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渔业养殖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分析
2014-04-29卢崇友
卢崇友
[摘 要]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池塘生态渔业新技术推广,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渔业中生产发展中,因地制宜,利用本县渔业生态资源,发挥区位势,合理布置,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大力发展池塘养鱼生产,在全县树立了多种生态渔业养殖示范模式,从而带动了我县城镇郊区20公里内的农户发展池塘、山塘养鱼1600多亩,推动全县渔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荔波县 渔业养殖 稳定发展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69-01
近5年来,我县水产工作按照省、州渔业发展思路和渔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实施我省重点渔业推广项目“山区生态渔业新技术推广”。通过项目实施,加快了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特别是我县城郊渔业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池塘效益显著增加,树立了多种渔—农—牧生态渔业养殖示范。为农民增收作了积极的贡献。其发展因素分析如下:
一、有充分的环境条件和自然条件优势
1.充分的环境条件:荔波位于贵州省最南端,隶属黔南地区,少数民族县,全县总人口为16.7万,总面积为2441平方公里,荔波交通发达,有独荔公路、荔麻公路、荔金公路、荔三公路,距贵新高速路74公里,到贵阳3.5—4小时,到麻尾、独山火车站1.5小时,广西金城江3小时。
2.自然条件:荔波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县城平均气温18.3℃,平均海拔430米,无霜期达到300—33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照日数达2000—2300小时,鱼类生长期达10—11个月,渔业资源丰富,无工业和生活污染、环境优美,是贵州南部生态旅游县,为渔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有较大的经营市场和消费市场
1.荔波已作为国家级旅游县开发和支线机场建设,促进了我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县发展宾馆、酒店200多家,煤矿、机场、农贸水产品交易市场20多处,星级宾馆酒店120多家,给荔波渔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生机,近年来,荔波旅游客流量逐年增加,知名度逐步扩大,年均客流量达到120多万人,促进了餐饮业快速发展。
2.在民族生活方面:水产品深受地方民族喜爱,特别是水族的“端节”、“毛节”,七月半、八月十五和国家“节庆日”,全年有10多次水产品销费机会,以及地方的红、白、喜事等给我县水产品开拓了巨大消费市场。
3.在销售方面:我县鱼类价格畅销良好,价格持续稳定,出现上升不降趋势。目前我县常规水产品市场价格为鲤鱼、罗非、草鱼、鳙鱼18—20元/公斤,鲢鱼14—16元/公斤,名优鱼类泥鳅、黄鳝、大口鲶、武昌鱼等40—60元/公斤。野生河鱼类常规品种30—40元/公斤,特优鱼类为70—100元/公斤。每年还从异地购进300多吨水产品来满足县内市场。市场潜力好,带动了我县城镇郊区养鱼发展的积极性。
三、良种推广效应方面的作用
为了发展本县渔业生产,调动农户养鱼生产的积极性,鱼种生产是水产养殖的基础工作,解决农民养鱼良种供应问题是水产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县水产站从实际出发,在县局领导的重视下,组织职工集资、贷款、筹集资金,采用池塘流转方式,先后利用城郊农户池塘40亩,组织开展我县水产良种、苗种繁殖、培育推广工作,在生产中,先后从江苏无锡、海南、广州、广西等地引进优良鱼种建鲤、丰鲤、鲫鱼、南方大口鲶、单性罗非、和四大家鱼苗种进行培育推广,解决了养殖户鱼种生产质量问题,同时加大推广、宣传水产养殖新技术,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提高了池塘养殖效益,带动了城郊养鱼户生产积极性。
四、积极推广项目示范和养殖示范
近年来,主要在城镇郊区推广了良种养殖示范,80:20池塘高产示范,池塘生态综合养殖示范(鸭—鱼、猪—鱼—菜、草—鱼—果、草(菜)—鱼模式)。在示范中,使农户获得了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我县坡坪村养鱼大户蒙荣美同志一家5口人,每年养鱼面积20亩,果树68亩,養猪10多头,年均渔业收入达到10多万元,纯收入4万多元,人均0.8万多元;建设村的养殖大户蒙永坤同志,全家4口人,养鱼面积7亩,实施名特优品种养殖,一年养两批,进行轮捕放养,利用80:20高产技术,年均收入8万多元,纯收入3万元,人均0.7万元。罗家寨的养专户罗建凡同志,全家6口人,承包山塘水库10多亩,进行鱼—果结合,发展山塘生态养殖,每年收入10万多元,纯收入5万多元,人均纯收0.8万多元。时来村的养鱼大户覃兴国同志,全家6口人,发展池塘生态养殖,自筹资金2万多元,发展畜—鱼—菜模式养殖13亩,年均收入10万多元,纯收入5万多元,人均纯收入0.8万多元。以上同志,仅仅是城郊的部分代表,还有许多示范养鱼户通过实施科学养殖走上了致富,步入了小康,有的当了老板, 有的加入经商,有的扩大了规模,承包了山塘,继续发展渔业生产,为城郊养鱼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示范效果。
五、城镇郊区渔业发展的有效技术措施
1.确定养殖模式:根据养殖户的鱼塘条件和经济善,因地制宜采取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模式。有的安排在鱼塘边建舍养猪、养鸭、养鸡;有的在鱼塘周围空地种果树、蔬菜;有的种植优质牧草进行种草养鱼。
2.鱼种放养措施:主要是根据养殖户的经济条件和鱼塘条件来确定品种放养。条件好的以大规模投放为主,确保高产要求,水质肥的鲢鳙鱼比重大,占40%;水质瘦以草鱼、鲤鱼为主,占80%。一般鸭—鱼结合以鲢鳙鱼占40%,鲤鱼占40%,草鱼占10%,搭配鲫鱼、罗非、团头鲂等占10%。主要鱼种放养规格为50—100g。
3.养殖技术方法:①鱼种下塘前对池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②采用鱼种大规模放养,并进行药浴消毒和药浴免疫,提高抗病力;③为了确保鱼种质量,县水产站组织好苗种培育引进工作;④在饲养中,推行全价鱼料科学投喂;⑤为了降低成本,推行优质牧草种植养鱼技术;⑥推行适当上市、轮捕轮放养殖技术。
4.饲养管理措施:要求养殖户做好生产记录。①苗种放养情况记录;②饲养管理日常情况记录;③饲料使用、投喂情况记录;④鱼病观察防治记录;⑤示范户生产情况及信息反馈记录;⑥资金投入记录(自筹、信用社贷款生产用途记录);⑦效益分析记录。
5.培训、宣传措施:为适应我县旅游业发展和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需求,在重点发展城郊生态渔业的同时,加强生态渔业技术培训、咨询、指导服务工作,向城郊农户推广池塘生态模式和山 塘生态模式。分别以猪—鱼—菜、鸭—鱼、草—鱼—菜和草—鱼—果、果—鱼—菜等技术培训及鱼病防治技术培训。
总之,通过上述途径:使我县城郊池塘养鱼发展加快,在面积上形成规模,在养殖上树立了典范,在收入上体现了效益,在服务上,形成了市场。通过城郊养鱼规模发展,充分利用了水产业、畜牧业、种植业的物质资源,降低养鱼成线,增加池塘养鱼效益,切实符合农村渔业经济发展需要,使农民不断快速富裕起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水产养殖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为我县城郊及全县渔业发展起了积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