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
2014-04-29
我不知道你已经追随NBA的脚步走了多久,不过随着年头递进,你是否觉得自己跟最爱的球星们渐行渐远,从而心生嗟叹?在追忆过去有NBA相伴的美好时光时,你是否惊觉,新世纪转眼已过15年,我们爱的联盟早已物是人非。白驹过隙,是难以留住的风景,时间每天都在我们眼前经过,却毕竟不可挽留。15年,已足够让你的人生轨迹发生改变,可那些难忘的时刻却历历在目,令人印象深刻。人的记忆是一个很神奇的系统,它会自动过滤那些不重要的故事,只保留最宝贵的给我们凭吊,残忍的是,一切都回不去了,和我们的年龄一起改变的,还有NBA的格局。
过去15年,锻造了一个你我都已熟悉习惯的联盟,虽然再看不到乔丹的神级表演,比赛反而更具悬念,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乱世,犹如一部没有结局的电影,因为小牛的夺冠在更多人看来根本算不上是完美的结局。你还会记得2004年阿泰挥拳揍打球迷,引起的奥本山宫殿斗殴事件吗?你还会记得2006年,年轻的韦德和奥尼尔一起捧起了奥布莱恩杯,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总决赛之旅吗?你还记得科比在OK组合分道扬镳之后,一路艰辛,在2006年的疯狂81分吗?你还会想起凤凰城的全明星夜晚,科比和奥尼尔的巅峰重逢吗?
也许在某个夜晚,当你翻开某本旧杂志,会发现更多遗憾白纸黑字地填满字里行间,乔丹复出成空……雷吉·米勒18年指上犹虚……犹他双雄的悲剧总决赛……麦迪逃不掉的首轮魔咒……费城之子艾弗森撕毁忠诚……你也许会喉咙发紧、眼圈泛红,但这不是因为悲伤,而是“遗憾”这种美好的情怀。
是我们改变时代,还是时代驯服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少年时相信的东西,如今并没有变,改变我们的是岁月的洗练。光阴被浪费,再用力的后悔,可能你意气风发,也可能活得狼狈,但最起码我们还能保留那一份最珍贵的回忆。
时光不再
“组织后卫”约翰逊和小前锋“大鸟”伯德称霸了八十年代,中锋拉塞尔与中锋张伯伦演绎了六十年代霸主争锋,乔丹统治了上世纪最后十年,即便那是个不折不扣的中锋时代,你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彻底属于大前锋的年代,如果仅从“冠军角度”来看,NBA的风云六十年来,大前锋也仅仅是在不同的时代偶露峥嵘,在名人堂碑刻上留下有迹可循的零星划痕。
但这一情况在过去的15年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前锋成了那个时代的霸主,这其实是一个蓄力到爆发的过程。
从黑白照片的谢伊斯到血肉丰满的加内特,NBA的大前锋虽然不是焦点但足够夺目,前辈们把大前锋的形象累积到了极致,上一个十年的爆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1958年夺冠的鹰王佩蒂特,1978年夺冠的海耶斯,九十年代查尔斯·巴克利、“邮差”马龙、“雨人”坎普或者“金牙外婆”拉里·约翰逊构筑起满座衣冠胜雪的岁月。诚然,这些名动八表的名字各有千秋,统一特征却都是禁区内跺跺脚就能引发地震的极道强者,当日历翻转到新世纪,大前锋已经不仅仅是NBA的一道风景,它带给我们的是迥异的技术流派,有善投者,有善防者,有善扣者,也有技术全面者。是的,你可以打开记忆大门遥想当年,巅峰时期的邓肯、加内特、韦伯、华莱士、小奥尼尔、诺维斯基……他们之间的对决往往像星球大战一般激烈和刺激,这样的场面如今已不多见,23 vs 24的噱头足足炒了两年,结果却乏善可陈,湖人和骑士或者热火之间的对决,詹姆斯和科比的对位场面实在少得可怜。反而詹姆斯更改了自己的球衣号码后拿到总冠军,而当科比站在历史边缘时,詹姆斯却用超能力让时光倒流,在骑士重生,试图抓住岁月的尾巴。这无疑是个悲剧,当然最重要的是,顶级前锋之间的对决可以涵盖篮球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防守、肌肉、争执,当他们把篮球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把比赛质量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过也许应了那句老话——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就像切尔诺贝利的变异大老鼠一样,大前锋们的这次集体井喷本身就带有一丝鬼魅的色彩。
那个时代还没轮得上控球后卫如此大行其道,与大前锋们相映成辉的是那些华丽风骚的锋卫摇摆人——科比、卡特、麦迪,即便身处大前锋统治的时代,但他们的表现依旧疯狂而且足够吸人眼球,当然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有人同大前锋一起沉没,不过仅就目前来看,锋卫摇摆人命运比大前锋好。
