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审计研究
2014-04-29王乔羽
[摘要]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关注的首要问题,我国已将加强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思路,面对国家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深化环境审计工作。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定义入手,进一步厘清生态文明与环境审计关系问题,分析了我国环境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与生态文明观相适应的环境审计基本对策,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审计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134-02
人们对“生态文明”这个词并不陌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要求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住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而环境审计是现代环境管理方法之一,是监督、评价、检验环境保护工作优劣的重要手段,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较晚,存在问题较多,如何有效开展环境审计,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功能,为环保工作保驾护航,已成为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对我国环境审计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1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影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了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意义深远。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如果离开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均衡发展,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劣、资源无节制消耗,那么这样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实现科学发展需要走生态文明之路。
2生态文明的建设呼唤环境审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断为环境审计提供了科学指导。
而当前,高消耗重污染产业快速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地方政府官员对唯GDP增长论英雄观念的抱残守缺,对中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需要大量的工程建设、大量的科技创新、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解决。
因此,为了确保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达到预期效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得到充分利用,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程项目和资金监管体制、机制。保护和治理环境、遏止环境恶化、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审计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审计机关是专门的经济监督组织,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中,审计机关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其中,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环境审计又称绿色审计,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在我国,环境审计作为一项政府审计,开展环境审计有利于促进国家完善环境立法,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状况、投资效果,从而促进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我国的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但当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科学发展的观念还远未真正树立。具体问题如下:
对环境审计认识不足,部分人员缺乏对环境审计重要性的认识。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因此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但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宣传方面也做得很不够。另外,部分地方政府对环境审计意识比较薄弱,对环境审计缺乏实质性认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从而影响环境审计的实施,导致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开展。
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环境审计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对相关知识与专业技术了解甚少,个人资质与能力还不能适应环境审计工作的需要。
环境审计依据不足。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覆盖面仍显不足,其中不少实施细则有待明确完善,与实务操作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已颁布的审计法、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缺乏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没有具体明确审计机构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权限、工作范围,甚至在一些法律中将审计部门排除在环境监督部门之外,环境审计缺乏充足的依据和标准与国内外交流不够。近年来,国际审计组织鼓励各国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重视审计的独立评价和监督,尤其是国家审计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但我国环境审计与世界各国环境审计机构交流不多,交流的成果远远不够,缺乏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和吸收。
4构建与生态文明观相适应的环境审计基本对策41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增强地方政府环境审计意识审计机关要借助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之势,积极做好有关环境审计研究和宣传工作,把环境审计作为审计机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举措,为环境审计营造良好的环境。我国应该把环境责任作为对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一个必不可少的考核内容,把地方领导出台的经济决策与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评价其是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等,从而衡量地方领导政绩。这样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环境审计意识,有利于推动环境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42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和评价指标体系环境审计需要依法进行。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健全的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要加强环境审计立法,一方面要扩大环境审计权限,另一方面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环境审计工作更加规范。
43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培养环境审计的专业队伍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一是通过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相关的环境知识。二是重视吸纳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引进熟悉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技术的专门人才,充实审计机构。三是在审计机构外建立一支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储备制度,实现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的合作联动,利用他们熟悉专业技术知识的优势,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效果和权威性。
44借鉴国内外经验,因地制宜选择环境审计的切入点
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各级审计机关需要紧密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本机关审计人员的现状,有针对性地确定生态审计的切入点,使生态审计更加符合省情、市情、县情。一方面要使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国际法律接轨;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环境审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李雪,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J].审计研究,2004(2).
[4]孙成显,徐学军,汪照全深化资源环境审计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审计,2013(8).
[5]宋传联,齐晓安环境审计关系人的生态文明观建设[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3).
[6]项文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审计的思考[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1).
[7]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 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5).
[作者简介]王乔羽(1989—),女,湖南岳阳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审计理论和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