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76例临床分析
2014-04-29王丽娟
王丽娟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收治的新生黄疸患儿76例,对病症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各种因素对病症的影响;结果:病因以感染因素为主,其次是围产因素,采用综合治疗方式,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认清原因是关键,才能使治疗效果更好。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临床
作为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高胆红素血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位居新生儿住院病例之首,在临床表现上常因胆红素集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较高,引发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等临床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由于该疾病病因复杂,具有较大危害性,应及早明确病因,加以针对性治疗,现将本院2013年收治的7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共收治新生黄疸患儿76例,均符合高胆红素血症的医学诊断标准,76例新生儿患者中男43例,女33例,足月患儿42例,早产儿34例,过期儿2例,年龄分布于1~32天,平均12.5天,孕周<37周18例,27~42周52例,>42周6例,76例患儿中自然分娩的为48例,采用剖宫产手术的28例。发病日龄<7日者44例,>7日者32例,入院时体重<2.5kg者18例,>2.5kg者58例。
2、诊疗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6mg/dL(102mol/L),其中,足月儿血胆红素浓度>221mol/L,早产儿血胆红素浓度>257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浓度>26mol/L,或者每天上升>85mol/L;黄疸持续时间延长,其中,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血清结合胆红素>24mol/L;黄疸退而复现,出现上述五条中的任何一条,即可判定患儿为病理性黄疸。
3、诊疗方法
一般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予以纠酸、吸痰、吸氧、保暖以及补充维生素K1等,均以母乳喂养,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用配方奶粉补充。特殊治疗,使用苯巴比妥5mg/(kg.d),均等分为3份,喂服患儿3次,持续喂服患儿3~6天;茵栀黄0.5~1ml/(kg.d),分两次静脉滴注,连续使用4~8天;血浆10ml/(kg.d)或者白蛋白1g/(kg.d)隔天一次静脉滴注,施药2~3次;免疫球蛋白500mg/(kg.d),采用静脉注射方式每d用药一次,连续施药3d;蓝光照射24~48小时。对所有患儿均未使用换血疗法,对母乳性黄疸患儿停母乳喂养2~3d。
二、结果分析
经诊疗,76例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治愈52例,好转23例,放弃治疗1例。就该类患儿的临床病因看,影响最大的是感染因素,其中又包括肺炎、败血症、脐炎和皮肤感染;其次是围产因素、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溶血以及其他原因,其他原因又包括新生儿硬肿、体重以及胎粪排出延迟等。对76例临床患儿采用静脉血测定胆红素,根据血清胆红素的浓度不同又可将之分为重、中、轻三种,各种原因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程度对照如下表:
在临床治疗上,结合黄疸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及可能原因,在进行原发病治疗基础上还配合以光疗、肝酶诱导剂、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静脉输注白蛋白或血浆、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和中药茵栀黄口服液等综合性治疗方式,总体来说,取得较为令人满意的治療效果,除了一例放弃治疗以外,其他患儿黄疸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或者完全消退,住院天数一般为7~16天,平均住院天数9.4天。
三、讨论
作为新生儿期的常见生理和病理现象,新生儿黄疸会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需要及时分析病因,尽早加以干预治疗。近年来,新生儿黄疸呈逐渐增多的发展趋势,就病症发生原因来看,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结合本院2013年临床治疗情况以及相关病例的分析来看,感染因素的影响最大,其中,感染因素又分为肺炎、败血症、脐炎、皮肤感等。相对来说,新生儿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吞噬能力较弱,特异性免疫功能相对不足,局限感染的能力较差,极易发生感染扩散,进而破坏细胞膜,产生溶血,并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产生影响,降低其对肝胆红素的综合能力。重症感染还会增加机体对氧的消耗,使葡萄糖无氧酵解产生酸中毒,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性,使高胆红素血症不断加重。感染还会导致患儿纳乳量减少,降低体内葡萄糖含量,减少葡萄糖醛酸酶的产生,影响肠肝循环,导致黄疸加重,感染既可能是宫内感染或产时感染导致,也可能是产后护理不当导致,对此,一定要加强对母婴护理知识的宣讲,加强对新生儿正确护理,减少感染机会。在围产影响中,新生儿及胎儿的酸中毒和低氧血症,都会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结合,进而增加血中游离的胆红素,在剖宫产手术中,药物、疼痛、禁食都会影响孕妇泌乳,进而影响婴儿肠蠕动和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近年来,母乳性黄疸也逐步增多,很多观点认为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提高导致水解已结合的胆红素,增加肠肝循环,部分观点也认为不需要停乳,可以增加喂奶次数刺激肠道蠕动,通过增加排便次数降低对胆红素的吸收。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结合肝酶诱导剂、光照疗法以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能得到较好的诊疗效果。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确定病因是关键,在此基础上及时干预,保障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春枝.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48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05):107-109
[2]牛广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6例分析[J].安徽医学,2010(11):58-60
[3]陈伯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例临床分析[J].临床论坛,2012(0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