如果把场均得分篮板数据20+10作为是优秀大前锋的一把标尺,从刚刚结束的2013-14来看,全联盟只有一名球员能达到这一标准——那就是德马库斯·阿尔德里奇,而另外一位拿到这一数据的,是中锋霍华德,这就是大前锋们上赛季交出的尴尬成绩单,这在十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在伟大的大前锋们江河日下的时候,新鲜血液没能守护好大前锋时代最后的那点余晖。
开启这个世纪的是一批批风格迥异的大前锋,以堕落作为结束虽然让人不胜唏嘘,但正是因为失去了才更显得弥足珍贵,对于大锋来说,这是个最好的年代,他们曾拥有了各自为王、群雄争锋的机遇。但这也是个最坏的年代,打法更加讨喜且人才辈出的后卫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各支球队的当家头牌,而那些可怜的大前锋们更多的只是成为辅佐之臣而绝非领袖核心。
或许NBA前副总裁格理切克的话最一针见血,“这是一个崇尚速度和进攻的联盟,有约翰·沃尔的比赛,谁还会去看老迈的邓肯呢?所以大前锋退出舞台的中心是一种必然。”这的确是一种必然,但请不要因此漠视大前锋的存在,邓肯和加内特称霸西部的热血情怀谱写了NBA的一段历史,直到今天,他们的球迷还记忆犹新。
新法则
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经济。几年之前的美国街头,一辆悍马车挂着一个特制的车牌,标明“8MPG(每加仑汽油仅能行使8英里)”,似乎车主自豪于开着这车来摧毁大自然的生态资源。我想知道当汽油价格飙到4美元1加仑的时候,这家伙是否还会这么自豪,也许他正在祈求上帝的原谅并且把悍马换成了省油的日系车。事实就是,许多人放弃了悍马,导致目前该车销售量减少了近85%。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年代,美国和我们一样,也在承受物价飞涨所带来的阻力,而对于NBA联盟来说,尽管有时候还在犯着小错误,但它懂得学习和吸取教训的。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发现,在加油站花4美元加1加仑汽油的时候,那些烧油不眨眼的SUV车并不那么酷了,NBA意识到不能因为某个球员有个外国名字就太迷信于他的能力,也不能随随便便和那些拿不到两双的球员签巨额合同。NBA和各支球队的老板引领了这次变革。
更合理更负责的财政支出从2000年底开始成为联盟的焦点,这也是1999年小幅停摆的原因。无论借口是“腾出薪资空间”、“为2010自由转会市场做准备”还是“避免奢侈税”,都有球队的管理层承认,70%的交易就是出于财政原因。
正像华尔街巫师们不能解释为什么宠物网在2000年开盘的时候能募集到8250万美元,曾经下面这几份合同只能让我们摇摇头,一声叹息:扎克·兰多夫8400万美元(当年兰多夫还是名副其实的“黑空”球员),安德烈·基里连科8600万美元,麦克·毕比8000万美元,史蒂夫·弗朗西斯8500万美元,杰梅因·奥尼尔1亿2600万美元,凯文·马丁9100万美元,埃里克·丹皮尔7300万美元。
你可以拿毕比为例来看发生了多么戏剧性的改变。毕比在2009年夏天签了一份三年1800万的合同。在那个赛季过去的这半个赛季里,只有本·戈登拿到了最大的一份合同,5500美元。当然,薪资衰减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不同的集体谈判协议,但这里也包含潜在的哲学因素:虽然你已经不再是你队里最优秀的球员,不够资格拿到顶级合同。但球队老板和经理仍旧会找到给球员发过高工资的办法,正如某位经纪人所言,球队的老板宁愿给一个值200万美元的球员400万美元的工资,也不愿意不是给一个好球员一份足可以让他未出生的孙子都能享用到的天价合同。
2008年,吉尔伯特·阿里纳斯从华盛顿奇才得到一份1亿1100万的合同,如果他的膝盖是健康的,这份合同奇才签得不冤,但事情往往不会按人的意志进行转移,谁又真的愿意给他1600万美元而仅仅期盼手术成功?在发现阿里纳斯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之后,奇才没有给他一丝机会,果断的将他甩给魔术,以腾出薪金空间。
2009年最有警示作用的人物是卡洛斯·布泽尔,他没有选择在合同年的最后一年里跳出合同,布泽尔的数据在下降,不过他依然能拿到场均16分和10个篮板,接近埃尔顿·布兰德前一赛季的数据,而布兰德在前一赛季因为伤病仅仅打了8场比赛。尽管布兰德在2008年拿到了一份5年8000万美元的合同,布泽尔却读到了转会市场的信息,他明白了自己拿不到比现有的1200万一年更高的薪水了,而这个数字,是2006-07赛季斯泽比亚克的薪水。很明显,今日不比当初了,球员想骗要得到一份天价合同并不容易。
大把花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一份最近华尔街数据显示美国人的平均贷款率降低至18%以下,要知道在过去15年的头七年里,这个数据一直高高稳定在19%。甚至连湖人这支福布斯排行榜上最有价值的NBA球队,也让拉马尔·奥多姆(冠军关键球员)等了很长时间才给了他一份2700万的保证。
