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永恒的记忆
2014-04-29徐雅萍
徐雅萍
2014年秋,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举行了一场乡贤纪念座谈会,纪念周建人、孙席珍,还有许钦文以及余任天四位前辈。
历史:文化积累的必然
纪念乡贤是乡土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绍兴曾诞生大批文化名人。每一位乡贤都代表了绍兴文化的一个侧面,不了解他们,便无法组合了解真正的绍兴。绍兴并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历史风雨飘摇、外部环境变化,为这里人才的诞生提供了动力和养分,从未断层。
绍兴第一次人才高潮,出现在以越王勾践为首的春秋时期;而后六朝时期,涌现了以王氏、谢氏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南宋及至明清,人才聚集江东,又为这块土地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近现代以来,绍兴彰显的“名士之乡”的传统,使爱国爱乡之风更为高涨,以秋瑾、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人才群体,投身于民族解放、民族觉醒的战斗舞台。
9月18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选择了四位乡贤,纪念他们不平凡的一生—不平凡不仅因为他们学识渊博、品德高洁,更因为他们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坚持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这四位乡贤同于1984年过世。时光逝去三十年,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
生活于一个特殊时代,这四位乡贤拥有着特殊使命,其中,孙席珍先生便是一位英勇的革命者。他参加过北伐和八一南昌起义,创建北方左联,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中,始终坚持文化抗日救亡运动。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作家,是鲁迅口中的“诗孩”。他出道甚早,一生文学创作丰茂,亦同样致力于翻译。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教授,曾在中国大学、北平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多年。一个人一生,能同时在创作、翻译和教育上都有成就,已十分不易。更不用说,他还是一个革命前辈。他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文学财富,也是宝贵的越文化精神。但他却是一个正在被人遗忘的文化名人。
乡贤与家乡有割不断的感情,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即使他们已不在家乡居住。周建人先生是一位生物学者,后来转为社会活动家,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让绍兴人民难忘的,是他不忘关心家乡的山山水水,保护了多个名胜古迹。假若没有周建人先生,今天的我们也许就无法看到大禹陵、东湖和柯岩。
无论离开多远,无论过去了多少时光,乡贤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义不容辞。据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何信恩会长回忆,许钦文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回绍兴作报告,他乡音未改,谈吐亲切熟悉,就像他笔下的乡土文学作品,流露的是浓浓的浙东越乡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赋予了生活于此的人们独特的个性风格,绍兴乡贤的品质特点都可以从越文化中找到源头。
人们总是容易将目光停留在某几个伟人身上,从而遗忘了伟人周边支撑起氛围的人。那些列于奥斯卡奖、格莱美奖名单上的人物备受瞩目,但在名单之外的人,其实亦在各自的范围内有着不可取代的力量和贡献。他们不应被湮没。余任天先生一生忠贞艺术,倾毕生精力于书画研学,终在诗书画印中均有所成。
发展:文化前行的自信
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孙祉广副会长对我说:“当我们仰视高峰之时,也应过目群山。”
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深知,鲁迅等文化巨匠给文坛带来的贡献和影响,并非一人所能完成。独木不成林。一个个体的繁荣,绝对离不开群体的巨大铺垫力量。比如在先秦百家争鸣的众相之下,才可能产生老庄孔孟;又比如在唐代诗坛的异常华茂之下,才可能出现李杜元白;再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托尔斯泰,无一不诞生于一个文艺人才鼎盛、文艺思潮沸腾的背景之下。
纪念座谈会选取的乡贤名单,表明如今大家关注的目光已开始从个别伟人,转移到了人才群体上。能够看到人才个体和人才群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文化前行的动力。
记忆重新拾起,历史重新审视,过去被疏忽的人才得到新的评定,为后世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若干年前,绍兴鲁迅纪念馆就已有了这样的先见之明。当年的裘士雄馆长便着手在纪念馆中附设了四个地方作家文库,收藏有大量的资料和实物。像孙席珍先生就占有文库之首,他的书籍和遗物许多都被收藏其中,成了今天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
作为绍兴第一家以研究乡土文化为宗旨的民间社团,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开展了很多活动。他们举行过许寿棠、陈仪、张家瑞、范寿康四位乡贤的纪念座谈会,也纪念过为辛亥革命、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越中乡贤。越中乡贤抗战纪念会一经举行,便引起很大的反响,海峡对岸台湾省的黄埔校友特意来电表达感谢和联谊之情。
纪念乡贤绝非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的唯一主题。前辈已创下累累果实,后来者的职责是保护这些果实不被侵蚀。培养新一代乡土文化研究者,是该会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当下的社会现状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弘扬的力度,将文化与时代结合,创造出新的意义和价值。
何信恩会长告诉我,为了更好地培养名人研究群体,“名人研究培训计划”在2014年11月开始启动。有了好的传承手段,文化才不会出现断层。绍兴市亦开设起文化礼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使绍兴的特色文化可以被永远地保留下来。
有后继之人,乡土文化研究的领域更为广阔。真正的乡土文化往往不在书本内,而在一块块马路石板上,在一条条乡间小溪里,在一声声集市叫卖中。据说,中国现在正以每天消失百个村庄的速度,耗费着自然村。绍兴作为小桥流水的典范,目前也仅剩下两千多个行政村,其中很多都是历史文化村落。近几年,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扎根基层,深入民间,到村一级的地方去抢救挖掘历史文化遗产。那里有文物,有建筑,有活态行为和真切的口碑资料。丢失了村庄,就丢失了记忆,也就丢失了“乡愁”—如今乡土文化的象征符号。
对绍兴乡贤的纪念,对绍兴文人群体的研究,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途径之一,也是爱国主义的内容之一。绍兴的乡土文化研究之路,还在前进拓宽中。□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由裘士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