜

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娜娜的悲情一生。娜娜厌倦了售货员的生活,想要成为一名演员,可命运却让她陷入了出卖肉体的深渊。她越是深入生命的深刻意义,越是怀疑生活的本来面目。命运辗转,就在她终于遇见她的爱人时,命运再一次跟她开了场玩笑,让她死在了皮条客的枪下。看似凌乱毫无关联的章节,充满哲理如呓语般的台词,为了“拯救灵魂而出卖肉体”吗?影片抛掷给我们的又岂止是这一个问题。

文艺鲜评:《筋疲力尽》和《随心所欲》的某些时刻,我感受到它们带给我的一种身体上的愉悦和痛苦。某些电影风格中纯粹的非现实感,有意或者无意,在充满诱惑的同时,也会让我们感到混沌;在另一方面,最强有力的现实感可以暂时诱惑到我们,但最终却会让我们感到饥饿。《随心所欲》这样的电影,一路上不断拉着你,先是向着抽象的尽头,然后又向着具象的极限。毫无疑问,情感正是在这样的运动中产生的。有些电影会让人喜爱,但是它却不会邀请你一路跟随,有些电影能为你打开一扇门,让你觉得电影从这里重新开始。

猜你喜欢

新浪潮
新浪潮与现代志趣
新突破!105天出塘14支/斤金刚虾!恒兴欲在粤西对虾养殖赛道中掀起新浪潮
从“藏地新浪潮”电影看“后市场化”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推动支付创新,中国银联引领支付科技新浪潮
炫舞升级·黄金革命 翠绿炫5G掀行业新浪潮
早秋运动新浪潮
网通政务新浪潮 共话机构编制新未来
——2017年第一期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专项培训班(领导力班)顺利举办
无线技术将掀起智能家居发展新浪潮
邦宝益智与麦杰克小镇强强联手早教玩具产业又现新浪潮
王家卫电影的存在主义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