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拉拉:欲用毕生精力争得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2014-04-29陈建水

世界文化 2014年12期
关键词:拉拉塔利班巴基斯坦

陈建水

为了抵制塔利班不让女性接受教育的规定,2009年12岁时开始通过互联网以“日记”的形式,将塔利班统治下的真实生活告诉外界。2012年遭枪击大难不死。康复后,继续致力于推动能够让妇女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013年荣登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并被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百人之一,同年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发表演讲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14年与印度人权活动家凯拉什·萨蒂亚尔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

她,就是巴基斯坦17岁女生马拉拉·尤萨夫扎伊。

17年前,马拉拉的呱呱坠地,给亚齐丁一家带来了欢乐。虽说出生的是个女孩儿,按当地男尊女卑的习俗也不会被祝贺,但亚齐丁还是用一位阿富汗战争中女英雄的名字为女儿取了名字——希望马拉拉能够与众不同。在全是男性的族谱中,亚齐丁甚至还在自己名字下方画上一条线,郑重地写上了“马拉拉”三个大字。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似乎注定了马拉拉的命运非同凡响。

童年时代,马拉拉就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了父亲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由于受习惯、传统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当地不仅不主张女性抛头露面,而且一般也不会让女性接受教育。但在父亲开办的学校里,不仅接纳女童上学,而且还接纳穷孩子上学。每次看到街边有捡垃圾的孩子时,马拉拉都会央求父母让他们能够进校园免费读书。

马拉拉的父亲原先在一所大学教授英语,但因学校不鼓励独立思考,她的父亲毅然辞职自己办学。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马拉拉时常把父亲当作一面学习的镜子。“不要问我做了什么,要说我还没做什么。”父亲的这句话,无意中竟深深影响了马拉拉。而睿智的父亲、明理的母亲以及开明的家庭,更造就了马拉拉的自由人格,以至于马拉拉的父亲日后坦言:“为什么我的女儿如此勇敢?”“因为我没有折断她的翅膀。”

马拉拉出生的斯瓦特河谷,曾是巴基斯坦著名的风景区。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就用“山谷相属,川泽连原,林树蓊郁,花果茂盛”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其秀美风光。近代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则将这一地区称之为 “东方瑞士”。随着冷战的结束,这里开始逐渐成为“恐怖主义的沃土”。荷枪实弹的士兵、铁丝网、暗堡中的枪口以及巡逻车上的重机枪,替代了玄奘笔下的世外桃源。

2001年“9·11”之后,塔利班的势力逐渐渗透并控制斯瓦特地区。他们禁止女孩接受教育,还攻击了上百所学校。当时马拉拉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学校,那是最后一批不顾塔利班命令而接受女学生的学校之一。但最终学校还是被迫关闭了。在学校里,马拉拉除了每日勤奋学习,还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倡导女孩子上学的权利上。

2008年,11岁的马拉拉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对抗塔利班。在白沙瓦市的一个记者俱乐部,马拉拉第一次登台演讲并公开质问塔利班为何剥夺她的基本受教育权。随着政府军与塔利班武装冲突的升级,英国广播公司(BBC)乌尔都语网的记者阿穆尔·汗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马拉拉的父亲,希望他能够推荐一名学生用日记的形式为BBC匿名撰写博客。

起初,一个名叫艾什的16岁女孩儿同意写日记,但后来因为她父母担心塔利班报复而予以拒绝。最后,亚齐丁便向记者推荐了自己的女儿。尽管马拉拉此时只有12岁,但她的父亲却觉得女儿有足够的实力担此重任。在父亲眼里,马拉拉不仅学习成绩好,有演讲才华,更有满腔正义的英雄气概。“当然,让她去写博客是很冒险的。”齐亚丁说,“但是我认为,不去揭露事实会是更大的危险,因为这样我们可能最终为这种粗暴的恐怖主义和极权主义让步。”

自此以后,马拉拉开始用“太阳花”做笔名,有针对性地记录下塔利班统治下的恐怖生活。每次写完日记,马拉拉都要穿过塔利班控制的镇区,冒着生命危险将日记交付给当地BBC的通讯记者,再由通讯记者将日记扫描成电子文件,发送给BBC乌尔都语网的记者。

在日记中,马拉拉写满了对塔利班的愤恨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日记在BBC的博客陆续发表后不到3 个月时间,就已经在西方世界掀起轩然大波。马拉拉的名字不仅与政治精英相提并论,而且还成为各国政要谈论的焦点。2009年5月,《纽约时报》记者亚当还专门将马拉拉和她父亲的故事拍摄成一部纪录片。由此,这个立志要当医生的小女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然而两个月后,马拉拉就在7月12日生日这天做出了“弃医从政”的决定。马拉拉说:“我现在有一个新梦想,要做一名政治家。因为这个国家里有很多危机,我想消除这些危机,拯救我的国家。”4年后,马拉拉则表示想当巴基斯坦总理。她告诉采访记者说:“我想当总理真的很棒,因为我可以通过政治拯救整个国家。”

