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孤山一片云下的祭孔
2014-04-29何一枫徐一丫
何一枫 徐一丫
2014年9月28日下午,在西湖孤山,寻着悠扬婉转的古乐之声,踏着斑驳的树阴,走入一座粉墙黛瓦的院落,一场由民间主办的古乐祭孔活动正在杭州敬一书院举行。
书院文化出现于汉代儒学大兴天下之后,书院祭孔久有传统,如今,这传统又被传承下来。史载,敬一书院由清浙江巡抚赵士麟创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赵士麟将书院取名“敬一”,意谓“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足见古时正直读书人的道德自律。书院初创时,时有文化人在此雅会,“初一聚名士谈心性,十五请儒师传经道”,赵士麟亦曾亲往论儒授课,因此名闻遐迩、兴极一方,为西湖山水间增添了一些清气。
三百余年来,敬一书院浮浮沉沉,曾改为赵公祠,抑或讹为(赵公元帅)财神殿,后来毁于晚清战火。20世纪90年代,遗址挖出“敬一书院界”残碑,使人们又记起昔日风流蕴藉。嗣后,杭州市政府出资重修了书院,保存旧貌,恢复了西湖文化星空的一抹亮色。如今走近石壁院墙,仍能看到秋桂掩映中的“孤山一片云”几个遒劲大字。这是后人为纪念赵士麟而刻于道光年间的摩崖,见证着故事和崇仰心情。
今年,甲午岁孤山祭孔典礼由天海集团主办。《大成之乐》的钟鼓声庄严地响起。众人齐聚于书院正门。孔子像前,礼生著汉服,诵祝文。淡青的烟随微风飘升,盘旋到山林。这里的青山绿树都一起凝视着仪式缓缓进行。“三献礼”毕,嘉宾逐一献花,再齐向孔子像鞠躬如仪。
接着,由敬一书院雅乐院名誉院长赖贤宗主持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音乐会”徐徐拉开帷幕,来自台湾的古乐名家张锦云等人,携手杭州古乐爱好者,共同演绎了中国历代经典传唱作品。
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以政治远见著称的赵士麟有一段真正的“政绩”值得一提: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回归祖国后,如何管理台湾一时成为朝堂争论焦点。赵士麟呈上《台湾善后疏》,奏请康熙帝为加强朝廷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必须在台湾建府设县,批驳了许多官员将台湾“托管”给荷兰的谬论。康熙帝采纳了赵士麟的建议,很快就在台湾设置了一府两县,使台湾真正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秋风词》《湘江怨》《阳关三叠》把众人带入风清月朗、萧瑟秋意间;《西施咏》《陋室铭》《诗经》选段令众人静心凝神、净化心灵。古琴独奏《普安咒》、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昆曲《牡丹亭·游园》让众人或侧耳倾听,或低声唱和。在陶渊明《停云》与佛学《心经》的唱诵中,音乐会接近了尾声,但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众人意犹未尽,陶醉其中……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很高,认为音乐是至善至美的,正如做人,也应保持这样的节操和品德。他曾写过一部《乐经》,无奈已经失传。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强调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成为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须文武兼备,人格和谐。相传,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可见孔子对“礼”“乐”的重视推崇。不学“礼”无以立,而有“乐”,即能尽善尽美。
古乐相传,也将人文精神代代继承。在谛听雅乐中静心,在谆谆乐教中明德。孔子推崇音乐的主张,是一种善与美兼备的诠释。在当代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的我们,吟唱千年之隔的传统古乐中的雅正之音,魅力依然没有改变,久而久之,能修持心性。以传统经典文本谱曲,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唐诗、宋词、元曲,均可进行现代改造,创新出当代的“新乐府”。
唱持经典,振起雅乐,化成仁德,是这场书院祭孔与古乐雅会的主旨—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在敬一书院内设雅乐院,传承雅乐,推动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我们的社会需要儒学的礼义、礼仪的教化。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期多次参加纪念孔子和弘扬儒学的活动,他强调对古代文明,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益借鉴。儒学在21世纪的今天,其礼乐文明,已成为了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即使物质丰厚、文明不断向前进步,也依然有许多难题出现,社会诚信与伦理道德的建设,需要文化的内在力量。传统儒学在当代衍生出的新价值,是重提“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主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能拉得更近,社会的人情会能变得更浓。这样的思想体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
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明中,包括古乐、儒学,在宝岛台湾有传承也有新发展,在两岸的文化交流中,有许多经验可以相互借鉴。□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