NBA工资制度改革的受益人当然不仅仅是那些富得流油但却不舍得花钱的抠门老板,这样的变革也间接制造了2000年以后NBA的第一个繁荣期。我们不会再看到球队花溢出工资帽的钱,用大量高薪球员填充花名册。球员们不能要求过高的工资了,老板们不能再清算他们高额的奢侈税了,不过球迷们却得到了更高质量的比赛,球员们不得不更卖力打球,因为很多明星数球员挣不到像原来一样的工资,哥们!想挣钱就得拿出点本事,正如某位教练所说:“无趣、消极、孤立的篮球正在减少。而球不停的转移、高超的个人技术和团队合作正越来越多。”没错,在如今的NBA你很难想象乔丹、皮蓬式的组合能连续取得两个三连冠,当然我不是说乔丹和皮蓬不够强,但你可以看看他们身边糟糕的队友。如今组建一支冠军球队,除了要拥有多名球星外,角色球员和板凳深度也尤为重要。詹姆斯在2010年夏天转会迈阿密,乔丹说当年他可从来没想过要和“魔术师”一起打球,巴克利更是称詹姆斯为孬种,但是正如我上面所说,时代不同了,我们并没有理由拿十几年前的事当做评判的标准,而最重要的一点,詹姆斯为了总冠军愿意降薪,这本身就是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青春不死
人生会给你什么?相面占星者引领着这个话题,但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结果;俯瞰江山者竭力寻找答案,但最终还是会落入命运的圈套。我们不应该对停摆过于悲观,NBA迟早会回来,因为它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
1998-99的缩水赛季是一次小规模的停摆,从那开始到现在,NBA迎来了“后乔丹时代”的第一个巅峰。不过一开始的情况不是这样,人们对于缺少乔丹的NBA充满了疑虑,当然这在如今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除了要感谢球星给力的表现之外,NBA的造星能力也可见一斑。
比较1998年和2000年的全明星阵容,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1999年全明星停办)——NBA完成一次空前的新老交替,2000年全明星阵容中我们已经很难找到1998年那些熟悉的面孔,取而代之的是艾弗森、卡特和科比这样的生力军,让人更加兴奋地是,他们为我们献上了一场可能是NBA近20年来最精彩的一次全明星赛。过度是一种必然,但这样的新老交替却过于迅速和彻底,甚至让你感觉有点不安。你很难想象两年之内新人会攀升到如此高度,唯一的解释就是停摆从侧面把NBA推向了一个新纪元。
如果把停摆和企业的优化组合联系到一起,优化组合就是把老弱病残或躺在荣誉勋章上睡大觉的人统统清洗掉,当然企业的优化组合是主动的,而停摆是被动的,但它们却传达了一个相同的信息——大病后的换血是必然的。
小牛在2010-11赛季夺冠,即便基德已经38岁了,你也很难找出让他退役的理由,不过紧接着到来的停摆让基德开始认真考虑退役。“我可能会这么选择,因为在停摆之后,我很难再回到球场,”基德说道,“我可能会选择离开,开始人生的下一个篇章,做些其他事情。”结果停摆发生,基德在辗转尼克斯后退役成为篮网队教练。作为一名在联盟征战了19个赛季的老将,基德也经历了1998-99赛季的停摆,只不过那时他还年轻,他至今记得,当时重新回来后,有长时间找不到比赛的状态。加内特当时也说,如果停摆的话,他也会考虑退役。这种情况在1998-99赛季也发生了,很多老球星在停摆之后很难再找回状态,更有甚者直接选择退役,这样的前后落差导致了年轻球员不得不挑起大梁,当然也是这种落差让那些能力出众的年轻球员变得更加鹤立鸡群,因为他们逃掉了新老交替的瓶颈期,这个特殊的时代就像催化剂一样加速了他们的成长。
和1999年差不多,2011年的停摆让NBA发生了并不算明显的变化。就像当年艾弗森、卡特等人代替别人一样,科比、加内特、皮尔斯等老将成为了牺牲品。詹姆斯成功上位,延续了韦德的状态,罗斯、杜兰特也开始接管这个联盟,不过当我们的同龄人已经开始接管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不知该以何种姿态去面对这样的事实,这让我想起年龄比较大的球迷对NBA的一切都表现得异常冷静,他们总是用令你难受的口吻去评价一个人,现在我开始理解他们,因为属于他们的年代已经不在了,属于他们的英雄不在了,他们的青春也随之逝去。每一代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英雄,即便不完美,甚至是光怪陆离仍难割舍。那是人生的里程碑,而在这期间,我们变得成熟,甚至是玩世不恭,或许看NBA看久了真能参悟到点什么,人生该走那条道路?科比会告诉你应该进退自如,艾弗森会告诉你应该拼搏进取,麦迪会告诉你应该随意和恬淡,卡特会告诉你应该大开大合。而还有人会告诉你一个能让你受用终身的道理——蒂姆·邓肯说:“只要坚持,任何经典都能被复制。”
时间是一条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直线,只不过被人精确地标出了刻度。刻得越深,记忆越痛。下一个15年,你肯定不会再有这么深刻的感悟和难以割舍的情感,因为你的青春已经献给了这个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