随后,国内外知名媒体采访不断,马拉拉则始终不放过每一次接受采访的机会,竭力呼吁确保妇女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面对镜头,马拉拉从来不曾畏惧,也从来不依照塔利班的禁令遮挡自己的脸面。她甚至还向感到害怕的女孩们大声疾呼,恳请她们走出卧室为争取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

随着马拉拉对外宣传活动的增加,再加上媒体的频频采访,马拉拉的身份遂被一一曝光。由于在争取妇女权益方面的杰出贡献,2011年10月1日,13岁的马拉拉获国际儿童和平奖提名;2011年11月1日,马拉拉成为首位巴基斯坦“国家和平奖”得主。当地的《快车论坛报》撰文称,马拉拉是那片荒野中孤独的声音。她的奔走与呐喊成为激励女孩们重返校园的号角,她的荣誉与影响力也成为挑战塔利班的利剑。对很多巴基斯坦人而言,她俨然已经成为抵抗塔利班的象征。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媒体的传播与曝光,马拉拉父女二人双双被塔利班组织列为了“黑名单上的人”。 塔利班先是通过无线电广播发出死亡威胁,要求马拉拉的父亲阻止女儿的活动。后又在马拉拉的“脸书”(Facebook)底部留言予以恫吓。塔利班对马拉拉的仇视逐渐升级。2012年,塔利班组织的狙击手一连数月都在研究马拉拉上学的线路,准备实施袭击。就在塔利班欲再次踩点袭击之际,传来了马拉拉的母亲将在10月9日开始读书认字的消息。

为了杀死“恶魔”马拉拉,以便给更多的人一点颜色看,塔利班决定在10月9日这天实施枪杀行动。事件发生时,马拉拉正与其他学生坐在准备驶离校园的校车上。当时,几名持枪武装分子强行登上了马拉拉乘坐的校车。其中一名留有小胡子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掏出枪来厉声问道:“你们中谁是马拉拉?快说,不然就把你们全部杀死!”没有人作声,所有人都被吓坏了。“我就是马拉拉!”知道塔利班残酷的马拉拉镇定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原来是她!”持枪人不加任何思索,即刻朝马拉拉的脸颊和脖子扣动了扳机,然后仓皇逃离现场。当司机带着哭喊的学生、老师驱车赶往医院时,马拉拉已经没有了意识,鲜血仍然在流……

马拉拉遭受枪击的消息迅即震惊了世界。枪击事件暴露出塔利班更大的目标,那就是想要把古旧的宗教法强加给巴基斯坦民众。而马拉拉的遭遇,则唤醒了逆来顺受的巴基斯坦女性内心的自觉,让更多人勇敢地站出来。在国内,塔利班的这一暴行遭到朝野上下的强烈谴责,并迅速激起了一场跨越民族的宗教声讨浪潮。民众自发地通过游行示威等方式表示自己的愤怒。在卡拉奇,有无数的老师和学生来到省议会大楼外集会声援马拉拉,甚至还有学生上演话剧重现马拉拉被塔利班武装分子袭击时的一幕。在东部城市拉合尔,有50名逊尼派神职人员签署了谴责袭击者的书函,他们称马拉拉为“国家的女儿”。一所巴基斯坦大学还因此更名为马拉拉大学。

总统扎尔达里、总理阿什拉夫以及其他政要也纷纷发表声明,对袭击马拉拉的行为予以谴责。总理阿什拉夫当即赶往白沙瓦军区总医院,看望马拉拉并询问病情。他说:“袭击马拉拉不仅是犯罪行为,而且是对我们核心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攻击。政府将下决心根除巴基斯坦的极端主义和激进主义。”为此,巴基斯坦政府不仅支付了马拉拉的医疗费,同时还悬赏1000万卢比(约10.4万美元)缉拿凶手。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则呼吁尽快将这一“恶劣、懦弱”事件的肇事者缉拿归案,并表示“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打击暴力激进主义”。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对此次袭击予以谴责,表示马拉拉“在捍卫女性权利方面表现得非常勇敢”。在英国,相关儿童慈善机构还向驻当地巴基斯坦高级专员公署递交请愿信,要求保障小朋友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马拉拉遭受枪击,间接推动了联合国相关机构对恐怖组织暴行的干预。事件发生后仅6天时间,联合国全球教育特使戈登·布朗就开启了支持马拉拉的请愿书,明确将“我是马拉拉”作为宣传口号,旨在确保到2015年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联合国国际教育特使、前英国首相白高敦随即访问巴基斯坦,并与巴基斯坦政府达成共识,落实2015年巴基斯坦儿童能够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巴基斯坦政府也宣布将为每名在校儿童提供每天两美元的助学金。

遭枪击后,马拉拉立刻被直升机送往开伯尔—普什图省首府白沙瓦的军区总医院。之后,为了让马拉拉接受更好的治疗,巴基斯坦政府又将她送到英国的伯明翰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接受治疗。最终马拉拉奇迹般康复。住院期间,当记者问及马拉拉是否想知道那名塔利班枪手为什要杀死她时,马拉拉平静地说道:“如果他们没有被洗脑,他们是不会干出自杀袭击和枪杀别人的事情的。我无法想象那个男孩儿对我开枪。换做我的话,我甚至不会用一根针去伤害他。我相信和平,我相信宽容。”

在住院期间,马拉拉还坚持着开始写自传。这部名为《我是马拉拉》的自传历经大半年时间的创作,终于在2013年下半年得以出版。书中披露了自己遭受枪击后的心路历程,谈及如何继续关注失学儿童的权利问题,同时表达了回国从政的愿望。“我希望这本书能让全世界读到,这样人们就能认识到有些孩子要想接受教育是多么艰难。”马拉拉如此道出了写作的初衷。

枪伤治愈后,马拉拉在英国伯明翰埃德巴斯通女子高中就近上学。每周,马拉拉都会通过网络与斯瓦特的朋友聊上数小时,了解女孩儿受教育的状况。

与此同时,马拉拉与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安吉丽娜 朱莉合作,倡导在发展中国家加强女孩儿受教育的权利并成立了马拉拉基金。201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马拉拉评为仅次于奥巴马的年度第二大人物,且用“塔利班试图让这个巴基斯坦女孩儿沉默,但却放大了她的声音。她现在已成为世界女性争取权益的象征”对马拉拉予以高度评价。

然而,最令马拉拉激动和难忘的是,2013年7月12日她16岁生日这天,应邀前往联合国纽约总部发表演讲,公开讲述被塔利班袭击的经过。即便头部遭受重创导致发音不流利,但马拉拉还是用响亮的声音说道:“书和笔是最有力的武器。” “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她还表示:“我不会在威胁中后退,一定要为弱势孩童、特别是女孩子们呼吁,要争取和实现平等教育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讲话时表示,极端分子袭击马拉拉恰好证明了他们最害怕什么——一个拿着书的女孩儿。为表彰她不畏威胁、积极为女童争取受教育权利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联合国还宣布将每年的7月12日定为“马拉拉日”。

也就在这一年,马拉拉还受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政要的接见。2013年,马拉拉获得了2013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从而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候选人。

2014年10月10日当地时间上午10点15分,化学老师将正在上课的马拉拉叫出教室,祝贺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虽然感到意外,但马拉拉还是坚持完成了当天的课业包括物理和英语后,才赶赴伯明翰图书馆参加记者招待会,发表获奖声明。

尽管只有17岁,但马拉拉的发言却极为得体。她说:“我想感谢家人,我亲爱的母亲和父亲。父亲未给我额外的东西,但他也从未折断我的翅膀,我很感激他能让我自由飞翔。我为自己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巴基斯坦人、一个年龄最小的女性获奖者感到骄傲。” “这不仅仅是一块用来保存的金属或奖牌,也不是我使命的终结点,而是开始。在巴基斯坦,我有两个选择:一是什么也不说,等待被杀;二是仗义执言,然后被杀。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得知自己将与印度儿童人权活动家萨蒂亚尔希分享和平奖,马拉拉深感荣幸。

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说:“一个是印度人,一个是巴基斯坦人。他们能够在争取受教育权,反对极端主义的领域共同奋斗,这一点非常关键。今天,世界上大约有1.68亿名童工。在2000年,这个数字还要高出7800万。世界距离取缔童工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在斯瓦特,我是马拉拉,是那个在同一所学校里上了10年学的女孩儿;在这里,我是一个名人,是那个曾遭到塔利班枪击的女孩儿。原来的马拉拉已经不在了,我无法找到她。”从一名日记少女成长为一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一路艰辛。虽说也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在内,但毕竟马拉拉是在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正义的良知”。因为,马拉拉始终坚信,唯有良好的教育才是“瓦解恐怖主义的有力武器”。

就在人们尽情分享着马拉拉获奖的喜悦之际,威胁的声音再次传来。一塔利班前分支组织在推特上声称,将用“闪亮锋利的刀子”对付马拉拉。尽管“从不感到孤单”,但在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马拉拉在海外学成归国后的从政之路将多有坎坷。因为,“要真正改变这个地区女性受教育状况,还要依靠巴基斯坦政府扫清该地区塔利班势力” 。

猜你喜欢

拉拉塔利班巴基斯坦
3300万巴基斯坦人受灾
塔利班为阿富汗打造“强大军队”
拉拉真棒
刺刺拉拉的魔术贴
拉拉勾,吃糖豆
塔利班战后首次宣布停火
短耳兔拉拉
中国在巴基斯坦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
巴基斯坦下调风电价格